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雅寧 李晨 蘭嵐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其本質是用于描述一個具有某種內在聯系的企業群結構。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一種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教育類型,其教育中的服務社會的實踐性及與企業緊密結合的職業性均是有別于高等教育的獨特魅力。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和德國政府間迄今為止在職業教育和培訓領域最大的政府級合作項目,也是天津市首批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是天津地區最早完整引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技術員”教育模式、德國“企業培訓師”教育模式的高職院校。而我校對于藝術設計類的教育教學涉足較晚,在辦學過程中更應該結合職業教育的特色及我院多年所積淀出的辦學經驗,大膽嘗試改革。在此借用經濟學中產業鏈的概念,根據用人單位對藝術設計類崗位的知識技能和工作職責要求,構建以崗位能力為主線,以崗位職業要求為標準的創意中心產業鏈環,將我院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定位于服務社會,將其藝術重構生活的特質展現出來。通過該課題的研究旨在探索一條建立在微型產業鏈的基礎上,以創意中心為核心,以銜接課堂和社會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技能、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橋梁為目標,以“實驗、實訓、實習”為組織形式,適合高職藝術類教育定位、滿足社會需求的新型藝術類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比較分析目前國內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辦學模式,結合我院藝術系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實際情況和藝術類學生特點,發現現有教學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首先,國內的高職藝術設計類技能培養方面的研究鮮有從學生角度出發,無法有效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點分散,無法有效地進行知識技能串聯”等問題。
其次,從區域角度出發,在天津這個以制造業為主的大城市,機械、電氣等工科專業學生的企業實踐崗位很多,校企合作的路線走得很順暢,然而這一樂觀的形勢卻并未在藝術設計類專業得以順暢實施。同是高職學生為何在校企合作這條道路上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呢?根據藝術設計類學生到企業、公司實習后的反饋,我們了解到企業需要有工作經驗的設計人員,而不愿意耗費精力和財力再去培養剛剛走出學校的實習生。這就表明,我們的學生能力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沒有實際的鍛煉平臺和機會。
第三,目前國內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的辦學模式依然普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單一的設計表現手法及零散的實訓模塊,由于其針對性、實踐性和應用性不強等問題,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同時在專業技能培養上也無法體現出職業技術教育的特色。學校相關教學資源的不整合,使得各專業孤立運轉,缺乏專業特色,整體結構優勢不夠明顯,從而影響各專業的持續發展生命力。
第四,學生設計的作品不符合市場的經濟性、實用性、美觀性,忽略了教學與社會實踐互動的重要性。學生基本功偏弱,創意能力薄弱,厭學情緒嚴重,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
調查表明,國內一些高職院校也有一些效仿歐洲設計類院校嘗試過工作室制,希望通過工作室的形式來實現學生技能的提升,更快地做到和社會接軌。德國藝術設計類的專業教學,其重點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技能提升,反觀我國高職院校中成立的工作室卻多以教學為主,類似傳統教學中的小組教學,僅限于完成某些特定任務或個別教學過程,而直接以商業形式運作,將專業實踐教學社會化的實踐教學模式至今鮮少提出。因此,我們建議從商業經濟的產業鏈角度出發,借助一個全面的綜合創意平臺,以真正的項目引導、帶領學生在工作中實現專業技能的提升。
1.創意中心的組成及各模塊功能解讀。“創意中心”是一個融知識傳授、技能提升和項目開發于一體的綜合性教學平臺,通過微型產業鏈的商業運行方式,有效串聯各相關專業、課堂內外、校內外各種資源,使其真正成為面向市場、面向行業、面向區域的藝術設計人才的培訓基地。
創意中心包含創意設計室、快速成型制作中心、陶藝制作中心、印刷雕刻中心及銷售展館,圍繞著創意產品從“設計→制作→推廣”這一過程進行運轉。
通過該平臺的商業運作重新設定了藝術類人才培養體系,在現有的一、二層的基礎上增設兩個層次,其中第三層為微型產業鏈,架構微型產業鏈模型,設計其運轉機制為本課題的主要研究目的。在此基礎上結合我院現狀,從服務角度出發確定微型產業鏈的服務對象,即第四層“服務終端”。該微型產業鏈通過提升教學效果,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并能夠有效促進教師科研和企業服務能力,從而實現人才培養、教師科研和企業服務的相互促進和有機統一。
各模塊之間的關系展現如下圖所示。

教學模式層級圖
該圖解讀:(1)最底層為人才培養,對應于知識傳授、技能培養、實踐創新這個環節的能力培養。(2)中間層為組織方式,采用多種組織形式對應人才培養的三個環節。(3)上層為微型產業鏈,對應“課程教學→創意中心→銷售展廳”的整個過程。創意中心為產業鏈核心,它包含有多個中心,這些中心或交叉或組合服務于課程模塊,重點在于解決人才培養中實踐創新這一環節的能力培養。(4)上上層為服務終端,對應教師科研、校內服務和企業服務。
在該微型產業鏈平臺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各專業之間不再是割裂的局面,而是呈現出彼此依靠、相互輔助的狀態,學生可以依據興趣參與整個項目的各個環節。這樣既可在教師帶領和指導下完成一個個完整的生產項目,形成較完善的專項技能,又能讓學生直接看到所學知識的用處,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此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從以實訓為軸心的一端開始教學任務,通過教師既有理論知識和經驗將課程基本內容、原理、技法呈現在學生面前,達到滿足學生對于完成課程基本訓練和作業的要求。在此基礎之上,開展第二階段,即從以學生為軸心的另一端,開始自主實驗階段,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避免學生陷入教師既有經驗之中而無法發揮潛能。第三階段是在創意中心的平臺上進行的,讓學生進行實習,接觸真實的項目。此階段最大的優點和特點在于完成項目并得到利潤,通過利潤實現自我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安排學生在完成項目之時完成一定的調研報告,利用樣機、講座、課上互動等形式與其他教師和同學進行分享,以期達到更多人的共同提升與進步。
這種綜合商業創意平臺的人才培養方式是一種人人參與、相互協作的工作方式,將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分組,有利于培養學生建立團隊合作意識、競爭意識,逐步樹立職業自豪感和成就感,最終實現在眾多專項技能的基礎上,統合各項職業能力與素質。
2.平臺的實施模式。我院藝術系成立創意設計中心,依托該平臺的商業運作,初步實現了“校內—校際—校企—國際”間的教學資源共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設計人才培養體系。其運行方式如下:(1)建立教學實踐基地整合院內外資源。我們分別在當地或外地的廣告、室內裝潢設計、民族旅游文化開發企業建立一批教學實踐基地,安排師生到基地頂崗、見習、實習。充分依托和發揮學校的資源優勢,建立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合作機制,調動企業參與項目活動的積極性。(2)建立設計素材電子庫,整合院內外教育教學資源。根據設計行業市場發展的狀況,收集整理國際、國內、地方民族文化設計資源,建立電子素材庫,使廣大師生及時了解掌握最新的設計發展動向,同時也為當地的企業提供幫助與支持,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3)舉辦成果展示會,推介學生就業開展課程結業作品、學生畢業設計作品、教師設計作品,向行業、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展示項目及課改的成果,提高專業辦學的知名度與美譽度,為畢業生進行就業推介。
3.優勢體現。以創意中心為核心所搭建的微型產業鏈平臺是建立在教與學的開放、多元思考平臺上,其優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利用微型產業鏈平臺整合各種資源,有效解決學生知識學習、技能培養和創新能力提升相互脫節、割裂的局面。這個綜合的微型產業鏈創意設計平臺的運行方式有別于傳統課堂教學,打破了傳統的班級封閉式教學機制,轉換為以任務環為基礎的開放式協同、交叉教學機制。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學有專攻”,又有利于實驗設備的充分利用。(2)該平臺通過教學、科研、產業的有機融合實現教師、學生和行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在提升學生技能的同時為教師科研和產業服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廣闊的空間。(3)該平臺體現了更多的社會服務價值。首先可以通過解決校內需求,一則利用創意中心開發出具有中德特色的禮品及配套產品,成為中德對外交流的具有特色的形象推廣代表;二則可以從商業角度為校內各部門及各項組織活動提供設計服務。其次,借助微型產業鏈推廣平臺可以得到更多同行院校以及產業的認知,實現與企業的直接橫向合作,以保證創意中心運轉的后續資金建設,使其得以良性循環,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直接接觸企業的機會,更好地實現與社會接軌。
教學中的多元互動已成為設計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也表明了藝術設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的深度、廣度和寬度。建立特色化的藝術設計教育理念勢在必行,建立特色化的人才目標定位和培養體系迫在眉睫,建立多元特色教學模式日顯重要。以創意中心為核心所搭建的微型產業鏈平臺,將使中德藝術設計類師資和設備資源整體優化,不僅為學生技能培養和教師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從社會服務角度來講同樣能夠更多體現其價值。盡管以創意中心為核心的校內微型設計產業鏈機制為設計教學帶來全新的給養,但同時也暴露了學生綜合素質不足的弱點,這就迫使我們必須對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教學開展更為全面、深入的教育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