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楊振華+胡衛國


3把古箏、17個葫蘆絲、20張純真的笑臉……在湖州市良友學校的一間教室里,古箏獨奏《漁舟唱晚》的悠揚音樂響起,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仔細地盯著“老師”的每一個彈奏動作,進入了音樂世界。
2013年暑假,湖州師范學院發起暑期微創業活動,通過創業活動賺取公益基金,為良友學校的孩子們送去了古箏和葫蘆絲。“老師,這些樂器是送給我們的嗎?謝謝哥哥姐姐們,我們以后可以學習樂器啦!”小心翼翼地摸著新樂器,孩子們笑得特別開心。
良友學校是一所農民工子弟小學,相比公辦小學,學校教學設施簡陋,教師資源也較稀缺。“孩子們都特別喜歡音樂,但我們滿足不了,師資和器材都配不上。”良友學校鄭校長介紹,學校沒有獨立的音樂教室,也沒有鋼琴、手風琴等音樂器材,連專業音樂教師也沒有。平常的音樂課只能說是唱歌課,就是老師教學生唱歌,沒有五線譜,沒有樂器伴奏,教一句唱一句。
和良友學校一樣,由于條件有限,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在專業師資力量上捉襟見肘,“沒樂器、沒人教”成為了學校和孩子們的煩惱。然而,即使沒有樂器伴奏,也沒有五線譜,孩子們依然唱得開心起勁。
燦燦跟著打工的爸媽到湖州已經4年了,從小就能歌善舞的她特別希望擁有一件樂器,可是她把這個愿望深埋在心底。她說:“爸爸媽媽打工賺錢很辛苦,我不想讓他們多花錢。”當被問起最想擁有的樂器時,她想了半天才說:“大琴很貴的,口琴和長笛好像比較便宜。如果我學會了吹口琴,晚上就可以吹給爸爸媽媽聽。”
在我們身邊,有不少農民工子弟學校缺少音樂老師和音樂器材,更有很多擁有音樂夢想的“小候鳥”,礙于學校辦學條件和家庭經濟條件,只能把藝術夢想放在心底。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里,有一些樂器卻“沉睡”已久。“女兒說要學吉他,結果買好樂器,她學了兩三次就不學了,現在這把吉他就放在書房的角落里積灰塵。”家長陳女士說,“除了吉他,我還為女兒還買過長笛、二胡,都沒用過幾次。”而且,和她們家有同樣情況的不在少數。
有人棄之不用,有人求之不得。在寒冷的冬日,“愛心列車”將為熱愛音樂的農民工子弟再次出發,用實際行動為孩子們送上溫暖。“喚醒‘沉睡的樂器”公益活動已經正式啟動,如果你家里有正在角落里“沉睡”且能完好使用的樂器,不妨慷慨捐獻,來幫助“小候鳥”們圓藝術夢想。
鹿鳴小學
山里娃的特殊音樂課
2013年12月12日下午2時40分,清亮的下課鈴聲回蕩在衢州市柯城區七里鄉的山林間。鹿鳴小學七里校區熱鬧起來,五六年級的孩子手拿豎笛,沖出教學樓,歡快地跑過操場,奔向音樂教室。
教室里,余國強老師面帶微笑,和藹地看著一個個氣喘吁吁的孩子陸續跑進教室。來不及站穩,大口喘著氣,孩子們就先喊一聲:“余老師好!”幾個淘氣的孩子,口含笛嘴,深吸一口氣,“嗚”一聲吹一個長音,以此平息喘氣。
余國強曾在衢州婺劇團工作,有40多年的器樂演奏和教學經驗。去年9月,衢州通成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為七里小學的每個孩子買了一根豎笛,并與余國強簽下一份協議,今后3年,他教孩子們吹豎笛,每周去4天,每天兩節課。
看孩子們調整得差不多了,余國強收起笑容:“好,開始練習!”3個孩子在黑板前迅速敲起大小軍鼓。和著鼓聲的節拍,站成5列的孩子們,指按笛孔,開始吹奏音階1、2、3……從低到高,又從高到低,如此循環往復,節奏由緩到快。
一會兒,孩子們開始有些接不上氣了,有的偷偷把嘴移開換氣,有的暫時咬住笛嘴不吹充數,還有的閉目、聳肩、抖腿、左右搖擺,以繼續堅持費力的練習。一滴一滴的唾液,如汗珠般從豎笛底端掉落在他們的腳前。
余國強走入隊伍中糾正孩子們的姿勢,轉了一圈后笑著對記者說:“練習比較乏味。學生們學了快3個月,也能演奏三五支曲子了,但我不要求他們曲子吹得多好。現在就是給他們打基礎,把氣練好,培養音準和節奏。有了這樣的基礎,以后換學其他樂器就容易了。”
沒有專業的音樂和美術老師,鹿鳴小學的125名孩子藝術素養極度欠缺,這正是余國強受聘到學校任教的原因。這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兒童,他們常常能聽到大自然高山流水的美妙聲音,卻不知道如何欣賞和感知律動的音符。
約半個小時后,枯燥的音階指法練習終于結束了,孩子們開始演奏簡單的練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大家的勁頭又足起來了。悠揚的笛聲從教室飄出,一個個跳動的音符飛過山梁。
練習結束,孩子們準備散去,接下來的一堂課是二、三、四年級的孩子上的。我攔下一個孩子問:“不停地吹,是不是很無趣?”這名五年級的小男生綻開笑容大聲說:“不無趣!剛開始學不會的時候覺得很煩,現在我們最喜歡上豎笛課!”
其余孩子圍攏過來,紛紛搶著表達對音樂課的喜愛。“以前我們沒有音樂老師,音樂課都不上。”“放學后我都會自己再練半小時。”“我想學葫蘆絲,像我衢州城里的堂哥一樣。”“我想學古箏,但是太貴了,我都沒見過真的古箏。”
離開學校時,鹿鳴小學七里校區負責人吳志堅說:“山里孩子藝術培養的投入幾乎為零。父母在外打工不重視,山區學校難以配備專業的藝術老師,孩子很難受到藝術熏陶,與城里孩子的差距非常大。上過豎笛課后,孩子們都希望親眼看見電視上見過的諸多樂器,還有專業的音樂老師手把手悉心地教他們演奏,帶領他們走進音樂殿堂。”
從七里鄉到衢州市區,我在下山的路上彎彎曲曲地繞了一個小時,耳畔依然回響著孩子們的笛聲。孩子素質的全面發展,藝術素養的提升不可或缺。國家和社會對山區孩子的幫扶,物質方面已經得到重視,但農村孩子藝術素養的提高,還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劉橋小學
手機伴奏中的天籟之音
徽省蒙城縣岳坊鎮劉橋小學,音樂課前劉坤峰老師在辦公室備課,桌上放著的是他上課時用的手機。
2013年10月22日,劉坤峰老師在劉橋小學教小學生唱歌。一堂音樂課、一首旋律優美的歌曲,對很多農村的孩子來說,就是他們的音樂啟蒙。安徽省蒙城縣退休教師劉坤峰,退而不休,重拾音樂夢,堅持到農村學校,免費教孩子們唱歌,成為孩子們當之無愧的音樂啟蒙教師,他的故事被當地群眾傳為佳話。
今年70歲的劉坤峰早年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數學系。從當年讀大學到參加工作,他一直對音樂充滿濃厚的興趣,音樂是他的一個夢想。2000年,劉坤峰因左眼患白內障無法繼續教學工作提前退休。2001年,病情逐漸好轉后,閑不住的他決定發揮余熱,重拾音樂夢,便主動聯系岳坊鎮幾所沒有音樂教師的偏遠學校教孩子們唱歌,先后在岳坊鎮母集職中、馮廟小學、代安小學和劉橋小學等4所學校,當起了不取分文報酬的“編外”音樂老師。按照學校的音樂課程安排,劉坤峰像正常上班一樣,前往不同的學校去免費教孩子們唱歌。
2004年,雖然年紀大了,行動不便,但是劉坤峰老師仍堅持到離家不遠的劉橋小學和代安小學教學生唱歌。他除了教學生唱音樂課本上的歌曲外,還教學生唱一些愛國主義革命歌曲以及一些積極向上的歌曲。每到一所學校,劉老師都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
盡管農村小學教學條件很差,但劉坤峰老師用自己的手機為孩子們的音樂夢想“伴奏”。“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悠揚的旋律回蕩在每個孩子的心中。
劉老師站著孩子們周圍,孩子們那渴望和專注的神情是他一直堅持義務授課的動力。
戶外音樂課一直是孩子們最喜歡的上課方式,在空曠的操場上,孩子們嘹亮又動聽的歌聲令人陶醉。
在劉橋小學上完音樂課后,劉坤峰老師馬上騎自行車趕往下一所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