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合
(山東諸城廣播電視臺,山東諸城 262200)
淺析廣播電視的轉型發展
肖金合
(山東諸城廣播電視臺,山東諸城 262200)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遠程廣播電視教育,在世紀之交的社會轉型時期,如何以新的姿態適應這一新的轉變并促進其發展,是當前緊急需要解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廣播電視 轉型 發展
廣播電視行業的傳統地位受到極大沖擊,是因為現在網絡占據社會的每個角落的信息化時代,電視行業不斷落后的是傳統主流媒體地位,地市級廣播電視臺和網絡媒介的創新性融合成為主要,然而,在全球網絡的產業化背景下,很多城市臺曾經風光無限,現在一樣面臨很大的挑撥與風險。廣電人應放慢急急前行的腳步認真考慮一下城市臺發展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1)統稱為廣播的是經過無線電波或者通過導線向廣范地區播送音響、圖像節目的傳播媒介。只有聲音的,是聲音廣播;播送圖像與聲音的,稱為電視。(2)宣傳作用。1)及時宣傳黨的路線、方針與政策以及人民群眾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這是運用廣播電視這一現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來宣傳的;2)教育功能,即運用廣播電視向受眾傳播知識,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知識,連續提升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3)監督功能,即運用廣播電視這種大眾傳媒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監督,對輿論進行監督,以便樹立正氣,更改一切歪風之氣。(3)廣播誕生于上世紀20年代,是不折不扣的傳統媒體。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包括廣播在內的傳統媒體自然受到沖擊,我們身邊的朋友常常在質疑,今后究竟還會不會有人專門去收聽廣播。這一點我們不得而知,不過,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這一發展趨勢是勢不可擋的。早在幾年前,傳統的俄羅斯電視媒體開始開辦網絡電臺,開始將電臺廣播網絡視頻化。而我這兩年在哈薩克斯坦駐站期間同樣發現,該國最受歡迎的新聞網站之——騰格里新聞網也開始涉足廣播領域,開設在線網絡電臺。這些都是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鮮明例子,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廣播不會因受到新媒體的沖擊而消亡。廣義上講,廣播包括我們平常認為的單有聲音的廣播及聲音與圖像并存的電視。廣播電視的產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結果。它使人類信息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擴展。
(1)政府推動:人均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國民消費結構中文化娛樂消費比重將呈持續上升態勢,發展文化 產業己成為政府實施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的重棋之一;伴隨中國和平崛起,勢必提升文化傳媒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話語權;目前為止的所有產業發展,都實行了由行政向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導的體制機制轉變,包括文 化產業中的大部分子行業——平面媒體、出版業、互聯網、演藝、影視制作及院線等。(2)市場推動:電視傳媒企業占90%收入的廣告業務經營己充分市場化,企業的營業規模和運營能力己經在 市場選擇中產生分化;要素市場對電視傳媒企業的資源配置(資本、人才、渠道、節目投放)正在發揮直接或間接 的主導作用。(3)企業推動:企業在前二輪改革中己經產生分化,出現“強勢企業”。第一輪改革:事業化體制、企業化管理;第二輪改革:事業化體制、企業化機制、市場化運營。第一輪改革啟動之初,省級電視傳媒企業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但到第二輪改革,己發生明顯分化。由于勇于改革,銳意創新,在經濟相對弱勢的湖南崛起了強勢企業——“電視湘軍”;而在經濟發達的江蘇,2003年前,由于改革滯后,企業發展并無起色;2003年后,領導班子調整后持續推進改革,2004—2007年間,出現了年均30%的收入增幅,被譽為業內的“江蘇廣電現象”。企業員工收入高低己與企業經營收入多寡密切相關,企業收入多寡又受市場選擇支配。因此,“強勢企業”們在市場選擇助推下,具有做強做大的擴張沖動。
(1)路徑。1)戰略梳理。對存在形態/業務/能力/資源的現狀進行梳理,以明確戰略變革重點。2)戰略變革。①局部體制轉換。無論“小事業/大企業”還是“大事業/小企業”,都涉及部分 業務從事業體制轉向企業體制(公司化)。這一過程在第一輪改革時就己發生,只是程度不一,且小企業受“大事業”影響,公司化機制不到位。②機制(制度)創新。③能力建設。④業務運營的商業模式創新。3)戰略轉型。戰略轉型與戰略變革是相關、漸進、連續的過程。現在,業內有些企業的戰略轉型己開始并正在向縱深發展。如電視湘軍典型,先在電視主營業務的娛樂細分領域打造復制不了的內容創新主題能力與“快樂中國”品牌,即在專業方向上做專、做精;并以此整合各方資源實行產業蔓延與發展,在集體上做強大,實施跨傳媒發展,鑄造歸納型傳媒集團。(2)方向。1)確定存在形態(企業定位):集體體制轉換要由政府政策來決定,但企業存在形態(企業定位)上至少有兩種選擇:①小事業(新聞宣傳/國資管理),大企業(電視主營業務/相關多元業務)。②大事業(新聞宣傳/國資管理/電視主營業務),小企業(新業務/新媒體)。2)確定發展方向:依據企業外部環境與自身條件,確定未來方向——綜合型傳媒集團 還是專業型傳媒企業或者屬地化傳媒企業。
(1)由播出平臺向媒介平臺轉型:意義經濟是傳媒產業的本質,意義經濟由意義影響、意義消費與意義服務這三大條件構成。平臺把本產業或者他產業中的每種要素匯集進來,進行篩選、分類、包裝、組合,然后再按客戶不同的具體需求向他們供應專業性、個性化的服務這是作為一個供應服務的中間商要做的。傳統媒體的內容在進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閱讀器等不同新終端的過程中,其生產流程與傳播形態得以一次次再造。把傳統廣播電視臺運營好、大力發展廣播電視內容產業、做適應全媒體播出的內容制造商與運營商這是第一個要做好的電視主業。內容方面,除了針對新媒體的特色,還要表現城市媒體特色之外,供應更多的內容與服務。(2)由城市媒體向文化產業轉型:都有交集的有傳媒產業、文化產業、創意產業這三個的相關性最強。建設在信息傳播根底上的文化創意產業界定為傳媒產業,大眾傳媒是文化產業價值傳達的核心渠道之一,也是文化產業價值兌現條件的基本之一。傳媒產業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廣播電視業和文化產業與創意產業有著自然的關聯。創意產業賦予傳媒產業重大的打造力,文化產業賦予傳媒產業蓬勃的生命力。在產業鏈環節薄弱中,通過產業合作等表面將不同的產業鏈互相連接,把整個文化產業來作為自己更大的產業網,并使自身在這張文化產業網中占有核心位置。對現已存在的電視產業鏈延伸一般使得產業鏈進入到研發等中心環節,還有則進入到市場拓展環節。這樣的延伸一般是稱為上下游拓展延伸。
在我們生活中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依然是電視,這是不能缺少的,高清晰度電視仍然是體育賽事和一些重大活動的最佳的選擇。作為集廣播電視為一體的廣播電視臺,唯有主動調節本身發展戰略,才可以在新的媒介生態環境中,繼續做強做大。
[1]譚天.傳媒經濟的本質是意義經濟[J].國際新聞界,2010(7):75.
[2]譚天.基于關系視角的媒介平臺[J].國際新聞界,2011(9):87.
[3]張振華.十二五時期廣播電視的科學發展[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