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
語文閱讀過程是學生內心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閱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因為閱讀過程中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文化修養等較淺,對文本的理解存在主觀的差異,解讀文本時會得出各種各樣的結果。那么,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呢?實踐證明,開展多元化解讀文本活動是實施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發揚民主教學,建構多元化解讀平臺
要實現多元化解讀文本,教師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顧及學生的感受,激發學生的體驗,從而為學生建構多元化解讀的平臺。但是,傳統閱讀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直接造成師生之間閱讀情感的差異,使其心理上存在一定的距離感。這樣的解讀文本的方式嚴重抑制了學生的閱讀個性,使閱讀教學陷入被動的泥潭。例如教學《木蘭詩》時,我對這首敘事詩作了詳細的分析。但快要結束時,有學生提出質疑:“中國古代女子都是纏足的,她們走路都很困難,如何能參軍打仗好幾年?”這個問題讓人措手不及,于是我就間接地回答:“當時的木蘭有沒有纏足,我們是無法知道答案的。”可這位學生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解決這個問題,那么這篇文章就違背了事實!”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復,下課后我就上網查找相關的歷史資料:原來女人裹腳大約產生于五代或宋初,在明清時期更流行。宋代時只有高貴的女人才裹腳,而文中的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人,當時還沒有女人裹腳的習慣。通過這樣的解讀,在下節課為學生解釋時,才讓學生心中的疑團得到釋放。從這一事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解讀文本應該讓學生的見解大膽地講出來,師生之間共同交流,那么教師就會從中有所收獲。
二、抓住文本內容,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
文章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感悟,文章的內容總是豐富多彩的。因此,在解讀文本時,應該讓學生在整體感知文本前先交流對文本內容整體把握情況,然后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例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在講述之后要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對菲利普夫婦與于勒這三個人物形象進行深入的分析。學生表達了不同的見解,有學生認為:“菲利普夫婦屬于個典型的小市民,因為他們貪圖享受、追求虛榮,而且自私貪婪,一心想步入上流社會生活。”有學生認為:“他們精打細算、為人刻薄、性格潑辣。”有學生認為:“于勒是值得我們同情的,因為作者的目的是引發我們反思,不要失去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善。”這樣的回答讓我們看到學生對文中主人翁形象的解讀,于是引導全體同學圍繞于勒這個人物形象展開討論:于勒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我們喜歡這個人物嗎?這樣的問題提出后,立即引起學生的議論,學生對這個人物形象大致有這樣的概括:①于勒也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因為他在經濟上略有好轉就寫信給哥嫂,表示愿意賠償曾經的過錯,這說明他對哥嫂還是有感情的。②在破產之后隱瞞破產的事實,目的是不想讓哥嫂為他擔心。想等到賺了錢之后回到家,與哥嫂們一起過快樂的生活。由此可見,于勒的內心深處還是充滿對親情的渴望的。通過這樣的解讀,讓我們對于勒的形象又有更清晰的認識。
三、補充文本空白,激活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有教育心理學家這樣認為:“文學作品的意義需要通過讀者閱讀才能發掘出來,作品只是給讀者提供一個框架結構,有許多‘空白需要去填補。”因此,解讀文本中的這些“空白”,正好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想象力,通過想象,學生對作品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例如在教學《最后一課》時,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當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說:“我的朋友們啊。我——我——但是他哽住了,說不下去了。”為了再現韓麥爾先生當時的心情,創設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于是我提出這樣的問題:①當時的韓麥爾先生想說什么呢?②他那難以言表的痛苦是什么呢?③是什么樣的感情讓他心潮澎湃?④如果你是韓麥爾,你會說什么?這幾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有學生說:“孩子們,我們應該永遠記住自己的母語——法語,因為她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有學生說:“法語是我們民族的根,哪怕是最大的苦難也不能讓我們忘記自己的語言。”學生的回答充分表明他們對文本的多元解讀,課堂以外的成果層出不窮,好像他們就是小弗郎士,在經歷人生的最后一課。進而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當我們面對失去時應該如何面對?人的思想是怎樣成熟的?等等。
四、做到多元有界,切實強化多元解讀效果
文本是解讀的載體,是閱讀的根本。閱讀的過程是與文本、作者對話的過程,只有多元解讀才能增強閱讀效果;閱讀的過程是理解課文的過程,更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增強閱讀效果。如怎樣領會作者的語言表達藝術,如何捕捉文字背后的思想,如何揣摩文本中那些需要進一步解讀才能發現的信息,這樣才能獲得審美的愉悅。例如在教學《社戲》時,我對文中“偷豆”的情節作了進一步的解讀,有學生認為文中的“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這句話把小朋友吃豆的情景形象的展示出來了,因為“撮著吃”說明小伙伴們的饑餓,把孩子的天生野性寫出來了。學生有真實的解讀,說明他們真正揣摩了文本的語言,領會到了文本的真正內涵。有學生說:“作者的‘圍與‘撮這兩個動詞用的十分傳神,因為‘撮是用手指去取一些細碎的東西,說明豆并不多。同時,說明當時的小伙伴們在玩耍之后是多么的饑餓。”還有學生說:“豆子剛剛用火燒過一定是豆太燙手,所以小伙伴們要用手‘撮。”學生這樣的解讀,不僅領略了文章的主旨,而且體會到了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呼喚多元化解讀。要實現多元化解讀,就要讓閱讀教學真正成為張揚學生個性的平臺。解讀文本的過程,是學生與文本、作者、教師對話的過程,更是學生個性、人格外現的過程。只有多元化地解讀文本,才能真正理解課文的主旨,也只有這樣才能彰顯生命的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