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
摘 要:社會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人們的交流更加便利和頻繁,多元文化價值觀念相互沖突和碰撞,社會公德在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因此,我們要關注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現實困境,研究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公德;現實困境;應對策略
一、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
1.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遵守社會公德是每個公民基本的道德素質和品質操守。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自覺遵守和踐行社會公德的規范和要求。
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在公共交往道德方面,要引導大學生彼此和睦相處,學會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和互相幫助;在公共場所公德方面,要求大學生自覺遵守公共生活準則,愛護公物,遵紀守法,使自身行為符合公共場所的禮儀規范;在人類環境公德方面,要求大學生以和諧的心態呵護自然環境,保護自然資源。
2.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和發展。
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設置科學完備的課程教學體系,提倡大學生閱讀經典,汲取人類精神的精華,幫助大學生形成對人生和社會的正確思考和認識。
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還有助于穩步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始終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使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各個方面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二、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現實困境
1.發展中的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群體利益分配和價值取向的功利化在很大程度上給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教育帶來很大沖擊。可以說,社會公德教育過程中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交織并存。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趨利性經濟,每個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勢必會造成個人主義的泛濫和拜金主義的蔓延。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個人利益、金錢觀念等逐漸得到肯定,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思維都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高校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存在不足
我們必須明確,影響高校社會公德教育的因素依然存在。
重應試教育輕素質教育,過多地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對學生生活世界的關注,這導致了社會公德教育的知識化、概念化和學理化。大學生涉世不深,實踐經驗較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這些都不利于道德習慣的養成和道德能力的培養。
3.大學生自身素質對社會公德教育的影響
從整體上看,當代大學生是積極向上的,多數對社會主導性行為規范持認同態度,能夠遵守社會公共生活準則,愛護公物,遵紀守法。但是,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部分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素質依然令人擔憂。
三、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應對策略研究
1.優化社會環境,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公德氛圍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人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受環境的各種影響。社會環境具有極大的感染力和引導性,對大學生思想道德觀念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要優化社會環境,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公德氛圍。
2.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
學校是建立在一定社會關系基礎上的社會組織體系,是一種專門培養人才的特殊單位。校園文化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保證,和諧融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積極作用。因此,要組織好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活潑健康的文化環境。
3.提高大學生社會公德修養和自身道德素質
道德認識要轉化為道德行為習慣,不僅需要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環節,更需要大學生自身的道德修養。因此,要加強大學生社會公德修養。
總之,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實踐活動,要結合教學內容,多為大學生創造參加社會實踐的條件,使其能在社會公德的實踐活動中開闊眼界,豐富閱歷,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自覺性。
參考文獻:
[1]程立濤,曾繁敏.新時期社會公德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羅國杰主編.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邱玉霞.道德建設與青年人格塑造研究[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