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良
(福建泉州 362000)
海西城市物流競爭力SWOT分析
史德良
(福建泉州 362000)
SWOT分析法,亦稱戰略態勢分析法,分別表示:Strength(優勢)指組織內部的優勢、Weakness(弱勢)指組織內部的劣勢、Opportunity(機遇)指組織外部環境的機會、Threat(威脅)指組織外部環境的劣勢即所存在的威脅,通過對海西城市物流內部的剖析發現優勢和劣勢,分析外部的動態變化來發現及預見海西城市物流發展的機遇和威脅。本文對海西城市物流競爭力進行SWOT分析,以分析海西城市物流競爭力的現狀特征。
物流 SWOT分析
(1)政策優勢:繼海西經濟區建設以來,海西區域的各城市對物流業相當重視,結合各城市自身的定位和實際情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推動城市物流業持續快速發展。(2)區位優勢: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國家規范的新型戰略經濟區,海峽經濟區東面面海朝臺,銜接沿海兩大三角經濟區,區位條件獨特而優良。海西經濟區是兩岸三地(閩、臺、港澳)的連接點,處于一個“準十字星”的中點位置,腹地廣闊,是江西、湖北、湖南、等中西部地區出口的重要通道。有漫長的島嶼海岸線以及眾多的深水港灣,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分布著不少天然深水良港,形成以廈門港和福州港為主樞紐港的港口群優勢。(3)僑臺優勢:作為海西經濟區的主體,福建省內的泉州、福州、廈門、漳州等都是全國著名僑鄉,有1000多萬愛國愛鄉的僑親旅居世界各地;僑胞的投資、探親、旅游等對海西與外面的經濟聯系,對海西經濟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4)產業集群優勢:海西產業體系完整,產業集聚明顯。在泉州、溫州等經濟發達的城市,民營企業具有天然的拼搏精神和創新性,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業,溫州的制衣、泉州晉江、石獅的鞋服等,這些產業在城市區域內高度聚集,成為當地經濟的拉動產業而名聲遠播。(5)基礎設施建設提速:隨著海西戰略的實施,海西鐵路建設的成就,自海西戰略提出以來,鐵道部便在海西投放上馬了大批鐵路項目,合福鐵路、向莆鐵路、杭廣高鐵等都在建設或規劃中,實現了海西鐵路建設的飛躍式發展。此外,公路建設,尤其是城市物流主要依賴的高速公路的建設成就也有目共睹,以加強區內連結為目的,海西建設了東西走向和沿海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網道,將海西主要城市串聯起來,同時也拓展了海西腹地城市同海西沿海城市的交流空間。各種物流基建的發展,為海西城市物流添上了騰飛的翅膀。
(1)海西基礎設施薄弱:海西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處于建設投入嚴重不足,影響著海西城市物流的發展。海西物流基礎設施布局缺乏整體考慮,城市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設明顯滯后,信息化應用能力急需提高。(2)物流發展環境需要改善:海西城市物流發展環境矛盾復雜,問題眾多。首先在物流人才的缺乏是由于海西目前開設有物流專業的高校比較少,而且很多畢業生都沒有留在海西城市工作,而是流向更發達的海西以外的城市。此外,地方保護、城市規劃、稅收制度、融資體制、信息技術的推廣等都是今后海西城市物流著力改進的地方。(3)海西城市物流企業服務能力有待提高:海西物流業存在企業服務能力不足,與客戶的現實需求有差距,特別是物流增值、創新服務能力欠缺,專業的第三方物流發展滯后。從企業規模上看,海西物流企業大都是中小企業,而且分散,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1)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提出“依托中心城市,建設福州、廈門、泉州等物流節點和一批現代物流中心”,“依托臨港工業和臺資企業集中區,合作建設物流配送或專業配送中心,依托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建設連結海峽西岸的現代物流中心”。首次從戰略高度上,出臺專門的政策文件來促進海西物流的發展。(2)“先行先試”的戰略機遇:《國務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若干意見》明確賦予了海西對臺經貿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的權力和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與措施優惠,海西城市物流可以抓住這一政策利好,充分利用。兩地產業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和很大的合作空間,海西可以借此引進臺灣物流業先進的技術、仁人才、資金和管理經驗,提高海西城市物流業的競爭力。(3)臺灣政局趨穩,兩岸關系回暖:隨著馬英九的連任成功,兩岸關系進入更加穩定和諧和矛盾更少的階段,穩定的政治關系開啟了兩岸交流合作的新起點。兩岸經貿交流更加活躍,合作往來更加頻繁便利,隨著兩岸加速推動全面落實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物流業、金融業、旅游業、教育和文化產業等都不同程度受益,臺商投資也呈現良好的態勢,為加強經濟交流合作先后實現了通商、通郵、通航大三通,開啟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時代。(4)物流產業調整規劃:《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了九大重點工程:物流園區、城市配送、多式聯運和轉運設施、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物流標準和技術推廣、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發展、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科技攻關及應急物流工程,提出重點發展九大物流區域,建設十大物流通道和廈門等一批全國物流節點城市。
(1)面臨著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競爭夾擊:海西經濟區的南北兩面是兩大三角洲經濟區:東面試隔海相望的臺灣;其西面是正在崛起的安徽、湖北等內陸省份。在提倡區域合作的同時,傳統強勢的長三角、珠三角,迅速崛起的內陸,虎視眈眈的臺灣,可以說是四面埋伏,給海西城市物流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在激烈的區域經濟競爭現實中,海西經濟區需要在”“北承南接,東引西進”的文章中體現出足夠的智慧。(2)本土企業夾縫中求生存:目前以跨國物流公司為主力,國有物流企業為基礎的局面正在海西形成,海西本土大型物流企業卻鳳毛麟角,面臨著生存壓力。眾多的外資物流企業,包括UPS,THT,DHL及中海物流、中遠物流、中鐵物流、招商局等國有企業都在海西設有分公司或子公司。他們憑借雄厚的資金、先進的管理技術、自身擁有的網絡布局優勢和政策優惠照顧在海西開展全方位物流服務與競爭。海西本土企業在生存壓力下,只能以初級的倉儲。貨代為主,效率低下,行業附加值較低,在低端領域相互競爭,造成物流總成本偏高,缺乏競爭力。
根據以上的SWOT分析,海西城市物流競爭力雖然存在諸多問題,要經歷發展中的陣痛,但更應看到海西物流的自身優勢和良好的環境機遇,乘風破浪,而不是回避問題,所以要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為契機,積極發展城市物流業,促進海西的經濟發展,最終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中國另一增長極”的目標。
史德良,身份證為:350481196409140031,曾任火車站站長書記,福建恒安集團物流公司付總經理等,同時給一些企業搞物流方案設計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