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波
摘 要: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推翻了反動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其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為中國革命實現偉大轉變提供了條件。因此,研究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詞:十月革命;無產階級;馬克思主義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七日(俄歷十月二十五日),工人和士兵打響了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槍聲,敲響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喪鐘[1]。他們打著“政權應該轉歸工兵農代表蘇維埃”[2]的口號,號召推翻臨時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本想著用鐵和血來鎮壓起義,可是它自己卻被革命士兵、水兵和工人的武裝起義鏟除了[3]。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在十月革命中,革命暴力取得了輝煌的勝利[4]。
毛澤東同志也指出:“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過去蘊藏在地下為外國人所看不見的偉大的俄國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精力,在列寧、斯大林領導之下,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出來了,中國人和全人類對俄國人都另眼相看了”[5]。十月革命的勝利,是整個俄國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整個世界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6]。
一、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表明帝國主義的力量可以戰勝,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不再孤立無援
李大釗曾指出:中國人民在近百年來,既被帝國主義踐踏摧凌于他的鐵騎下面,而輪降為弱敗的地位。我們的勞苦的民眾,早二重乃至數重壓迫之下,忽然聽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顛覆世界的資本主義,顛覆世界的帝國主義的呼聲。這種聲音在我們的耳鼓力,格外沉重,格外有意義[7]。十月革命后,蘇俄政府曾兩次發表對華宣言,宣布廢除帝俄時代與中國訂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放棄在華的一切特權,主張援助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十月革命取得的輝煌勝利和中國革命失敗后的悲慘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比較,使中國人民受到了極大的啟示和鼓舞,激發了中國人民學習俄國革命的熱情。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促使全世界無產階級同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建立起新的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革命戰線,給各國人民的解放事業開辟了現實道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照亮了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道路[8]。毛澤東也指出,中國的民主革命“就不再是舊的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9]。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使整個世界分成了兩個敵對的營壘,即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營壘和國際帝國主義反革命營壘。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爭,都面臨著共同的敵人,在斗爭目標上是統一的。所以在十月革命以后,被壓迫民族進行的一切反對帝國主義斗爭,都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都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同盟軍。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使中國革命進入了新的時期,并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提供了現實的可供參考的道路。“它把西方的無產階級革命和東方被壓迫民族革命聯結在一起,筑成了一條共同反對世界帝國主義的戰線,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0]。”
二、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十月革命的勝利,促使先進的中國人轉向俄國,開始有了研究和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愿望,并促使他們不斷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向馬克思主義者。十月革命勝利以后,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由于他們較早的接觸馬克思主義,不僅在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十月革命爆發后,李大釗還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庶民的勝利》等著名文章,揭露了帝國主義的本質,表現出他對十月革命的高度贊揚。這些文章的發表也標志著李大釗思想發展的質的飛越,即由革命民主主義者開始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從此中國的思想界出現了一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生力軍,開始了中國人民的新覺醒。十月革命后,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在中國大地上創建了各種社團組織和報刊,借以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中國革命提供了幫助,而且為以后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促進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打下了理論基礎。當然,這也為“五四運動”的爆發提供了條件。至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三、俄國十月革命推動了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相結合,同現實政治斗爭相結合的進程
十月革命以后中國大批的先進分子開始在中國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促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使這些先進分子認識到了工農勞動群眾的偉大力量,也使他們對工農群眾的看法得以改變。他們認識到了要想使中國革命取得勝利,改變中國社會現狀,必須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建立廣泛的聯合戰線進行武裝斗爭,這樣才能夠促使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鴉片戰爭打開中國的國門,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就在不斷的此起彼伏。但是在經過大半個世紀之后,中國的民族解放運動還是沒有取得勝利。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導致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失敗,而事實也證明了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都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因此要堅持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領導權,因為只有無產階級才具有強烈的革命性和徹底性。
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后,中國的先進分子得到極大的鼓舞,促使他們不斷地改造中國社會,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奠定了基礎。辛亥革命以后,中國處于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之下,人民極端困苦,社會矛盾更加激化,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社會現狀,一場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即將爆發。然而只有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革命,才能取得反帝反封建革命的成功。十月革命的勝利,掀起了歐亞革命的浪潮,為新的人民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必要的時代條件和國際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并建立共產黨,就具有了現實可能性。而將這種可能性轉變為必然性,則是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實現的。“五四運動”的發生,引起了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關注與重視,并積極幫助中國的先進分子,對加速中國共產黨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成木,李顯榮,康春林.十月革命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126.
[2]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73.
[3]列 寧.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36.
[4]列 寧.蘇維埃政權的成就和困難[M]//列寧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9.
[5]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C]//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6]孫成木,李顯榮,康春林.十月革命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1.
[7]吳家林,謝蔭明.北京黨組織的創建活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44.
[8]肅超然.中國革命史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46.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8—629.
[10]肅超然.中國革命史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4:46.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