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林
習近平談文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考察時指出
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
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指出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講話時指出
……
【摘要】文化強國戰略的目標,是讓文化實現與經濟同步的發展,擁有與經濟增長同樣的影響世界文化增長的力量。在讓世界尊重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同時,也要尊重并傾聽當今中國文化發展的態度和聲音,使文化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標志。
【關鍵詞】文化治理 文化安全 文明互鑒 【中圖分類號】D120 【文獻標識碼】A
文化發展的理論創新始終是黨的理論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系列講話,集中代表和反映了黨在文化發展理論創新方面的最新成果。
推動和實現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一個全新命題,而文化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個國家的文化治理能力對內首先表現為高度的文化吸引力和認同力,由此而形成內在精神生活質量和外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完整統一,對自身生活狀態和質量的自豪與滿足。沒有內在的認同力不可能有內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文化產業作為社會價值觀的生產機器,正在深刻影響和建構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一方面,一定的價值觀影響著文化生產發展的價值導向,另一方面文化生產又再次影響著價值觀的運動形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發展文化產業就具有文化治理的屬性。
文化治理與文化管理有明顯差別。文化管理是國家通過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對人、社會和國家文化行為的規范化,對象是文化行為及其整個生態系統,主體是政府;文化治理是國家通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利用和借助文化的功能,用以克服與解決國家發展中問題的工具化,對象是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主體是政府+社會,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但不是唯一性作用。管,具有強制性約束力;治,則更突出人、社會與國家的能動性和自主性。
推進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國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提高國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轉變政府文化管理職能,簡政放權,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充分發揮文化在團結人民、教育人民、組織人民、動員人民中的積極作用,解放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巨大的文化生產力和創造力,解放蘊藏文化的社會活力。
提高國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破除現階段以政府行政劃分的“行政文化市場”,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生產要素和文化商品流通的便利性,減少政府對文化生產經營的剛性干預,提高文化市場資源配置過程中的自我調節能力和自我治理能力,把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和推進國家文化治理體系與提高文化治理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突破利益集團對文化市場的不公平“定價權”,充分釋放和激活文化市場的公平與正義。
提高國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讓公民和社會共同參與國家文化建設,在完善文化生產經營能力,建設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轉變政府文化職能的同時,積極建構企業法人治理、社團法人治理和國家治理相統一的“三位一體”的國家文化治理機制,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推進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建設。
提高國家文化治理能力,就是要提高文化開放水平,以開放、自信與包容的文化治理觀,積極吸收、借鑒世界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提高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往能力以及融入現代世界文明的能力,在人類文明轉型的同時實現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型,從而在實現中華文明的歷史性轉型過程中,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國家安全提供文化保障
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為國家安全提供文化保障,是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在文化建設與發展理論上的重大創新。
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文化戰略目標。2014年4月15日,國家安全委員會召開首次會議。在這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的國家總體安全戰略架構,指出“構建集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于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把國家文化安全明確界定為國家安全的保障,并且與國家軍事安全、社會安全并列為三大保障系統,不僅明確了國家文化安全在整個國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首次建構了文化安全與其他方面安全的關系,把黨的國家文化安全理論創造性地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在融入現代世界體系過程中,中國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比起政治和經濟領域,中國在文化上面臨的挑戰和問題要嚴重得多,由此而帶來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也復雜得多。一個國家的文化安全系數,與一個國家自身的文化創造能力,即核心競爭力成正比,與外來文化入侵成反比。隨著世界力量呈現出一種從“硬實力”逐步向“軟實力”轉移的歷史發展趨勢,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中的分量越來越重。在未來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當中,文化將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反復強調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清醒地認識和分析開放條件下中國面臨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并制定科學的國家文化安全戰略,構成了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中國國家安全戰略和文化戰略的重要內容。
以文明互鑒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發展
隨著中國的崛起,“國強必霸”的西方文明發展史始終困擾著整個西方對于中國的文化態度,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揮之不去的“夢之困境”。“文明的沖突”更是讓世界深陷文明發展的迷思和全球文化治理的困境之中。如何面對冷戰結束后所謂“文明沖突”的挑戰,不僅關系到中國在戰后國際文化秩序重建中的位置與作用,而且直接關系到在全球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文明的創造性轉型與發展。
推動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是習近平主席2014年上半年訪問歐洲的主題之一。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以中國國家元首身份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并發表以“文明互鑒、文明和諧”為主旨的演講。這是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在全球性平臺上發表和闡述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的文明觀,以及中國關于世界文明和文化發展關系的政策主張。習近平在演講中從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等方面表達了中國的文明態度:“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廣的胸懷”。他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并且嚴肅指出,“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要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文明互鑒”在全球文化治理領域超越了“文明沖突”的觀點,從而為實現人類文明共享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全球文化治理框架,一個互鑒、包容、共享的人類文明共同體。毫無疑問,這是中國在面臨必須對世界事務和人類文明進程承擔更大責任,在構建新型大國文化關系的同時,提出的構建全球文化治理關系的理論。
中華文明是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形態之一,也是迄今為止唯一沒有中斷過的人類文明形態。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文明向人類文明貢獻了她獨一無二的文化成就,同時在今天也面臨著如何在人類文明的進步過程中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性轉型的任務。習近平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與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與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以文明奠基中國夢的基礎,這就使得中國夢的實現包含著中華文明創新的價值深刻性。
中國歷史悠久,是文化資源大國,但是在當今世界上還不是文化大國。中國要成為一個對國際事務負責任的大國,不僅在政治、經濟方面,而且要在文化方面,承擔起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所應當肩負的責任,積極參與國際文化新秩序的建設。
文化強國戰略的目標,是讓文化實現與經濟同步的發展,擁有與經濟增長同樣的影響世界文化增長的力量。在讓世界尊重五千年中華文化的同時,也要尊重并傾聽當今中國文化發展的態度和聲音,使文化成為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標志。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②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2014年3月27日。
③習近平:《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
責編/周素麗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