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
(山東東山王樓煤礦有限公司,山東濟寧 272063)
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變形特征及其控制
梁博
(山東東山王樓煤礦有限公司,山東濟寧 272063)
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煤礦的開采深度不斷增加難度越來越大,高應力區的開采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變形特征的研究,有利于采取更有效的控制措施,從而提高煤礦開采過程的安全性,保證開采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本文就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變形特征和形成原因進行敘述,提出相應的控制對策,以提高硐室圍巖的支護有效性,促進煤礦深部開采高應力區穿層巷道支護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煤礦開采 高應力區 硐室圍巖 變形特征 控制對策
在煤礦開采過程中,高應力區巷道是威脅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對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變形情況的研究,分析高應力區穿層巷道被破壞的機理,可以不斷創新巷道支護技術,對于提高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的支護穩固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隨著煤礦開采深度的不斷增加,個別煤礦深度已經達到1100米以上,由于受到地質結構的影響,深層巷道的硐室圍巖變形特征也逐步形成,給煤礦開采帶來了許多困難。根據某煤礦開采情況來看,1100繞道的區域是主要軌道運輸大巷,巷道深度為650米左右,因此,選取1100繞道的100米變形段為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變形特征研究段,其中,硐室的頂部為泥質粉砂巖和炭質泥巖混合層,最上層為細粉砂巖;底部為泥質粉砂巖和細粉砂巖的互層,最底層為中粗砂巖和砂礫巖混合層。
由煤礦現場開采情況可知,這個研究段為高應力集中區,并且受到穿層結構的極大影響,經常處于不穩定狀態,給煤礦開采帶來了極大安全威脅。研究段的高應力主要來源于構造應力、自重應力和采空區集中支承壓力三個方面,同時,因為地質構造比較復雜,導致硐室穿層的布置呈現出弱結構狀態,因此,多重壓力情況下,硐室圍巖表現出變形非常嚴重、難支護的弱結構高應力軟巖硐室圍巖特征,其破壞形態主要出現在底部、頂部和幫部三個位置,成為了制約煤礦開采向縱深發展的關鍵問題。
根據相關調查和研究分析得出,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變形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由于研究段的硐室的深度比較大,穿層硐室的煤巖是互相混合在一起的,煤體強度比巖體強度小很多,因此,硐室整體受力不均勻,經過多次返修和加固后,巖體內部結構發生了變化,裂縫產生,導致硐室圍巖出現破碎和掉落現象,并且隨著時間加長,圍巖松動的范圍會逐漸擴大,給硐室圍巖的支護加固增加了很高難度。在對研究段進行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變形的研究時,使用鉆孔內窺儀進行圍巖內部結構的測試,發現松動范圍達到了2米以上,使硐室圍巖的整體性變得很差,自承能力被大大減弱,導致硐室圍巖的煤層呈現出典型的強度不耦合特征,最終引起硐室圍巖嚴重變形。
在進行煤礦開采時,研究采煤工作面較多,采空區周圍的煤體受到多重支承壓力疊加,形成比較集中的支承壓力區,并且受到向斜構造的影響,原有的應力也比較高。因此,硐室圍巖所受到的應力變化非常大,給圍巖支護帶來巨大壓力,造成硐室圍巖變形,從而形成經常返修的高應力軟巖硐室圍巖特征,大大增加了硐室圍巖的支護難度。根據研究分析和相關計算結果可以得知,圍巖在水平方向所承受的應力要大于豎直方向,因此,本文研究段的硐室圍巖應力都達到了高應力水平,并且硐室正處于高應力集中區,在進行煤礦開采時,必須高度警覺,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發生。
由于研究段受到向斜構造的影響,硐室與煤層走向形成了一定幅度的夾角,并且煤層存在一定幅度的傾角,使煤礦開采的難度不斷增加。與此同時,研究段的硐室斜穿過多層煤層,使硐室圍巖的組成結構變得比較復雜,包括了全巖、全煤、半煤半巖等幾種形態,從而形成了弱結構硐室。因此,硐室圍巖的形態呈現出不對稱現象,出現弱頂、弱底和弱幫同時存在的情況,導致各部分巖體的強度和結構表現出不耦合形態,最終引起硐室圍巖各斷面的局部首先受到破壞,使硐室圍巖發生巨大變形,致使整個硐室受到破壞,給煤礦開采帶來嚴重影響。
為了提高煤礦開采過程的安全性,根據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變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制定的控制對策如下:
根據硐室圍巖的結構組成和煤層特征,選擇錨網噴、錨注作為主要支護工具,其中,全巖段采用錨網噴和U型鋼;全煤段和弱結構段都采用錨網噴和錨注,以進行不同程度的支承。由于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的結構比較復雜,硐室長期處于高支承壓力狀態,因此,需要將高應力進行分散,并形成有效的高強度支護體,以提高硐室圍巖的支護穩定性,保證硐室的安全。首先,在硐室擴大后緊跟礦井工作面,用錨網進行支護;然后,等硐室所承受的應力分布穩定以后,硐室圍巖會發生一定變形,及時選擇合適位置使用錨網噴進行支護,從而達到分散高應力的目的;最后,由淺部位置向深部位置轉移,以提高深部巖體的承載能力,使硐室圍巖的結構保持耦合狀態,并用錨注進行二次支護,將錨桿和注漿的作用結合在一起,最終達到加固硐室圍巖、提高和改善硐室圍巖性能的目的,以保證硐室圍巖強度和巖體結構相耦合。
根據上述操作可知,第一次支護采用錨桿,第二次支護采用錨注,作為底角錨桿,并且扎入底層的角度要保持在30°左右,同時對底角進行錨注支護、鎖角和強底操作,防止高應力軟巖硐室圍巖支護位移較大情況出現,從而使研究段硐室圍巖變形情況得到有效控制。
綜上所述,在煤礦深度開采過程中,想要有效控制高應力區穿層硐室圍巖的變形程度,提高硐室圍巖支護的穩定性,采用錨網噴和錨注可以有效提高支護效果,從而給煤礦開采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1]張志康.氧化帶大斷面硐室圍巖變形機制及支護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3.
[2]王德發,楊永剛.高應力區大斷面硐室維修加固支護技術[J].采礦技術,2014,03:51-52+73.
[3]薛軍正,都海龍.井底大斷面關鍵永久硐室圍巖變形機理及其控制技術[J].煤礦開采,2014,03:85-89.
[4]張加旺.泥質粉砂巖應力松弛實驗及地下硐室穩定性控制[D].山東農業大學,2012.
[5]張飛燕.高應力高突區域煤巷快速掘進災害防治技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