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卉 馮桂梅 陳夢圓
心理防御方式最早由弗洛伊德在1894年提出,它是精神動力學派的基本概念之一。心理防御方式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以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幫助農村生源的學生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可以促進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學生又傾向于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形成良性循環,為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及心理衛生工作提供較為客觀的心理學依據,也是為培養留得住、用得上、優秀的鄉村醫生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前提、心理前提和有效教育途徑。
以吉林某醫藥學院學生為調查對象,對醫學院校各年級的進行問卷調查,共450人,收回有效問卷441份,回收率為94%。其中,大一154人,大二148人,大三139人,男生218人,女生223人。平均年齡20.17±1.21歲。
本研究主要采用測驗法,主要使用的測量工具是路敦躍翻譯修訂的防御方式問卷(DSQ)。該問卷為MP.Bond于1989年修訂的最新版本的一種自評問卷。防御方式問卷(DSQ)共88個條目4個因子,分別為不成熟防御機制(D1),成熟防御機制(D2),中間型防御機制(D3),掩飾因子(D4)。每個條目采用1~9分9級評分法,被試得分越接近于9,說明被試更傾向于采用此種防御策略,而在掩飾因子上得分越接近9,說明其掩飾度越小。
事先征得學生的同意,在輔導員老師的幫助下,在晚自習時間進行團體施測。測試時,研究者要求被試仔細閱讀問卷,并向被試強調真實填答的重要性,施測在40分鐘內完成,答題完畢問卷當場收回。
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資料統計處理,p<0.05為檢驗標準,統計工作于一個月完成。
農村生源大學生防御方式四個因素的平均數見表1。
表1 農村生源大學生在DSQ四個因子的平均數的比較(X SD)
從生源比較結果可以看出,農村生源大學生在DSQ四個因子的平均數上看,對防御行為有較高的掩飾性,對成熟型防御方式的運用也較好,對不成熟防御方式和中間型防御方式動用相對較少,表明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有一定的成熟性,能用較成熟的防御方式來處理主客觀之間的沖突,保持內心平衡和調節行為以適應環境,這與農村生源大學生階段仍帶有遵從權威的特點,他們的價值觀和對事物的看法實際上反映了教育者及社會的要求有關。
不同性別大學生不成熟心理防制方式各維度做T檢驗,結果見表2。
從性別比較的結果上看:男生和女生在不成熟心理防御方式上有顯著的差異,但是男生較多表現為被動攻擊、軀體化等方式。這是因為男性的性別角色使男生認為應該勇敢,應具有保護性,在受到別人的傷害或外界造成的挫折后不能表現退縮和怯懦而應當還擊。女生比較內向,比男生懂事,女性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及天性情感豐富等原因多數表現為忍耐性差。
表2 不同性別農村生源大學生不成熟心理防御方式各維度差異比較
在中間型防御方式上,總分上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在制止、回避等方面差異不顯著,而伴無能之全能、同一化方面表現出性別的顯著性差異(p<0.05)。這可能與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對男性和女性自身角色認同的影響有關。傳統價值觀念認為女性天生就比男性弱,男性則應表現為更為勇敢和剛強,具有保護性,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女性就容易表現出無能之全能,而男性所使用的隔離等防御機制可以不把困境、挫折帶來的消極反應表現于外,對男性的剛強形象無損。
在成熟的心理防御方式上,男女農村生源大學生雖然總分上無顯著差異,但是女性多數采取壓抑的方式,而男性則采取幽默的方法,這可能由于女生為人處世較含蓄而男生更開朗而且男生社會活動多的緣故。在研究中發現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運用升華防御方式,這可能是因為地區的差異和取樣的原因,在海南的小城鎮,重男輕女的情節比較嚴重,父母給予了男生更大的期望,男生為了使自我高評價與高社會期待值相統一,遇到應激事件時,更能就尋求各種各樣的心理防御策略。
綜上所述,農村生源大學生心理防御方式總體上趨向于成熟,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心理防御方式上采用的防御方式可能不同。培養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心理防御方式,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為他們創造和諧和有利于他們成長的環境,農村生源的大學生自己也要加強自我調適和自我教育,以積極健康、輕松愉悅的情緒和樂觀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