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志勤,張樹堂
(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875)
以“王冕死了父親”為代表的領主屬賓句(以下稱領屬句)因其在語義和語法上展現出的獨特性而廣受關注。該句式位于句首和句尾的名詞結構(NP1和NP2)構成領屬關系,而謂語通常由非賓格動詞充當。NP2是動作行為的施事,NP1則與動作行為沒有直接的語義關系。針對該類句式,學者們或進行語義描述(李鉆娘,1987;郭繼懋,1990),或以生成語法為基礎進行解釋(韓景泉,2000;徐杰,2008;胡建華,2008;馬志剛,2011;孫天琦、潘海華,2012),或從構式語法的角度進行研究(沈家煊,2006,2009;張翼,2010),或從歷時的角度探討該句式的產生機制(石毓智,2007;帥志嵩,2008;俞理明、呂建軍,2011),也有學者因為領屬句與存現句在語法機制上的相似性而將二者合并研究(任鷹,2009;張翼,2012),劉曉林(2007)將領屬句視為廣義上的存現句,李杰(2009)則將領屬句和存現句中的隱現句合稱為“發生句”。張伯江和方梅(1996:6)曾提到,“王冕死了父親”雖在語法論著里成了經典,但在一個沒學過語法的人聽來,會有“死了父親怎么啦”的疑問,并因此懷疑“這六個字是否成句”。“王冕死了父親”在語義上的自足毋庸置疑,但留給聽話人話未說完的感覺也是真實存在的,這正是領屬句的啟下功能。本文從領屬句的信息結構入手,詮釋領屬句的啟下方式及其動因。此外,從信息的角度解釋 “王冕死了父親”和“王冕父親死了”之間的差異。
漢語屬于“話題凸顯”(topic-prominent)型語言,句法結構更多受到話語成分的影響(Li& Thompson,1981:15),有些小句只有話題沒有主語。話題是話語的出發點,也是說話人要敘述或談論的對象。與話題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焦點,焦點是說話人最想讓聽話人注意的部分,是說話人賦予信息強度最高的部分,可以跟句子的其他部分相對,具有“突出”的功能。此外,在話語中焦點經常跟語境中或聽說者心目中的某個對象對比,具有“對比”的功能(徐烈炯、劉丹青,2007:81)。在領屬句中,NP1具有話題性,可以為NP2做參照點,同時可以為NP2賦義;而NP2則是焦點,但較靈活,有一定的彈性,此外NP2還具有成為對比焦點的潛勢。
話題地位意味著NP1必須是有定的、已知的信息,而且還可以生成話題鏈,將其語義轄域延伸到后面的句子。我們將在下一部分討論領屬句話題的語義延伸方式,此處將重點討論其有定和已知的性質。在領屬句中,NP1的有定性和已知性可體現為具有參照點功能和能夠為NP2賦義,使其指稱具體化。
1.1 參照點功能
領屬句的NP1作為領有者,與NP2表達的領有物形成參照點關系。參照點關系屬于人類普遍的認知能力,是指概念主體通過激活某個物體(即參照點),與另一個物體(目標)建立心智上的關聯。概念主體的注意力首先落在參照點上,隨之認知域中其他物體(包括目標)均被激活。因此參照點關系實為有序的心智關聯,引導著概念主體的注意力從參照點指向可能的目標(Langacker,2009:82)。領有關系是參照點關系最典型的表現形式(Langacker, 1993)。在處理 NP1和 NP2之間表現為領有關系的領屬句時,說話人和聽話人都必須先將注意力放在NP1這個參照點上,繼而轉向NP2這個目標,將其提取出來。領屬句中NP1的參照點地位可以解釋下面例子是否合理。
(1)a.王冕死了一個妹妹。(沈家煊,2009)
b.*王冕死了一個后裔。
(1)a是合理的,b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NP1的參照點地位。參照點必須是存在的,(1)a中,王冕妹妹的死發生時,王冕應該還健在,因此做參照點很自然,而(1)b則是陳述發生在“王冕”死后的事情,這時的“王冕”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再充當話語的參照點就聽起來不自然。領屬句中主賓的參照點關系為NP1的話題特征提供了自然的解釋,因為話題關系在認知層面也是一種參照點關系(Langacker,2001)。
1.2 賦義功能
NP1的話題性還體現為能夠為NP2賦義,為述題中的成分提供語義索引,使其意義具體化,是話題的功能之一(徐烈炯、劉丹青,2007:181)。在領屬句中,NP2通常是無定的,而且經常與數量成分搭配(劉探宙,2009)。
(2)孔子三歲上就死了父親,靠他母親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
(3)他爛了五筐蘋果。
*他爛了蘋果。(沈家煊,2009)根據石毓智(2002)歸納的“句法結構賦義規律”,即“在漢語中,對于沒有任何修飾語的光桿名詞,以謂語中心動詞為參照點,動詞之前的被賦予有定的特征,之后的被賦予無定的特征”,例(2)中的“父親”是光桿名詞,因此是無定的。例 (3)在省略數量詞 “五筐”后,聽上去很不自然,但領屬句的NP2也可以是有定的,如下例:
(4)當年那幾對小情侶現在就分手了小趙和小李一對。(劉探宙,2009)
因此討論領屬句的NP2是有定的還是無定的意義不大,我們需要引進“有指”和“無指”這對概念。無指是存在于人們心智空間的物體,而非現實中存在的,有指則是有所指,指稱現實中存在的物體。通常來講,無指由無定的名詞短語表達,有指由有定的名詞短語表達,但也有例外,例如:
(5)a.He wants to marry a Norwegian. She is tall and blonde.
b.He wants to marry a Norwegian. She has to be tall and blonde. (Langacker,2009:94)
(6)爸,您這會兒說這話,當初是誰最反對我姐夫當我姐夫來著?(張伯江、方梅,1996:201)
(5)a中的a Norwegian雖然是無定的,但卻是有指,因為這個金發的挪威人真實存在的;而(5)b中的a Norwegian則是無指,表達了he的一個愿望。例(6)中的第一個“我姐夫”是有指,指已經做了說話人姐姐丈夫的那個人,而第二個“我姐夫”則是無指,是說話人姐姐丈夫的這個身份。領屬句的NP2都是有指的,它們與現實世界的關聯是由NP1搭建的。
(7)不到六點,那群孩子就起了天天和鬧鬧兩個。(劉探宙,2009)
(8)金融風暴中,他倒了三家公司。(張翼,2010)
(9)小張終于死了心。(同上)
在例(7)中,“天天和鬧鬧兩個”是有定有指的,但NP1將它的所指范圍縮小到“這群孩子”中。例(8)中,“三家公司”是帶有數量詞的無定有指的短語,“他”使其意義具體到“他的公司”范圍內,雖然依然無定,但語義范圍大大縮小了。而在例(9)中,“心”是有定有指,即“他的心”。因為NP1和NP2之間的領屬關系,領屬句的NP1屬于領格語域式話題(徐烈炯、劉丹青,2007:115)。
領屬句的焦點在NP2,由于NP1和NP2之間的參照點關系,概念主體的注意力最終落到NP2上,使得NP2成為句子的焦點,這正好與漢語的尾焦點是一致的,也符合交際動力學原則。但需要指出的是,領屬句的焦點范圍是有彈性的,有時會擴展到NP2的修飾詞。NP2還有可能激活認知域中其他可能目標的可能,具有成為對比焦點的潛勢。
2.1 焦點的彈性
以句尾作為自然焦點的位置是漢語的一個明顯特征(張伯江、方梅,1996:73),如果需要作為焦點凸顯的成分不位于句尾,漢語通常會通過調整語序使之位于句尾,例如:
(10)a.小張撕破了那本書。
b.小張把那本書撕破了。
c.那本書小張撕破了。(劉丹青,2011)
(10)a的自然焦點為“那本書”,而(10)b和(10)c通過使用“把”字處置句和話題化策略使自然焦點成為“撕破了”。但漢語的尾焦點范圍是有彈性的,以動賓句為例,NP2是句尾,在NP2帶定語時,自然焦點可以是NP2核心,也可以是包括定語在內的NP2。例如:
(11)他買了一輛破舊的轎車。(同上)
例(11)的自然焦點可以是“轎車”,也可以延伸至定語修飾詞“破舊的轎車”。尾焦點延伸在謂語為弱及物性動詞的動賓句中尤為明顯。劉丹青(2011)觀察到,由弱及物性動詞充當謂語的 “有”字句會因在 “句法上別無選擇”而 “只能用尾焦點延伸到定語的辦法讓信息量大的定語也涵蓋在焦點域內”。由一元動詞充當謂語的領屬句同樣缺乏能夠將NP2搬離句末位置的手段,如例(12)a和b所示,因此在句法選擇上也是有限的。NP2經常與數量成分搭配,也是為了增加尾焦點的信息量。這時賓語與數量詞可以打包在一起,共同構成焦點。
(12)a.*父親王冕死了。
b.*王冕把父親死了。
(13)他爛了五筐蘋果。(焦點是 “五筐蘋果”或“蘋果”)
(14)王冕父親死了。
缺乏并不意味著沒有,領屬句的NP2可以提升至NP1和謂語之間,成為次話題,尤其是具有對比意義時,如例(14)。
2.2 NP2的對比潛勢
除了可以充當自然焦點,領屬句的NP2還有充當對比焦點的潛勢,能夠激活認知域內的其他目標(圖1)。主賓之間的參照點關系,概念主體的注意力以NP1為橋梁,轉向可能的目標之一,即NP2(T1),但因為認知域中存在多個目標,概念主體的注意力有可能在NP2之后轉向其他可能的目標(如T2),此時的NP2就具有了對比的功能。例如:
圖1 多個目標激活
(15)這個二十三歲的桿子頭兒,起小死了父親,母親守了三年寡,被族人賣到遠處……
父親和母親同時存在于親屬認知域中,“他”作為參照點,首先使概念主體的注意力落在他的一個親屬,即“父親”上,這時概念主體的注意力被與“父親”緊密相關的認知域內另外的目標“母親”所吸引,從而將其激活。
對句子成分信息功能的分析是語篇分析的核心。作為一個獨立小句,領屬句的NP1的話題地位、NP2的對比焦點潛勢都意味著領屬句有較強的生成話題鏈的趨勢,即啟下性。上文提到,領屬句NP1可以與NP2形成參照點關系,這使得領屬句在保持話題延續性、生成話題鏈時可以有充當先行事件和引入次話題兩個模式。
領屬句可以充當先行事件,從而使話題得以延續。這一話題鏈生成模式與領屬句中的體標記“了”密切相關。很多學者已經注意到,體標記“了”在領主屬賓句中意義重大,基本是不可或缺的,如空缺的話,句子或者不合法,或者不能單說(李鉆娘,1987;劉曉林,2007;帥志嵩,2008)。完成體標記“了”突出事件的整體性,此外還衍生出各種各樣的語法、語篇及語用功能。姜望琪(2011:209)將完成體“了”由其基本性能“完成”所衍生出來的各種語法、語用功能總結如下。
當“了”表示“相對過去”及“整體事件”時,與語篇組織有關。例如:
(16)小孩是坐不住的,吃了飯就溜出去,和朋友們一起玩。
(17)剛解放時侯兒就在路東那兒住,在那兒住了幾年又搬到這兒來。
這兩個例子中的“了”都表示“相對過去”和“整體事件”,即“溜出去”發生在“吃飯”完成之后,而“又搬到這兒來”則是發生在“在那兒住了幾年”結束之后。體標記“了”在領屬句生成話題鏈時同樣起到表示“相對過去”的作用。例如(φ指空話題):
(18)哥白尼十多歲時就死了父親,φ在舅舅家長大。
(19)她一語末了,φ酸了鼻子,φ淚就又下來了。
例(18)的話題鏈中,“死了父親”是先行事件,其后的小句描述 “死了父親”之后事件,而例子(19)中“酸了鼻子”則是“淚就又下來了”的先行事件。體標記“了”表示“相對過去”的功能進一步強化了話題的延續性,使其語義延伸更加順暢。
領屬句NP2的對比焦點潛勢為領屬句提供了推進話題的另外一種模式,認知域內被激活的另外一個目標會變成次話題(石毓智,2001;徐烈炯,2002),使話題鏈內出現話題的變化,形成話題鏈的內嵌結構。例如:
(20)他八歲死了父親,φ母親有殘疾,φ家里欠了一屁股債,φ一個弟弟也因為盜竊入了獄。
(21)(我)年輕時就瞎了一只眼,φ另一只眼是隨著年齡的增大慢慢看不見的。
例(20)中的NP2即“父親”激活了親屬認知域中的其他目標“母親”、“家”和“一個弟弟”,這三個目標依次成為三個次話題,內嵌在 “他”形成的話題鏈中。在例 (20)中, “(我的)一只眼睛”觸發“另外一只眼睛”,使其成為描述目標。
討論以“王冕死了父親”為代表的領屬句,必然涉及它和“王冕父親死了”句式的差異,因為有的學者(韓景泉,2000)曾認為兩種句式底層結構相同。張翼(2010)用并列和插入測試,發現兩個句子的劃分形式為[王冕][死了父親]和[王冕父親][死了],證明兩個句子之間存在結構成分上的差異,但我們認為這種分析未能涵蓋這兩種句式之間的差異,對這兩種句式的分析應該借助語篇。通過搜集到的語料,我們發現“王冕父親死了”有兩種切分方式:[王冕][父親死了]和[王冕父親][死了 ]。
(22)王德父親死了,他當了家,φ而且作了父親,陳姑娘供獻給他一個肥胖的大男孩!
(23)揚州出美女,可是張玉良長得并不美,她一歲的時候父親死了,φ兩歲的時候她的姐姐死了,到她八歲的時候她的母親也死了。
(24)康熙雖然出生在帝王之家,但是他幼年的時候不幸,也可以說他命運不好,φ八歲父親死了,φ十歲母親又死了。
例(22)中“王德父親死了”的切分方式與[王冕父親][死了]相同,“王德父親”是以“父親”為語義重心的偏正結構,表領有關系,中間可以加“的”,即“王德的父親”,因此在下文指稱“王德”時用的“他”是不能省略的,因為話題發生了變化。而例(23)和(24)中“張玉良父親死了”和“康熙父親死了”的切分方式應該是[張玉良][父親死了]和[康熙][父親死了]。這一點從話題和述題中間插入的“一歲的時候”和“八歲”狀語成分那里得到印證。[王冕父親][死了]這種劃分方式比較容易理解,那[王冕][父親死了]這中劃分方式從何而來呢?雖然領屬句缺乏句法上的轉化形式,但NP2是可以提升至NP1和謂語之間的,尤其是當NP2具有對比意義時。當句尾的NP2升至NP1和謂語之間后,不再是話語的焦點,即不再具有凸出的功能,這個過程叫“次話題化”(石毓智,2001),是漢語調整語序的手段之一。NP2成了次話題后,依然可能有對比性(徐烈炯,2002)。
(25)我羊肉不吃,吃牛肉。(石毓智,2001)
次話題 “羊肉”與“牛肉”形成對比,例(23)中“父親”與“姐姐”和“母親”形成對照,而(24)中的“父親”與“母親”是對比關系。可見[王冕][父親死了]是一種標記形式,因此能進入從句的只能是非標記結構[王冕][死了父親]。
(26)估摸著是下午兩點了,才來了十幾個日本憲兵。每個憲兵的臉上都像剛死了父親(*父親死了)那么難看。
(27)孤兒:死了父親(*父親死了)的兒童。
這是NP2為光桿名詞時的情況,如果NP2是有定有指,情況與光桿名詞相同,如例(28),如果NP2帶有數量詞,無定有指,提升時需要加“有”字作為標記,如例(29)。
(28)a.當年那幾對小情侶現在就分手了小趙和小李一對。(劉探宙,2009)
b.當年那幾對小情侶現在就小趙和小李一對分手了。
(29)a.王冕死了一個妹妹。
b.王冕有一個妹妹死了。(其他妹妹/親人沒事)
這種轉換通常發生在NP2具有對比功能時,(28)的兩種形式聽起來都很自然是因為主賓之間形成自然的對比意義。但“王冕有一個妹妹死了”跟“王冕父親死了”一樣,可以有兩種解讀,“有一個妹妹”可被解讀為次話題,可具有對比功能,即[王冕][有一個妹妹死了],還可以解讀為引入新的話語指稱對象,即[王冕有一個妹妹][死了]。第二種解讀正是沈家煊 (2009)注意到的“王冕有一個妹妹死了”的“隱現”義。
在領主屬賓句中,NP1具有話題地位,NP2是其自然焦點,但范圍有一定的靈活性,可以擴展至NP2前的修飾成分而且具有對比潛勢。領主屬賓句可以通過充當先行事件、引入次話題的方式生成話題鏈,推動話題的發展。
[1]Langacker, R. W. Investigations in Cognitive Grammar[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9.
[2]Langacker, R. W. Reference Point Constru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3, (1).
[3]Langacker, R. W. Topic, Subject, and Possessor[A]. In H. Simonsen & R. Endresen(eds.)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Verb: Morphological and Constructional Perspectives[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2001.
[4]Li, c.N. & a.S. Thompson.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5]郭繼懋. 領主屬賓句[J]. 中國語文,1990, (1).
[6]韓景泉. 領有名詞提升與格理論[J].現代外語,2000, (3).
[7]胡建華. 現代漢語不及物動詞的論元和賓語[J].中國語文,2008, (5).
[8]姜望琪. 語篇語言學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9]李杰. 試論發生句——對隱現句和領主屬賓句的句式意義的重新審視[J]. 世界漢語教學,2009, (1).
[10]李鉆娘. 出現式與消失式動詞的存在句[J].語文研究, 1987,(8).
[11]劉丹青.“有”字領有句的語義傾向和信息結構[J]. 中國語文,2011, (2).
[12]劉探宙. 一元非作格動詞帶賓語現象[J]. 中國語文,2009, (2).
[13]劉曉林. 也談“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J]. 中國語文,2007, (5).
[14]馬志剛. 移位性特征、句法操作限制與句首名詞的話題和/或主語屬性——以漢語領主屬賓句和及物句為例[J]. 外國語,2011, (5).
[15]任鷹.“領屬”與“存現”:從概念的關聯到構式的關聯—也從“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說起[J]. 世界漢語教學,2009, (3).
[16]沈家煊.“計量得失”與“計較得失”——再論“王冕死了父親”的句法意義和生成方式[J]. 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 (5).
[17]沈家煊.“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說漢語“揉合”造句[J]. 中國語文,2006, (4).
[18]石毓智. 論漢語的結構意義和詞匯標記之關系——有定和無定范疇對漢語句法結構的影響[J]. 當代語言學,2002, (1).
[19]石毓智. 漢語的主語與話題之辨[J].語言研究,2001, (2).
[20]石毓智. 語言學假設中的證據問題——論“王冕死了父親”之類句子產生的歷史條件[J]. 語言科學,2007, (4).
[21]帥志嵩.“王冕死了父親”的衍生過程和機制[J]. 語言科學,2008, (3).
[22]孫天琦, 潘海華. 也談漢語不及物動詞帶“賓語”現象——兼論信息結構對漢語語序的影響[J].當代語言學,2012, (4).
[23]徐杰. 領有名詞的提升移位與多項名詞性結構的切分方向[J]. 當代語言學,2008, (3).
[24]徐烈炯. 漢語是話語概念結構化語言嗎?[J].中國語文,2002, (5).
[25]徐烈炯, 劉丹青. 話題的結構與功能[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6]俞理明, 呂建軍.“王冕死了父親”句的歷史考察[J]. 中國語文,2011, (1).
[27]張伯江, 方梅. 漢語功能語法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8]張翼. 動詞延伸義和雙重范疇化關系:對領主屬賓句和存現句的統一解釋[J]. 外語研究,2012, (2).
[29]張翼.“王冕死了父親”的認知構式新探[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