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鷗賢
摘 要:本文以浙江大學為例,分析當前藝術類通識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實現對學生的審美啟蒙的觀點,但目前該類課程注重藝術知識的積累,不注重藝術實踐,無法實現審美啟蒙,因此必須強化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實踐教學建設來實現審美啟蒙。同時,學校在軟件和硬件上也具備了加強實踐教學的條件,有其可行性。
關鍵詞:藝術類通識課程;審美啟蒙;藝術實踐
大學想要培養“全面”的人,即“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藝術類通識課程的設置就是為了實現“美”,進而對實現“德”起到促進作用,也就是說藝術類通識課程的目標即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審美水平,最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但在實際的課程中實現這個目標是困難的。
以浙江大學為例,學生們都來自于五湖四海,個體差異明顯,但受生活水平、教育模式和理念的影響,學生接受藝術類教育的時間少,甚至沒有,審美教育幾乎是空白。因此,在藝術類通識課程的實際教學中,要完成的教學目標的第一步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實現審美啟蒙,就是讓學生在具體的一門藝術類通識課程中去學習基本的藝術形態,體會基本的藝術魅力,進而實現審美啟蒙。
以浙江大學為例,藝術類通識課程的現狀是什么呢?總結有如下三個特點:①涉及的藝術門類全,但以文學藝術為主:從目前開設的藝術類通識課程來看,涉及文學、音樂、繪畫、書法、電影、舞蹈等,數量上與文學藝術有關的課程占了絕大部分,并且進入學校通識類核心課程的也只有文學藝術類課程。②課程基本上分為藝術知識傳授型和經典作品賞析型:藝術知識傳授型課程表現為“xxxx史”“xxxx概論”“xxxx文化”,如開設的“藝術設計史”這門課程,分別介紹中國、國外、近代、古代的設計變革歷史,以期學生通過高度概括的文字總結了解藝術設計。經典作品賞析型表現為“xxxx經典賞析”,例如開設的核心通識課程“西方文學經典”,共分為16個課次,共要講解7個西方經典文學巨作,只能是泛泛而談。③課程基本沒有實踐內容,只有個別課程會涉及極少數的內容,如“歌唱藝術”,會有實踐的歌唱的教授,但比例很少。
這樣的藝術類通識課現狀,使得學生在學習課程的時候,仍舊是以積累知識為主,記住多少成了藝術類通識課程的最終結果,并不能讓學生懂得如何欣賞一幅畫、一首歌、一個舞蹈、一部電影;不能讓學生體會到什么是美,藝術帶來的愉悅和審美體驗是什么,不能實現進行審美啟蒙的目標。試問,第一步審美啟蒙都不能實現,僅僅靠藝術相關知識的積累,對相關經典作品的了解如何能實現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審美水平?更無從談起學生的審美情操了。
由此,我們可知藝術類通識課程想要實現審美啟蒙的目標,必須要在傳授相關藝術知識和歷史的理論學習之上加大藝術實踐環節的教學。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教學相結合,扎實地從藝術語言教授學生如何賞一幅畫、聽一首曲,可以通過適當的基礎學習作一幅畫、作一首曲來體會藝術之美。當然,實踐環節的增加對教師和教學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浙江大學為例進行分析,依然是可行的。
擁有一定數量的藝術專業教師資源:浙江大學設有一個藝術學系,涉及的主要專業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一個中國語言文學系,涉及各種文學形態的研究;一個公共體育與藝術部,涉及音樂(包括交響樂、民樂、歌唱)、舞蹈、戲劇、繪畫的專業教師,單樂器就有小提琴、薩克斯、鋼琴、二胡等專業演奏的教師,從師資的角度來說,這些以實際操作為主的專業藝術教師就已經涵蓋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戲劇、影視這六大類的藝術形式,完全有能力從實踐環節教授學生如何學會一些基本的繪畫、音樂技巧和語言,能在實際的課堂中,嘗試畫一幅畫,通過自己的實踐能對繪畫有一定的共鳴,能在實際的課堂中欣賞一幅真實的畫作,可以把課堂帶入畫廊,見到真實的,而不是所謂的在ppt上的經典大作,從而實現啟蒙。
學校對教學硬件上充足的投入:目前,通識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個短板,學校在通識教育上的投入也是可觀的,就浙江大學對通識核心課程的投入就可見一斑。學校對藝術類通識課程需要的硬件也都積極給予滿足,如音樂教室的設立。在硬件和經費上,讓學生走出去看看、在課堂內學習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可行的。
如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開設的“現代舞基礎與創作”就是實踐比例較高的課程,課程講解基本舞蹈動作和舞蹈語言,教授基本舞蹈動作編排,讓舞蹈編排利用校園環境,進行簡單的舞蹈創作,在舞蹈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得到舞蹈藝術的啟蒙,從而實現對舞蹈藝術的鑒賞,完成審美啟蒙的基本目標。
當然,通過藝術類通識課程實踐環節的建設來實現審美啟蒙的目標不是一蹴而就的,仍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需要對藝術類通識課程的持續關注和研究。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