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endolyn+Seidman
驗證伴隨著有自我相關刺激元的幫助會產(chǎn)生更大的負面情緒。
Gwendolyn Seidman
阿爾伯特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幫助起效時,它讓我們感到心情愉悅,且對我們的生活起到積極的影響。但其他時候,別人給予的幫助并不奏效,甚至會另我們感到更糟。那么,什么時候關心我們的人給予的幫助是受歡迎的,又什么時候它會有事與愿違的效果?
下面有幾個原因來闡述為什么幫助也有可能毫無效果。有時提供幫助的人們并不是那么擅長于提供恰到好處的幫助。另一種可能是,接受幫助者對幫助者有負債感,如此產(chǎn)生了負面情緒。最后一種原因是,有人會認為接受別人的幫助是對自尊的一種打擊。
利哈伊大學的克里斯托弗·伯克和杰西卡的最新一項研究驗證了第三種可能性。根據(jù)威脅自尊模式,幫助可以理解為援助與關愛,倘若幫助是潛在無效的,那么它就可視作威脅自尊。據(jù)克里斯托弗·伯克和杰西卡研究稱,在自我相關和自我界定這一領域,也就是你個人成就尤為重要時,他人的幫助被格外當成威脅。
若是在完成一項與自我相關的任務時接受幫助,自己將對自己感到失望,同時也會逐漸削弱幫助所能體現(xiàn)的潛在積極作用。例如,如果你的自我觀念在某種程度上依仗著你嫻熟的廚藝,那么你的一個朋友輔助你為客人準備好膳食時,這可能就會對你的自我意識構成沖擊,因為你會認為你并非是想象中的主廚。伯克和戈倫做了兩項研究,以驗證伴隨著有自我相關刺激元的幫助會產(chǎn)生更大的負面情緒。
第一項研究對象針對法學畢業(yè)生,這些學生正在備考律師資格考試,如果學生們希望成為職業(yè)法律人員,那么這是成為律師所要面臨的一場壓力極大的測試。對法律系的學生來說,通過資格考試與他們的利益緊密相關,他們將這看得極其重要。在臨近考試的日子里,學生們自我調(diào)整心態(tài),而他們面臨的最大的壓力是來自于對考試的焦慮或是他們同伴給予的情感支撐。調(diào)查顯示,考試日益逼近,考生對考試愈加緊張時,接受情感鼓勵會比離考試還遠著的日子更讓考生感到緊張。換而言之,學生為考試擔憂時,情感鼓勵顯得尤為失效。
在第二項研究中,研究者采用控制試驗主體的方法來證實他們的假設。這一次,他們要證實在與自我相關和無關的任務中,陌生人的幫助是如何使人感到不安,同時也要驗證因為獲得他人幫助而產(chǎn)生負面情緒是如何使人悲痛。
第二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調(diào)查了那些將學術成就看得極為重要的大學生。研究人員讓同學完成20道有一定難度的數(shù)學邏輯題。一些學生把任務看做有自我關聯(lián)性,而其他同學沒有此情節(jié)。有自我關聯(lián)情節(jié)的同學被告知此任務是用來丈量智力和學術天賦,然而,沒有此情節(jié)的同學被告知任務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衡量題型的難度。當參與的同學完成了前十道題時,安排在有社會幫助情境的同學得到了一個計算器輔助他們完成剩下的題目。
同學們對試驗者提供的幫助會有何反應呢?不論是完成任務之前還是之后,參與者都把自己不好的情緒(焦慮、擔心)當成是對自己的一種羞恥與不滿。研究結果顯示,認為任務是自我相關聯(lián)的(即,完成任務象征著超群的智力和 學術能力)同學和獲得了試驗者幫助的同學,他們的沮喪和消極情緒要比那些獨立完成任務的同學加深的速度更快。沒有自我關聯(lián)情節(jié)的同學對接受幫助沒有反應出強烈的消極情緒。然而,外來援助對自我評估的影響越是消極,學生們就更可能感到加倍沮喪。這一研究表明,因為外來幫助讓同學對自己感到不滿,從而外來幫助在某種程度上會導致負面情緒的產(chǎn)生。
研究表明,有時善意的幫助反而會適得其反。當你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他人,而你所幫助的事情對他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那么你所提供的幫助就會弊大于利,這樣的話,幫助你在意之人就顯得尤為艱難,因為只愛之人的事情大于天,同時你最想幫忙的可能性最大,然而你最難給予的就是有效的幫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