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林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時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學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為非金屬及其化合物之開篇,硅及其化合物在半導體、計算機、建筑、通信等方面應用廣泛;硅酸鹽工業在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硅是地殼的基本骨干元素,自然界中的巖石、土壤、沙子主要以二氧化硅或硅酸鹽的形式存在,可見本節內容社會生活背景豐富,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可以呈現給學生,此外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碳、二氧化碳等物質,因此本案例以建構主義、先行組織者等理論為指導,按“H■SiO■—Na■SiO■—SiO■”的知識主線展開教學,利用色彩斑斕的圖片、生動有趣的實驗、熟知的生活實物、啟發誘思的問題等資源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認識硅元素存在的廣泛性和應用的前瞻性,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硅酸的制備原理及應用;了解硅酸鈉的性質和應用;了解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質及應用。
2.過程與方法:學習利用實驗和事實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使學生學會運用對比方法認識物質的共性和個性;培養學生收集化學信息、分析化學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科學的魅力及化學對人類生產、生活的貢獻,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
三、教學過程
【情境1】引入:同學們,大家觀察一下自己桌面上的小包裝袋,回憶一下在哪兒經??匆娝克淖饔檬鞘裁矗坑信d趣的同學可以查一下包裝袋上的英文單詞,或許你會有收獲。
觀察:討論或查字典,回答。
投影:展示含有硅膠干燥劑的雪餅袋、鞋盒、茶葉盒等圖片。
講述:硅膠干燥劑非常適合衣物、食品、相機、首飾、字畫、郵票及其他貴重物品的保存除濕。
講述:買來鞋子或零食時,鞋盒、包裝袋里往往會附帶一小包硅膠干燥劑。如果置之不理或只是丟掉就太可惜了,其實硅膠干燥劑在生活中有很多妙用,看了下面這篇文章或許你會深受啟發。
資料:閱讀“硅膠干燥劑的七大妙用”(摘自網絡)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應用引入硅膠干燥劑,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用化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閱讀“硅膠干燥劑的七大妙用”意在希望學生能夠開動腦筋,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樹立節約意識,變廢為寶。)
【情境2】設疑:硅酸膠體通過加工處理可獲得硅膠干燥劑,那么如何制備硅酸膠體呢?
資料:1.硅酸在水中溶解度小,為弱酸且酸性比碳酸弱。
2.強酸制弱酸是復分解反應的重要規律之一。
板書:一、硅酸(H■SiO■)
分組討論:Na■SiO■+?搖?搖 ?搖→H■SiO■+?搖?搖 ?搖
交流結果:分析、評價學生的設計方案。
學生實驗:1.向Na■SiO■溶液(水玻璃)中滴入酚酞,觀察現象。
2.再逐滴加入稀鹽酸,邊滴邊振蕩,觀察現象。
教師:指導,強調實驗注意事項。
學生:匯報現象、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提供引導性資料“強酸制弱酸的復分解反應原理”,讓學生先從理論角度分析、討論如何實現硅酸的制備,再通過親手實驗進行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享受成功的喜悅。)
過渡:硅酸鈉在工業上不僅可以用于制備硅膠,還有更廣泛的應用。
【情境3】提問:實驗室盛有NaOH溶液的試劑瓶應選擇怎樣的瓶塞?請學生嘗試打開分別配有橡膠塞和玻璃塞(學生誤操作)盛有NaOH溶液的試劑瓶。
結果:配有橡皮塞的試劑瓶輕易打開,而配有玻璃塞的試劑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打不開。
追問:為什么不能用玻璃塞呢?(玻璃含SiO■)
引導分析:玻璃中的SiO■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黏稠的Na■SiO■,使瓶塞和瓶口黏合在一起。
啟發:硅酸鈉可作黏合劑(礦物膠)
板書:二、硅酸鈉(Na■SiO■)
(設計意圖:創設“瓶塞選擇”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嘗試完成“打開不同瓶塞”的對比實驗,通過學生“滑稽、搞笑打不開玻璃塞”的場景,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瓶塞用錯后的不良后果,樹立實驗操作的規范意識;“為什么不用玻璃塞”將問題進一步深化,激發學生從微觀角度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SiO■與NaOH反應生成黏性物質Na■SiO■,繼而順利推知其可作黏合劑。)
【情境4】趣味實驗:“燒不著的紗布”(師生共同完成)
現象:一塊紗布很快著火,而另外一塊紗布卻并沒有著火。
揭秘:很快著火的是一塊普通紗布,而沒有著火的紗布在實驗前已經用硅酸鈉溶液反復浸泡、瀝干處理。
啟發:硅酸鈉可作防火劑。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對比實驗,增強化學實驗的趣味性和神奇性,通過實驗現象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探求原因的興趣,體驗“原來如此”的收獲感,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聯想“硅酸鈉可作防火劑”,以愉快的心情實現知識的內化。)
過渡:工業制硅酸鈉需要大量二氧化硅,那么二氧化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如何?除了可以與堿反應外,其他性質如何?
板書:三、二氧化硅(SiO■)
【情境5】學生:結合下列問題,自主閱讀課本P74—75
1.碳、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為什么?
2.二氧化硅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如何?
3.二氧化硅在社會生活中有哪些應用?
實驗:“光導纖維的光學性能演示”
(設計意圖:重視課本資源的利用。課本中呈現了很多豐富的圖片,學生閱讀起來并不枯燥,自有樂趣。通過提綱式問題引領學生閱讀課本,提高閱讀的有效性,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笆⒐鈱Юw維的光學性能演示實驗”是對課本內容的拓展和延伸,開闊學生視野,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石英可以成為光導材料,從而體會到二氧化硅在通訊領域中的重要性。)
【情境6】投影:二氧化硅的結構、存在和應用等方面的圖片,分析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質?
(設計意圖:通過“沙子、石英坩堝、二氧化硅微觀結構等”圖片引導學生從物質的存在、應用或結構推知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分析歸納出“難溶于水固體,熔點高,硬度大”的性質。)
【情境7】提問:氧化物可以分為酸性氧化物、堿性氧化物等,試分析二氧化碳屬于哪種類型氧化物?嘗試運用對比的方法完成下列表格。
(設計意圖:由初中已掌握的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作為先行組織者,溫故而知新,讓學生通過對比、遷移,實現對二氧化硅的化學性質的意義建構,再通過提出二氧化硅是否具有特性的問題,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情境8】設疑:觀察、觸摸量筒刻度,工業如何刻蝕?
視頻:量筒的“刻蝕”
追問:盛放氫氟酸試劑瓶的選擇?
回答:不能用玻璃試劑瓶,可以選擇塑料試劑瓶。
師生小結:二氧化硅是不溶于水的酸性氧化物,但具有與氫氟酸反應的特性。
(設計意圖:通過觸摸、觀察量筒,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再組織觀看視頻,讓學生認識其中的化學原理和體會化學的應用價值,在生動、有意義的情境下學習二氧化硅的特性。)
小結:學生完成硅衍變圖的自我構建。
四、教學反思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在《教育論》中曾說:“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們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毙抡n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圍繞教學內容,利用化學實驗、與知識應用有關的生活事物或場景等創設合理有效的教學情境,將使知識的呈現不再枯燥乏味,充滿了生命力和情趣感,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思維活躍,心情愉快,學習內容變得更富有意義和充滿價值,學生將更能深刻理解化學知識的內涵,體會化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實現有效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