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婧雅
1 地方電子檔案立法的現狀
1.1 對地方電子檔案立法的定量分析。筆者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百度搜索等入口檢索,得到地方相關電子檔案法規,并按行政區域劃分對這些法規進行橫向、縱向比較分析。從時間上看,我國地方電子檔案立法多形成于2002年之后,其中2003年數量最多(共4個),其次是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均為3個),基本都是從公布當天起開始實施。從區域分布上看,華東和中南地區法規較多,分別各占大約全國的四分之一。就通過機構和法規種類而言,本文調查到的電子檔案相關法規均由省、市檔案局依據中央檔案法規制定。從法規的命名看,基本為辦法或規定,且大多是處于試行、暫行階段。此外,個別省市并沒有單獨制定電子檔案法規,而是將其融合在本省檔案管理條例里。
1.2 對地方電子檔案法規內容的分析。目前在公布的大多數電子檔案法規中,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工作展開:電子文件移交與接收、電子文件歸檔、電子檔案保管與使用、電子檔案移交與接收。但在地方電子檔案法規中,大篇幅是涉及電子文件歸檔內容的,比如歸檔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歸檔范圍、歸檔方式等,還有一部分是對于電子文件的管理事項;而對電子檔案內容,大部分是對電子檔案移交和接收辦法的規定。對于一些標題中已明確標明“電子檔案管理辦法”的法規,其內容中卻存在大量使用“電子文件”字樣的現象,在表述方法上這一點是值得商榷討論的。
2 電子檔案立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法規體系不完善。首先,從立法層次上看,相比各地方制定的檔案工作總條例,其電子檔案法規數量較少,且相當一部分是屬于地方檔案規章的。其次,從立法內容上看:第一,各地方電子檔案法規側重點不同,一些地區是關于“電子文件歸檔和管理”,另外一些地區則圍繞“電子檔案移交與接收”,這樣會造成各地區法規內容不完整。第二,在目前頒布的檔案法規中,關于電子文件歸檔處理的規范較多,但對于文件歸檔后的電子檔案管理和服務利用的規定較少,重點不夠突出。需要注意的事項,只有兩章是在規范電子檔案保管和利用、移交與接收事項的。第三,部分法規中的條目過于簡單,而且也沒有具體款項解釋說明,易造成表述上過于籠統等問題。
2.2 法制觀念落后。和國外相比,我國電子檔案的發展速度較慢,重視程度不夠,電子檔案立法進程也相對較緩慢。此外,在部分地區,就檔案的法律效力而言,紙質檔案仍占主導地位,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電子檔案的憑證價值,這從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其電子檔案立法工作的進程。另外,電子檔案信息極易損毀或丟失,我們在使用各種國外設計生產的電子設備同時,是否經常忽略了其中的信息安全問題,由此可見我們對電子檔案的法規意識確實有待提高。
2.3 后續及落實工作不完善。我國地方大部分電子檔案法規自發布后一直處于試行或暫行期,并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做相應的調整,其中試行法規6個(約占26%),暫行法規7個(約占30%)。電子檔案法規只是一個開始,并不遺留在昨日文件,它需要在具體實踐中去落實并不斷完善,檔案機構要去注意和踐行。
3 建立健全地方電子檔案法規的對策
3.1 構建完整的電子檔案法規體系。各地方急需建立起一套完整統一的電子檔案法規體系,以此來規范電子檔案工作。針對立法層次的問題,對于還未制定電子檔案法規的地區要盡快起草法規,并且使其公布試行以及時發現問題并修改;而對于已有相關法規的地區,由于大部分仍處于試行、暫行期,因此要加強內容的完善,使部分規章能真正健全成為地方檔案法規,為其他地區立法工作總結經驗、樹立標桿。從立法的內容角度說,要增加對各電子檔案管理環節的立法,尤其是重要的保管和利用階段,比如建立保密措施保障信息安全,提供利用實現電子檔案價值等。
3.2 增強電子檔案法律意識。各地在建立和完善電子檔案法規體系的基礎上,要通過行政和司法手段保證法規的實施,使電子檔案真正具有與紙質檔案一樣的法律證據效力,而且這一價值也要在立法中明確體現。也要注重法規在各自行政管轄區的宣傳和推廣,使法規真正走到人民群眾中。可以通過地方電子政務平臺公開,也可結合當下的智能移動終端進行宣傳。法規在公開試行期,可以開放公眾交流平臺,廣泛收集群眾關于立法意見,及時調整,完善立法工作。
3.3 加強立法的自主性和特色。在遵循國家統一立法的同時,地方電子檔案立法也要有所補充和發展。相比西方國家,我國地方立法的自主特色較弱,要加強主動創新能力,從小處入手,切忌求全求大。此外,地方電子檔案立法有很好的試行意義,要充分考慮可操作性,可從本地最為突出的實際問題出發,圍繞檔案工作中具有獨特性、創造性、開放性的內容進行立法。例如,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對此類電子檔案的立法工作尤為重要,關乎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3.4 提高立法人員的專業素質。需提高立法人員的專業素質,建立科學合理的立法隊伍,及時修訂現有電子檔案法規,調整存在歧義、前后矛盾等內容,盡量做到面面俱到,準確無誤,以免造成法律的漏洞。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來稿日期:201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