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商民主的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是中共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于是經常聽到有人問:什么是協商民主?
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種辦法。學者的辦法是從本質、從特征、從起源、從體制、從現實,遠遠說過來,然后下一個定義。這種辦法有其價值,但不是唯一的。
我們可以先看一個情況。村里有一個涉及大家的事情,比如修路,于是大家就要聚在一起商量怎么做,每家出多少錢、多少工,經濟困難的就少出或不出錢,用提供其他服務的方式來代替。商定以后就分頭去辦。這就是協商,協商就是 “談事兒”,就是大家商量。所謂商量就是對話。
在國家政治上,這種 “談事”的方式與村里有一個不一樣,就是參加談事的,有一個政府。政府做一件事情,要跟人民商量,這個政府就是民主的政府,這個對話就叫 “協商民主”。所以協商民主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這么說雖然嫌簡單了些,但是點出了協商民主的核心因素。
協商民主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這個理解可以給我們許多啟示。既然是對話,就必然是你說、我說、他說;然后再你說、我說、他說;在這個過程中,對話的各方一邊陳述自己的觀點,一邊傾聽他人的觀點,在傾聽的時候,就會受到影響,自己原先的觀點和態度就會有所修正和改變,互相之間會靠攏。在這一陳述、傾聽和修正靠攏的過程中,共識就浮現出來了,所以協商的過程又是通過對話達到共識的過程。這樣來看,“協商民主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包含兩個要點:一是充分的、反復的對話,一是在充分的、反復的對話中達成共識。對話的目的是共識,只有充分的對話才能達成真正的共識。
在現代政治生活中,協商民主的制度、體制、程序是一套十分復雜的設計,其中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和完善協商民主不是一個輕松的任務。不過,如果我們從 “協商民主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這樣的理解出發,事情就有可能化繁為簡,變得容易一些。其中的重點就是抓住 “對話”這一核心因素。如果在制度、體制和程序的設計上,增加對話的密度、設置充分對話的環節,改變那種你說、我說,然后結束的協商方式,雖則是很低層面、具體程序層面的推進,對于發展和完善協商民主,卻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