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亞平
摘 要:當代西方心理學人文主義取向新的發展時期,即西方人文取向心理學理論化和體系化時期,其主要代表為人本主義心理學、超個人心理學、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逐漸理論化和體系化。
關鍵詞:當代;心理學;人本主義;進展
一、人本主義心理學
1.含義及特點
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當代西方人文取向心理學發展的主要標志,人本主義心理學于20世紀50年代興起于美國,重視研究人的本性、動機、潛能、經驗、價值、意向性、創造力、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的新思潮和新取向,在60年代至7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有下述四個特點:從研究對象來看,人本主義心理學不是從動物、患者或一般人中去選取,而是從精英、名人或心理健康者中去抽樣;從研究內容來看,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不是探討低級心理現象和認知歷程,而是專門研究人高級的、整合的動力心理;從基本觀點來看,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元素論、本能論、環境決定論和悲觀論,堅持整體論、潛能論、性善論和自我實現論;從研究方法來看,人本主義心理學不排除傳統的研究方法,主要強調采用整體分析和現象學的方法,強調研究方法要和研究對象相適應。
2.人本主義心理學發展走向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生成與發展,經歷了下述四個發展趨勢或走向。①從思辨性研究走向科學性探討:把人的心靈活動由專門的哲學研究擴展到具體科學研究的領域。②從人本主義心理學取向走向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取向:就是對存在主義由前期比較片斷地自發接受,到后期比較自覺、主動地采納。③從自我實現論走向自由選擇論:由前期馬斯洛、羅杰斯強調自我潛能的發現和展示到后期羅洛·梅、布根塔爾追求個人設計和自由選擇。④從追求個體自我走向超越自我:由個人中心論轉變到宇宙中心論。
3.簡評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貢獻在于把人的本性與價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學研究對象的首位,并且建構了人類系統化的需要理論,提出了客觀—實驗范式與主觀—經驗范式整合的新構想,人本主義心理學促進了組織管理與教育改革及心理治療的發展。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根本缺陷在于未擺脫自然主義的羈絆,缺乏實證性的檢驗和支持。
二、超個人心理學
1.超個人心理學的概述
超個人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末在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發展中興起的一個新的心理學派,號稱“心理學第四勢力”,主要探究人類的心靈與潛能的終極價值和真我完滿實現的問題。超個人心理學是適應西方解決人的高級精神活動、社會需要的產物,是西方科學、心理學與東方智慧融合的結果。20世紀中葉以后,隨著科技和經濟的飛躍發展,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人們的物質生活空前富裕但社會矛盾和人性裂變卻使人陷入“自戀狂文化”的狀況,由熱衷“小我”的自我心理學發展出專門探究“大我”的超個人心理學就應運而生。
2.超個人心理學的特點
超個人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均以人、人性和意識為研究的主題和核心,均屬于人文取向的心理學范疇。超個人心理學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母體、基礎和來源,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補充、擴展和提升。
超個人心理學有下述三個主要特點:①從研究對象來看,超個人心理學不研究人的現實水平的心理健康和意識狀態,而是以超自我、超時空的心理現象為研究對象;②從研究中心來看,超個人心理學不是渴望以人或個人為中心、崇尚自由和尊嚴的心理學,而是以宇宙為中心、超越人類和人性的心理學;③從研究范圍來看,超個人心理學并不是一般地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驗、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而是探究人類心靈與潛能的終極本源。由于心理學中第一勢力(行為論)、第二勢力(精神分析論)以及第三勢力(人本論)在內容上多未超越對個人心身研究的范圍,因而超個人心理學又稱為高度心理學、心理學的第四勢力、第四心理學。
3.簡評超個人心理學
超個人心理學家主要的貢獻在于:首先,它承認西方心理學的文化局限性,公開呼吁應當重視和探索東方的精神遺產,洞開了西方心理學與東方智慧溝通之門;其次,它更全面和深入地揭示了全部人性潛能和人類全部經驗,提出了超個人或超自我的第四層——基于生理、情緒、理性之上的“靈性說”,開拓了心理學更高層次的研究領域;最后,它促進了超個人心理學在組織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療諸領域的應用。當然,超個人心理學也存在著種種局限,如缺乏嚴格的科學基礎和充足的實驗驗證、過于理想主義,表述晦澀和費解、具有神秘主義跡象,等等。
三、后現代主義心理學
1.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的概述
后現代主義心理學,亦稱“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思想”,是反對科學主義的人文取向的心理學研究范式和知識形態,是有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來產生的一種旨在探討處于后現代境遇中人的心理與行為機制的心理學思潮。在后現代文化哲學思潮的沖擊下,它直接緣起于非主流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的潤澤,更是科學主義心理學陷于困境時應運而生的反叛性思潮。
2.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念
后現代主義心理學興盛時期晚于人本主義心理學,且具有不同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極端主觀主義、非理性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想傾向,甚至某種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特征。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念分述如下: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倡導生態人主體論;反對科學主義,倡導心理學科學取向與人文取向的融合;反對普遍主義,倡導實現人的個性。后現代主義在對人本主義心理學沖擊的同時,又在反對科學主義、重建人際溝通和實現人的個性等方面有某種一致性。
3.簡評后現代主義心理學
后現代主義心理學促使我們拓展視野、更新觀念,轉變以往僵化、封閉的思維方式并且促進心理學方法論的轉換,它重視高級心理的研究,不斷深化理論探索與實際應用。
但是后現代主義心理對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存在獨斷論和絕對化的傾向,另外它缺乏完整的理論建構,具有明顯的探索性和不成熟性。
四、積極心理學
1.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涵
積極心理學在20世紀末興起于美國,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探討消極、病態心理方面的一門科學。它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均以人為本,以人的高級精神活動為著眼點,以人文主義為研究取向。其實積極心理學也是一場關注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潛力的心理學運動,它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在研究對象上相同或交叉,但在思想背景和研究方法上卻有科學心理學的來源和內涵,主要表現在用客觀實驗和量化的方法來研究積極心理學。
2.積極心理學的三大支柱
積極心理學有下述三大支柱或研究領域,一是積極體驗,指積極主觀幸福感,包括對過去感到滿足,在當下感到快樂,對未來充滿樂觀。二是積極人格,積極的人格特征和人格品質,包括創造性、勇氣、同情心、正直、自制力、領導力、智慧及精神素養之類的美德。三是積極社會制度系統,指積極的團體、社區和文化,即要努力促進形成一種積極的社會生態,包括功能良好的家、共享式的社區、有效運作的學校,擔當起社會責任的媒體及民間對話的開展。
3.簡評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的主要貢獻在于扭轉了消極心理學的統治地位,開辟了一條心理學研究積極取向的新路徑。另外,積極心理學家依賴的是嚴格實驗研究,促進了人文取向與科學取向地融合,逐步實現積極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建構。積極心理學的主要局限在于被試以成人為主、以女性為多、反映“白人價值觀”,缺乏全面性,因此積極心理學只能作為整個心理學研究取向的補充。此外積極心理學發展歷史短暫,且缺乏縱向研究,基礎比較單薄,理論框架和科學體系尚不完整。
因此,積極心理學是既有發展遠景又有待成熟的一個心理學研究的新取向,今后必須把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結合起來,在加強實證研究的基礎上來充實整個理論體系的建構。
(作者單位:青島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