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金秋十月又到了。十月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季節。人們盼來了十一大假,這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歡慶的長假,商家也盼來了備貨促銷的黃金時期。但是,當人們高高興興拉開歡度十月的序幕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不少人仍然生活困難,憂慮重重,他們或正在為生計苦苦奔波,或正在為一些基本的生存問題憂心煎腸。
遠的不說,眼前就有這樣一些苦澀的事實:一農民工因工地開發商拖欠了近半年的工資,多次討債未果,情急之下爬上塔吊;新學期新學季,很多特困家庭職工仍在為子女的學費發愁;職工得了重病四處籌錢,企業卻將他辭退,等等。在許多人為吃什么出花樣、玩什么更痛快、游哪里長見識時,不少職工群眾正為病痛、貧困和基本權益而擔憂。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走出困境,多些節日快樂,是各級政府必須落實好的重要任務。
佳節前后,各地各級政府紛紛到困難職工群眾中送溫暖,送上大米、肉、蛋和扶助金。這其中工會送溫暖已成為我國社會救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形成了經常化、制度化、社會化,發展了金秋助學活動、醫療互助活動、農民工工資清欠行動等品牌,力爭讓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讓廣大職工切實感受到了黨委、政府和工會組織的溫暖。
導致困難人群的原因有多種,很多是因病致貧,還有的是因災害和意外事故陷入貧困。除此而外,更大量的是面臨著某一方面難以解決的難題,如農民工在城市中渴望住有所居和子女公平入學,非公企業職工渴望完善社會保障和勞動保護,青年職工渴求心理慰藉和社會融入,等等。這對工會送溫暖行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要在個性化服務中溫暖職工群眾。
關心職工生產生活,滿腔熱情地為職工群眾服務,不遺余力地幫助職工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是工會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也是其履職的必然選擇。這些年來工會送溫暖活動確實在向著這個方向持續努力,特別是通過與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服務職工群眾在基層活動、構建服務型工會組織等結合起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讓職工群眾感受到了溫暖。從保障困難職工過好年、過好節發展成為經常性、多層次、多樣化的送溫暖幫扶;從基本生活救助擴展到就業、就學、就醫、法律援助等全方位的幫扶;從對國有企業困難職工送溫暖幫扶,擴大到對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各類困難職工群眾的送溫暖幫扶……創新不斷、亮點不斷,工會送溫暖工作日益向更寬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推進,彰顯了工會的特色優勢,更彰顯了工會的使命自覺。
努力讓送溫暖工作離職工群眾近些再近些,在這張工會用愛織就的網絡中,職工群眾得到的除了溫暖,還有力量;社會各界看到的除了感人情景,還有其背后的那份責任和信心。endprint
時代風采201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