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迎春
摘 要: 因社會發展與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我們只有實現課內外閱讀的銜接,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實踐主題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保證學生閱讀時間,開展多樣化閱讀活動,才能在語文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課內外銜接 閱讀方法 主題教學 自主閱讀
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博覽群書,愛讀書,會讀書,從深度和廣度上更新知識,適應社會。當今社會,人們對快節奏的生活,日益煩躁,不能潛心閱讀,讀書與歐美、日本、韓國等國相比大相徑庭,國人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
長期以來,語文閱讀教學令人擔憂,學生課外閱讀現狀令人痛心。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語文教學不能在封閉的課堂環境中進行,而要在開放的社會生活中實踐。正如課標所說:“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們只有把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一、課內加強課內外閱讀的整合
1.閱讀方法指導
張之洞曾說:“讀書不得要領,勞而無功。”只有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有所提高。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引導學生用最簡單的句子歸納文本內容;可以先引導學生尋找文中關鍵詞句,然后聯系上下文語境領會關鍵詞句的表層和深層含義,從而領會文本主旨,引導學生通過理解文本中核心意象(人、事、景、物)的象征意義把握文本主旨;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文本的寫作方法,包括思路、結構、創作手法、語言,等等。其次在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在思考閱讀題時,提醒他們先明確題目要求,再到文本中找出與題目相關的內容,篩選出需要的信息加以歸納,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擾。如教學《掌聲》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核心意象人(英子)和事(掌聲)整體感知課文,教學伊始,先引導學生走近英子,感受她的情感變化,從前的英子是怎樣的孩子,現在的英子是怎樣的孩子,是什么讓英子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掌聲響了幾次?分別找出描寫掌聲的句子,說說每次掌聲的表層和深層含義。這樣,教師引導學生先尋找關鍵詞句,通過關鍵詞句的理解水到渠成地把握文章主旨。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自覺運用課內掌握的閱讀方法,在大量閱讀實踐中,增強閱讀能力,提高思想認識。
2.實踐主題教學
竇桂梅創建了“主題教學”模式,有效地加大了課內加強與課內外閱讀的整合力度。主題教學是從人與自然、社會、自我三個維度開發的文化主題 ,連接著孩子的生命世界、歷史典故、風土人情等,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受益匪淺。教師在主題教學中可以圍繞一個主題,讓學生閱讀相關系列文本,形成鮮明對比;可以選擇一些與課內文體、內容、寫作方法比較相似的課外文本,布置學生課后進行拓展性閱讀;可以選擇文本作者的其他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如在教學完《愛如茉莉》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圍繞“親情”推薦學生閱讀《愛的教育》、《我們仨》等書。
二、課外加強課內外閱讀的銜接
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學生只有對閱讀產生興趣,才能提高閱讀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閱讀與他們自身發展的關系,閱讀就是在向比我們高明的無聲老師學習,它承載著我們穿越時空隧道,與古今中外的大師對話。教師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讓學生心生閱讀成就感,把課外閱讀作為語文學習評價的內容。
2.保證學生閱讀時間
大學圖書館座無虛席,是因為學生有閑暇時間讀書,只有保證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才能使他們憑借閱讀提升自我。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要使布置的作業少而精,保證學生有充足的閱讀時間。教師要做好家長工作,讓他們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保證學生在家的閱讀時間。
3.全面開展閱讀活動
教師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閱讀,建立班級圖書角,鼓勵學生拿出自己的書,大家輪流閱讀;可以安排學生定時到學校圖書館借書;可以利用晨會課讓學生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還可以開展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猜謎語、讀書經驗交流會,等等。
1995年4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把這一天定為“世界閱讀日”。閱讀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如果沒有廣泛的課外閱讀,僅僅依靠語文教學孤軍奮戰,就無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現代文閱讀需要對語言文字的領悟,作文的自如書寫離不開大量深層次閱讀而形成的邏輯思維和文字構建能力。有些同學在寫作時語言枯竭、行文凌亂、素材貧乏陳舊、立意膚淺幼稚、思維缺乏邏輯,這一切都是因為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思考不夠,而大多同學沒有時間接觸社會生活。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只有實現課內外閱讀的銜接,才能打開探視并了解社會的一扇窗,從而放飛個人的、民族的、全人類的夢想。
參考文獻:
[1]如何閱讀一本書.
[2]竇桂梅與主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