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玲 張志成
河南省桐柏縣是千里淮河的發源地。近年來,桐柏堅定不移地確立生態立縣戰略,努力打造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生態城鎮四大體系建設,實現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國家衛生縣城、國家級文明縣城、全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級園林縣城、河南省林業生態縣、省級標準化茶葉示范區等稱號。
黨委政府重視奠定基礎
一是成立機構。2006年,桐柏縣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常務副縣長、分管環保、工業、農業工作的副縣長任副組長,30個建設目標承擔單位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生態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各建設目標承擔單位、各鄉鎮政府也按照生態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要求,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在組織領導方面,形成了全縣上下一盤棋,各級領導、各部門齊抓共建生態縣的良好局面。
二是建立目標責任制。2007年10月,編制完成《桐柏國家生態縣建設規劃》并通過省專家組評審,同年12月,經縣人大常委會審議批準實施后,縣委、縣政府把生態縣建設作為“生態桐柏”建設的一項重點工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將生態縣建設的工作任務按年度進行分解,并以目標責任書的形式落實到各目標承擔單位和各鄉鎮政府,建立健全了生態縣建設目標責任制。將生態縣建設規劃的實施列入政府重要的議事日程,把生態建設作為桐柏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核心內容之一。
三是切實增強全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縣建設的文明意識。桐柏縣委、縣政府制訂了“建設生態桐柏、走可持續發展”的工作方針。充分利用每年的環境紀念日,在縣城懸掛標語、設立咨詢臺、分發生態縣建設的宣傳冊等形式向公眾宣傳生態縣建設的目的意義,利用電視網絡覆蓋面廣的特點,制作生態縣建設工作專題片,把生態縣建設工作宣傳到鄉鎮。同時,還在各中小學校開展生態縣建設環境征文活動,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和普法活動,開展環境警示教育,弘揚環境文化,增強了公眾的環保生態文明意識。
四是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地方重大建設項目,加大了投資力度,建立了以公益性項目和科技投入為主體,以啟動和引導發展為重點,實行無償和有償扶持相結合的投入機制,全力完成生態縣建設目標任務。同時,鼓勵全社會對生態縣建設的投入,對服務對象明確的公益林、水土保持工程以及依托其獲取直接收益的單位,建立了直接受益者的資源補償制度和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強化環保監督,促使企業嚴格執行環保標準,結合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增加環保投入。
依靠科技進步提供保障
近年來,桐柏堅持念“山”字經、打生態牌、走特色路,開發獨具特色的生態型產業。確立以“建設生態文明,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為重要內容的生態建設格局,制訂了生態縣建設、淮河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林業生態縣創建、園林城市創建等發展規劃,出臺了《森林資源管護條例》,生態重點工程和造林綠化取得新突破,新增造林面積10.5萬畝。自然保護區面積達23萬余畝,全縣有林地面積達156萬畝,其中火炬松、板栗、木瓜等面積居全省前列,先后被命名為“河南優質板栗之鄉”“中國木瓜之鄉”。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2%,城鄉造林綠化整體水平不斷提高,全民義務植樹蓬勃發展,通道綠化合格率98.5%,城鎮綠化覆蓋率達48.3%。加大“三亂”(亂采礦、亂砍樹、亂建房)治理力度,鞏固提高林業生態建設成果,加快推進集權制度改革,強化林木資源管護,嚴厲打擊濫砍濫伐行為,使生態文明建設逐步走上了規范化、法制化軌道。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生態縣建設的科技含量。
全力以赴創建推動升級
按照環保部對生態縣建設指標的具體要求,桐柏縣委、縣政府把創建國家級、省級生態鄉鎮(村)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目標管理,全力創建。在國家級、省級生態鄉鎮(村)創建過程中,縣、鄉兩級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全面推動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增強城鎮的綜合服務功能,著力建設好城鎮供水、排水、公共交通、城鎮道路、橋梁、防洪、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鎮容環衛、道路照明等城鎮基礎設施,確保環境建設與城鎮建設同步,并由此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同時,加大生態村鎮建設工作的宣傳力度,不斷提高干部職工和群眾對創建工作的理解和認識。對于已達到國家級和省級生態創建標準的鄉鎮,積極申請國家和省市環保主管部門考核驗收,鞏固創建成果。
在開展生態鄉鎮創建的同時,積極申請國家和省市級生態村的創建工作,在全縣207個行政村、8個居民社區中,對照創建標準,結合近幾年來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對符合條件的行政村和居民社區,積極申請創建市級、省級和國家級生態村(社區)。通過努力,已有2個鄉鎮獲得“省級生態鄉鎮”命名,4個村獲得“省級生態村”命名,5個鄉鎮已委托有《環境保護規劃》編制資質的技術部門對其創建規劃進行編制,2個鄉鎮、2個行政村正積極上報申驗資料,申請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和生態村。
“生態立縣”戰略鞏固發展
一是堅持工業主導,著力構建生態工業體系。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產業集聚區為平臺,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保護好的生態工業體系。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影響評價與“三同時”制度,全面落實節能減排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加快設備更新改造、重點節能工程建設,嚴格新建項目能耗準入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圍繞推動發展方式向減碳低碳型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全縣能耗降低率、一氧化碳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出境水連續穩定達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調整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千方百計保障重點項目用地。加快推進礦產資源整合,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效率。
二是重視和加強“三農”工作,著力構建生態農業體系。以規模化發展、有機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為方向,努力推動農業由傳統種植向有機種植、基地化向產業化、特色產業向支柱產業升級,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大力發展林果、中藥材、茶葉、蔬菜、花生、畜牧等特色產業。加快品種改良,鼓勵規模發展、規模經營。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強力推進茶葉、花生、蔬菜標準化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以毛集、黃崗鎮為中心的2萬畝標準化花生示范核心區和程灣鄉、月河鎮為核心的省級標準化茶葉示范區,被農業部確定為花生高產示范縣和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花生標準化生產示范縣。
三是統籌城鄉發展,著力構建生態城鎮體系。以縣城建設為龍頭,帶動小集鎮和新農村發展,加快建設經濟支撐有力、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人居環境優美的生態城鎮。逐步完成申鋪高速引線、城區河道、近城山體、單位庭院等綠化工程。堅持科學規劃、產業支撐、基礎先行、特色興鎮的原則,繼續實行以獎代補,出臺扶持重點鎮、中心鎮發展政策,不斷探索集鎮建設投融資新路子,加大投入,突出特色,努力打造設施完備、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生態宜居集鎮。推進城鎮精細化管理。以文明社區創建為載體,加強綜合治理,深入探索縣城管理“社區化、市場化、專業化”路子,完成了盤古大道南延、英雄廣場等綠化工程,完成縣鄉道路建設86.5公里,村道建設82.3公里,城鎮建設逐步呈現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生態和諧的格局。
四是實施“旅游興縣”戰略,著力構建生態旅游體系。堅持以自然生態為依托,以淮源文化、盤古文化、佛教文化、紅色文化為支撐,以生態養生休閑度假旅游為主題,以建成全國知名地標源頭和佛道教文化圣地為目標,精心打造淮源、龍潭河、祖師頂、桐柏革命紀念館四大精品景區,規劃開發休閑度假、紅葉觀賞、生態農業、生態養老四大特色旅游,拓展旅游業發展空間。淮河源風景名勝區已晉升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作者單位:河南省桐柏縣環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