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雄上任后,能源局發布的政策逐漸向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傾斜。不過,規劃只是一方面,能源局下一步將如何細化這些規劃,使行業成熟起來?
回復:吳新雄曾指出,能源局的中期能源戰略是煤清潔高效利用、提高燒氣比例、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15%。目前非化石能源占比是9.8%,到2020年,水電裝機容量要從2.8億千瓦增加至3.2億千瓦,風電現在的裝機容量是7500萬千瓦,2020年要達到2億千瓦裝機容量,太陽能現在的裝機容量是1500萬千瓦,2020年要達到一億千瓦的裝機容量。預計未來能源增速的排序是太陽能、風電、天然氣、水電、煤。
現在,國務院及能源局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成本來推這個事。比如前兩個月吳新雄在嘉興分布式光伏發電交流會上的講話便起到很有力的推動作用。實際上,中國在國際上能夠左右市場的產業并不多,光伏產業是其中為數不多的一個,雖然目前遭到歐美雙反圍剿,但這個光伏產業的國際話語權我們還是要保住。中國現在有40GW產能,如果國內市場提到15GW就可消化4成。
隨后,能源局又密集發布分布式光伏發電新政、風電設備市場持續規范、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等文件,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都旨在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在新的能源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加快利用清潔能源來順應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
這些規劃均是未來政府職能的轉變方向,但是關鍵可能還得要看十三五規劃的制定以及執行。只談規劃沒有用,下一步能源局應開始重視細化各新能源行業的具體措施,比如對市場、資本的引導。現在,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即將出爐,這是繼初裝補貼政策之后的重磅政策。可以說,補貼加上強制性配額,能夠撬起一個更大的市場。
@歐文凱:吳新雄在嘉興會議上談過分布式光伏項目投融資難點,但我認為說得不深。目前光伏發電項目市場約1200億元左右,市場主要靠企業項目資本金加國開行貸款來啟動,而民間財務資本、商業銀行基本沒有介入進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策制定與實際情況有偏差,初裝補貼政策轉向度電補貼政策中沒有平穩過渡;二是目前在操作中,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商業模式比較模糊,實際上在靠政府補貼撬動的產業,政策決定了商業模式。沒有商業模式的關鍵原因在于成熟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安裝質量評估機制和保險機制還沒有出現,有了評估和定價基礎,才會有后面的融資創新。
質疑火電“近零排放”
國華電力對“近零排放”技術改造投入資金計劃超100億元,浙能也計劃為此投入資金近50億元。由此,一方面是嚴格的火電污染物排放限制,另一方面是高額的環保成本。那么火電企業環保效益提高了,經濟效益是否會受到影響?
回復_目前國內的環保標準已經非常嚴格了,有很多火電企業連目前標準都未必能夠達到,如果再要求企業達到“近零排放”的標準,沒有綜合考慮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對于企業而言或許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