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榮
摘 要: 剛升入高中,學生懼怕學習文言文。為了幫助他們克服這種心理,作者從四個方面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即:幫助學生學會“自學”文言文的方法,激發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興趣,培養學生積累文言現象的習慣,提高學生規范答題的能力。
關鍵詞: 高中文言文教學 自學 誦讀 積累 規范
高一開學,我做了一個關于文言文學習的調查,問題很多。有的同學是:“對文言文中的虛詞、詞類活用等東西不理解。”有的說:“文言文看不懂+不會翻譯+記不住。”有的是:“文言文不容易會背,而且注釋好記混。”
面對這種情況,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文言文要學,一是高考必考,是重點。二是學習文言文,有助于提高現代漢語的語言修養和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習先人偉大的精神、崇高的品德和高度的智慧。《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我思考了很久,得出的結論是必須從自己做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逐步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鑒于我班學生文言文知識相對薄弱、自控能力相對較差的特點,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幫助學生學會自學文言文的方法
調查時,我班朱代潘同學寫道:“文言文:初中都是老師告訴我們翻譯,我們記,然后背。現在要自己翻譯,有的地方不能理解,翻譯的亂七八糟。”這就暴露出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差異,高中文言文教學,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實現由“知識型”到“能力型”的轉變。
在教學中,靈活地運用“四步教學法”,即:導學提綱、自學檢測、合作釋疑、當堂檢測。在學生初中學習的基礎上,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1.要求細致。
在“導學提綱”中,要清楚地告訴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教學《阿房宮賦》第三課時時,我是這樣設置的:(1)學生大聲朗讀第三節兩遍,借助課后注釋和《高中古詩文學習指導》,圈畫并解釋文中重點的文言現象,并識記。(2)逐句翻譯各句,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句,以小組為單位統計好,上課共同解決。(3)再讀文章,請找出文章中寫秦皇不恤民力、窮奢極欲的生活的語句,并指出是采用什么手法寫的。
2.檢查及時。
“自學檢測”是必需的,能讓學生更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在教學《阿房宮賦》第三課時,安排早自習自學,上課伊始就進行了檢測,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字詞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譯,難度不要大,否則會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做到學什么,查什么。養成習慣,學生就會重視自學。
雖然在“逼”著他們自學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困難,但我相信,只要努力了,堅持了,學生就一定會逐步提高自學能力,真正學會“自己走路”。
二、激發學生誦讀文言文的興趣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古人言:“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急讀,又要緩讀,久之自悟,但若只默看,即終身做外行也。”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認為朗讀“可以從一字中抓住聲音節奏,從聲音節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
指導學生讀書,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有不同的要求。教學《阿房宮賦》時,自學階段要求“熟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這是一篇賦體的散文,文章比較長,讀起來有些困難,但一些學生在工具書的幫助下,還是努力試著讀得準確,流暢。熟悉了文章的字詞之后,就要求學生“讀出形象,讀出感情”。《阿房宮賦》的第一節要求學生讀出阿房宮雄偉的氣勢,第二節要求讀出杜牧對宮中奢侈生活的諷刺和宮女們失望的心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普通班上課的時候,只《阿房宮賦》第二節中宮女們的失望之情,請了三位同學讀,效果都不是很好,結果這節課的后半節課就臨時安排了朗誦比賽,最終效果很好。
朗讀文言文,通過口、眼、手三條渠道,字、詞、句自然進入腦海,課文內容和主旨就融為了學生的知識。學生學會讀書,敢于大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就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一把金鑰匙。
三、培養學生積累文言現象的習慣
讀懂一篇文言文,少不了足夠數量的文言知識的積累。在學習過程中,我要求每位學生都準備了一本《知識積累本》,每學完一段文章,就要求學生整理出涉及的特殊的文言現象。文言文中,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多義詞,還有高考要求掌握的18個虛詞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等,知識多而雜。歸納、總結新學知識,鏈接初中時學過的知識,逐步建立“知識樹”。我班宗影同學就整理了虛詞“之”字的用法,將《師說》《勸學》《赤壁賦》中涉及這個虛詞的句子和初中學過的語句都找到了,并且詳細分類。她還帶領本小組的同學一起整理了十多個實詞的用法。
學生的整理只是一個基礎工作,我要求他們每天都抽出時間復習識記。每一種用法要記住一個例句,如“之”,作代詞,記住“青取之于藍”;作定語后置的標志,記住“蚓無爪牙之利”;作賓語前置的標志,記住“句讀之不知”;作動詞,記住“輟耕之壟上”;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記住“不知日之入”;作結構助詞“的”,記住“古之學者必有師”。如果在別的語境中再出現這個詞,直接選擇并判斷一個正確的用法就可以了。
積累對于學習文言文特別有效,從基礎年級開始多種“知識樹”,會收獲無窮。
四、提高學生規范答題的能力
學習文言文,翻譯是重點也是難點。在2014年江蘇高考試卷中,翻譯的考查是兩個句子,8分,比例比較大。學生最怕翻譯,即使到了高三,還有很多同學摸不著頭腦,答題欠規范。我從高一開始就訓練學生的得分意識。但凡要求翻譯的語句,都會有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要求注意的地方。平時在指導學生翻譯語句時,要求他們先審視這個句子,然后把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圈畫出來,再按照一一對應的原則翻譯。比如翻譯句子“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是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要求轉換成正常的語序,“不明白句子的讀法,不能解決疑惑”;重點的詞語有“或、師、不、小學、大、明”等,一定要翻譯準確。有的句子中有省略的成分,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用“()”補充。
只有做到規范答題,才能在翻譯中取勝。
文言文就是一只“紙老虎”,只要遵循學習規律,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多讀書,多積累,學會遷移知識,做到規范答題,你就能戰勝它,降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