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海
摘 要: 網絡文學是后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典型,具有后現代文學中“去分化”特征,具體表現在:欲望化寫作、無深度游戲原則、對藝術審美體驗的抽空和大眾化文學等諸多方面。
關鍵詞: 去分化 網絡文學 特征
伴隨著現代工業社會進一步的發展,社會科學知識逐漸變得越來越細化和專業化,社會分化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專業。上世紀50年代,人們就已經開始思考現代主義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從而產生了“后現代化”。后現代化是指“現代主義之后”的文化,我認為這將是一種融合性的文化,明顯區別于古典文化中的和諧文化。如果以分化——“去分化”為標準對文化進行分類,就可以發現現代主義是分化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后現代主義就表現出較明顯的“去分化”。文化的“分化”就是指文化依照它自身的規律,劃分不同門類。“去分化”就是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本身的各種區分變得越來越模糊,很難再依照一個標準給予分門別類。網絡文學被認為是后現代主義的代表,具有典型的“去分化”特征。
網絡文學表現出諸多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情結,具體表現為,網絡文學的欲望化寫作;網絡文學無深度的游戲原則;網絡文學對于藝術審美體驗的抽空和網絡文學的大眾化。
一、網絡文學的欲望化寫作
網絡文學的欲望化寫作首先體現在表達的欲望。隨著網絡的普及和發展,精英階層對于文化的壟斷的打破,普通的大眾可以自由利用網絡發表言論。文學走下了神壇,成了可以被普通人自由支配的資源,在網絡世界中,人們可以自由發表觀點,隨意評判別人或者被別人評論。擺脫了現實世界的各種束縛,在這里人們充分展現了表達的欲望,人們的寫作完全是率性而為,毫無保留地表達個人的生活體驗、性愛欲望、感情糾纏和人性沖突,表達幸福和痛苦、孤獨和喧鬧、夢幻和理想。在這里,文學的創作真正大眾化、平民化。文學幾乎向所有人敞開大門。網絡文學就這樣在文學邏輯上踐履后現代主義的“去分化”理念。網絡文學中的許多文學作品,表現的是:“人們感覺到的不是過去那種可怕的孤獨和焦慮,而是一種沒有根、浮于表面的感覺,沒有真實感。”[1]再者,網絡文學的欲望化還體現在寫作中充斥無愛之性,文字之間表現出一種直接的欲望,脫離傳統文學中的情感基礎,在虛擬的世界中展現出一片泛愛的天地。在網絡文學中表現出的隨心所欲的態度、毫不在意的表達、情緒化的宣泄成了網絡文學欲望化寫作的直觀表現。
二、網絡文學的無深度游戲原則
后現代主義不把文學當做一種神圣的事物加以膜拜,而是把文學當做一種游戲,在這種觀念下,文學只是文本的意義,文本之后是不存在任何意義的。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文學的創作就沒有絲毫責任感和使命感,沒有改變,也沒有沖動。在后現代文化的環境中,原來傳統觀念中的深度模式和終極思想意義變得毫無意義。在后現代主義者看來,文學的意義是建立在游戲的基礎上的。網絡文學在審美上削平了文化深度,顛覆了崇高,同樣也不追求高雅和經典,在網絡上我們看到了網絡文學作品絕大部分都缺乏深度的社會意義,缺少穿透性的思想力量,網絡文學表現出強烈的自娛性。網絡文學從發生之初就帶有較為濃厚的游戲味道,有不少網絡作家,坦言他們的創作就是為了自娛或者娛樂他人。互聯網的產生為這種無深度的游戲原則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土壤。首先,互聯網的產生是出于商業運用的目的,這樣就決定了它的大眾化消費的運營模式,自然造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網絡文學必然走向迎合大眾消費的快餐文化。互聯網的控制性很弱,監管難度大,這樣就營造了文學創作的寬松環境,人們在互聯網中可以自由發表言論,表達自己,網絡中傳統的權威失去了地位,網上出現了一個沒有中心的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人們可以自由發揮,任意抒發,自娛以娛人。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我”的手寫“我”的心,大部分人都是一種沒有功利感的欲望化表述,沒有終極價值理性、崇高的道義承擔,不追求典型化及構思和修辭等技巧,只是即時展現自我,最大限度地吸引別人,被人欣賞。游戲和狂歡成了他們創作的不竭原動力。網絡文學能在短時期內繁榮,正是由大眾無深度游戲性地催發的。網絡文學的這種無深度的游戲原則正契合了后現代文化的主張。
三、網絡文學對藝術審美體驗的抽空
在影視和網絡媒體出現以前,人類的傳播媒介主要依靠印刷業,文化的傳播的載體主要是紙張。現在隨著廣播、電視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出現,人們的傳播媒介出現了較大的變換,人們的接受途徑越來越視覺化、多媒體化。以前我們通過閱讀書籍了解世界,掌握知識,現在通過圖像、圖例、影視了解知識,通過電話和電子圖像實現社會交往。伴隨寬帶網絡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推廣,進一步加劇了文字傳播的弱勢,強化了圖像的霸權地位。這樣的趨勢從審美體驗角度來看,圖像和文字的審美體驗有本質區別,圖像相對于文字來講淡化了欣賞時審美體驗,圖像不能深入體味藝術的韻味,在審美體驗上要遜于文字。從審美效果上看,網絡作品(無論是文字的還是多媒體的)與印刷品文學的根本區別,主要表現為淡化了欣賞時的審美體驗,阻拒了藝術欣賞中最寶貴的“品味”通道,抽空了感美、品美、悟美的藝術心智基礎[2]。
在網絡文學為流行之前的以文字傳播為主要媒介的時代,由于文字的符號性,人們在閱讀文字的同時,能在閱讀欣賞中更進一步體會文學創作者所創設的審美意境,讀者能更加深刻地體驗到藝術之美。相對于傳統文學,網絡文學的閱讀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由讀文字變為讀屏。這種讀屏的審美方式的轉變所帶來的審美體驗的抽空,體現出一種大眾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特點,這與后現代主義文學所表現出的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界限消失的“去分化”特征相符合。
四、網絡文學是真正的大眾化文學
相對于傳統的文學創作,網絡文學在創作和欣賞中表現出明顯的大眾化審美情趣。在傳統的文學創作中,文學作品的內容需要廣泛而深刻,作家在創作過程中需要有最終的價值體現,追求人文精神、歷史擔當和人倫關愛,表現出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擔當一定的歷史使命,形式上要追求完美的藝術表現。一個優秀的藝術家需要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較深厚的底蘊。那時候的文學藝術是一種“精英文化”。文化的傳播和控制掌握在社會少數人手中,社會大眾對于文化沒有發言權。這一階段的文化呈現出現代主義文化的分化特征。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的傳播途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信息的傳播渠道變得自由,空間廣闊,在信息的傳播中,建立了信息公開、公平原則。原來在信息傳播領域中存在的壟斷統治力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變得越來越弱,人們在網絡的世界中可以自由發布和接受信息。文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從“精英文化”的圣殿中深入到普通百姓家中,成為一種真正的大眾文學。網絡文學真正實現了大眾化的全面參與。第一,網絡文學在內容上打破了上層精英階層對文化的壟斷,破除了文化的“載道”功能,強化了大眾的自我表現欲望。網絡文學的很多作品都是從平民的視角出發,創作作品,表現普通人的網絡生活,展現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的生活的。一開始網絡文學的作品大多數是表現普通人的網絡生活的,從網絡文學的經典作品《第一次親密接觸》開始,幾乎所有網絡愛情故事都是在重復這樣一個老套故事情節,故事主角從網上聊天,相互傾訴心情,到網下見面產生感情,隨后又發生諸多離奇繁復的故事。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只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不過多地承擔社會責任,這種情感的自我宣泄代替了傳統文學中那種歷史責任感,削弱了原來文學的中心話語地位。第二,在傳播方式上網絡文學打破了傳統文學中傳播途徑的壟斷情況。在網絡文學的環境下,人們可以自由發表言論,在網上沒有人會審核你的發言,平民在網絡世界中獲得了與傳統精英階層同等的話語權。基于以上兩點,網絡文學在新時代下真正成了大眾化的文學,并與后現代主義的歷史感消失的審美特征極度吻合,表現出了強烈的后現代主義的文化去分化特征。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189-190.
[2]歐陽有權.網絡文學的后現代文化邏輯[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