鋼琴考級一直是我國家長和孩子十分關心的話題,有的琴童為了考級,一門心思苦練考級時要彈的曲子,除此之外,一概不會。有媒體報道考級亂象催生“高分低能”,不少孩子為考級而學鋼琴,功利性太強,甚至一名鋼琴已過5級的孩子,居然連琴譜都不認識。對此,在2013年“珠江·愷撒堡”全國青少年鋼琴大賽上擔任評委會主席的著名鋼琴演奏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劉詩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鋼琴考級只能作為一種促進方式,絕對不能成為學琴水平的完整體現。
鋼琴考級單位多達數百家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孩子早期的音樂教育,選擇讓孩子接觸鋼琴的家庭不在少數,繼而產生了一支壯觀的琴童大軍。學習鋼琴的目的有許多,但現今以考級為目的的占多數,家長的攀比心理造成目前孩子學琴的負擔,學習目的功利性太強。
劉詩昆對此現象表示,鋼琴考級制度原先是由英國人設立的,但它并不是所有國家的一個共同標準。鋼琴考級最早是在新加坡和我國香港推廣,繼而傳入我國內地的。為什么這個考級制度不是一個統一的標準呢?因為考級制度并不是鋼琴水平的完全體現,不是一個十分準確的衡量標準,國外很多國家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考級。目前學琴兒童的家長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外行,對于子女學琴的進度情況根本是一無所知,完全無法掌握。而用考級制度來衡量學琴的進度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標尺作用,逐級考試也是一種促進。這對于學琴家長是一個決心和信心的樹立,而對于學琴的學生也是一種對其努力學習的肯定,以激勵他們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學琴大潮使得考級單位頻頻增加,甚至出現了相互排斥、相互競爭乃至不正當拉攏考生的現象。劉詩昆認為在中國的鋼琴考級主辦單位可能有幾百家,目前有一定的散亂現象。每一家都有設立各自的考級系統和標準,雖然考級系統標準大體上有它的共同點,但各自的衡量標準還是有所差異的,嚴格程度也有所不同。在中國鋼琴的考級中夾雜很多商業性的因素,很多文藝團體和音樂團體在經濟上都屬于不富裕的單位,在日常運作上需要一定的經濟支持,所以會造成目前的情況。但考級又不是一項明確的商業活動,無法進行實時有效的監管。而這個考級制度也不是國家制定的,是社會文化活動中自行產生的,這應該算是社會性的一個問題。
家長應該多鼓勵孩子
“學鋼琴跟興趣、天賦無關,孩子沒興趣,家長也強迫他學。”劉詩昆曾在一次采訪中提到,現今的孩子內心獨立性很強,如果家長一味霸權專制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確切地說,正確的引導伴隨一定壓力才是最好的方式,畢竟孩子的天性是喜歡玩。如果任由他自己去選擇,相信沒有孩子會主動放棄玩耍的時間而去學習。教育本身就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家長應該用鼓勵的方式去激勵孩子,幫助孩子累積學琴的信心,正確樹立學琴的心態。
劉詩昆認為,從現在的形式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中國已經或者在不久的將來是世界的鋼琴大國,學習鋼琴的人數絕對是最多的一個國家,是屬于一個真正的鋼琴大國。而出國深造不是鋼琴專業學生的唯一出路,目前國內的鋼琴教育水平完全可以教育出足夠優秀的人才,當然有條件可以出國見識,這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