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亮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地區大多位置偏遠,一些地方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相對落后,在這些民族地區開辦高校對于推動當地社會經濟和教育文化的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三大職能,其中人才培養是最基本的職能,而專業設置是實現這一職能的關鍵。高校的專業設置與調整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高校多個部門,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在高校的改革和發展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本文試圖通過對5所少數民族自治區高等醫學院校本科專業設置現狀的分析研究,提出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本科專業結構優化的路徑,為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的科學定位、保持特色,更好地服務于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借鑒。
我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三條中明確規定:“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2001年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若干原則意見》,規定高等學校可以根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之外設置社會發展急需的、已具備培養條件的本科專業。2012年教育部對1998年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1999年印發的專業設置規定進行了修訂,形成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這些法規和措施的施行使我國高校本科專業在制度和政策層面上獲得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的重要性主要體現為三點:第一,專業設置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學校機構的建構、教師工作的開展、教學活動的實施無不圍繞專業設置進行。它確定了學校在資源配置、主要研究領域、人才培養重點等方面的基本方向,也是評價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客觀尺度。(2)專業設置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高校的專業設置是高等教育事業的一項基本建設,它直接關系到高校的辦學方向、教育質量和資源效益,關系到高等教育能否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3)專業是高校教學活動的主要載體,專業設置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專業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關系到高校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的高低。專業設置合理,高校的人才培養就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專業自身也能獲得社會的有力支持,并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和諧發展。②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醫學院校基本上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創辦的,它們都位于我國西部地區,辦學歷史雖不長,但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自1999年國家實行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為順應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適時調整了專業設置,不斷加大專業建設力度,本科專業設置情況已發生了很大改變。因此,分析和研究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本科專業設置現狀,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的本科專業設置與調整工作提供依據。
考慮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復雜性,筆者選取我國政府設立的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即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高等醫學院校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2009年版)》③的相關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我國共有高等醫學院校102所,其中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有10所,即內蒙古醫學院、廣西醫科大學、廣西中醫學院、右江民族醫學院、桂林醫學院、廣西中醫學院賽恩斯新醫藥學院、西藏藏醫學院、寧夏醫科大學、新疆醫科大學、新疆醫科大學厚博學院。根據少數民族地區10所高等醫學院校2009年本科專業設置情況,我們可以整理簡化出各高校專業學科門類分布的比例,如表所示。

2009年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本科專業按學科門類所占比例分布情況一覽表
1.從開設專業數和專業布點數的視角來分析。截至2009年,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2所高等醫學院校共開設本科專業數89個,其中10所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共開設本科專業數33個;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專業布點數達1438個,平均專業布點數為14.1個,其中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布點數為126個,平均專業布點數為12.6個。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專業布點數只占到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的8.7%。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中開設專業數和專業布點數最多的是內蒙古醫學院,達21個,最少的西藏藏醫學院只有2個。這些數據表明,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開設專業數和專業布點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各高校分布不均衡。
2.從學科門類分布的視角來分析。2009年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開設的本科專業涉及醫學、法學、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占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11大學科門類的54.5%。與全國高等醫學院校相比,缺少經濟學、教育學和農學等學科門類專業。開設本科專業所屬學科門類達3個以上的高校占所有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的80%。開設本科專業所屬學科門類最多的是桂林醫學院,達6個,而西藏藏醫學院和廣西中醫學院賽恩斯新醫藥學院仍只開設醫學類專業。從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本科專業按學科門類所占比例分布情況來看,醫學類專業在開設專業總數和專業布點總數的比例分別為63.6%、68%,均居首位。而管理學類、工學類、文學類的熱門專業已成為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非醫學類專業開設的重點。
3.從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契合度的視角來分析。高等醫學院校根源于醫學,社會影響力主要在醫療衛生事業等相關領域,培養人才的工作領域在醫學行業,科學研究和服務面向的最大平臺也在醫學領域④。因此,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積極適應和主動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是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衛生部《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⑤的資料顯示,2009年少數民族地區衛生人員數僅占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人員數的8.0%,其中衛生技術人員數僅占全國衛生技術人員數的8.4%。我們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現有的專業設置特別是醫學類專業滿足經濟社會需求的能力和作用非常有限,換句話說,現有的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契合度不高,仍然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要求。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這一特點決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樣性和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差異性。不同類型和類屬的高校在學科專業設置方面是不盡相同的,承擔的人才培養任務也是多層次、多類型和多規格的⑥。少數民族地區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發展更加迅速,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工作提出的要求量更多、質更高、時效性也更強。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原有基礎的薄弱,學科建設的層次、門類、類型和特色的不完整、不完善和不突出,與少數民族地區快速發展對人才和技術的強烈需求形成尖銳的矛盾,使少數民族地區的高校在適應和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方面比其他地區的高校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面對的發展需求也更加強烈⑦。因此,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本科專業結構優化,既要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醫學教育的辦學規律,同時還要考慮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的實際。
1.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做好專業建設規劃。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的本科專業設置與調整,既要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內部規律,符合學科發展需要和人才培養規律,還要注意人才培養的超前性特點⑧。長期以來,受辦學條件、內外部環境、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的辦學水平與重點高等醫學院校以及中、東部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在設置新專業時未對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學校已有辦學條件進行充分的論證,存在著“追尋+模仿”的專業建設思路,從而在主觀和客觀上都造成專業設置與調整方向不明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導向不清晰、學科專業特色不明顯等問題。筆者認為,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要將專業設置與調整作為學校建設和發展的重要工作,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招生就業管理部門和發展規劃部門應積極協作,在認真調查分析學校和兄弟院校專業設置現狀的基礎上,爭取教育主管部門、衛生主管部門、用人單位等專業設置利益方的充分參與,做好學校專業建設規劃,使專業設置與調整工作更具可行性、前瞻性和指導性。同時,做好人才需求的科學預測工作,準確把握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對人才特別是醫學人才的種類、層次、質量等各種需求,積極設置與調整專業,提高專業設置的合理性、適應性和針對性。⑨
2.堅持突出特色的原則。任何一所大學要發展,就必須辦出特色。沒有特色的大學是沒有發展前途的。⑩少數民族地區高等教育應有其民族特色,這在理論上是不言而喻的。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的本科專業設置應著力在民族特色上下功夫,堅持開設和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本科專業。目前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的本科專業設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民族特色,如內蒙古醫學院開設了蒙醫學和蒙藥學,西藏藏醫學院開設了藏醫學和藏藥學,新疆醫科大學開設了維醫學等。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還應有醫學特色,這是由其辦學類型決定的。一般情況下,醫學院校的醫學專業數比例不少于40%,才能稱之為醫學院校,否則,醫學的背景和特色將名存實亡。[11]因此,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要始終堅持以醫學學科為本不動搖,始終保持醫學學科專業特色。
3.合理布局本科專業結構。當前,在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逐步下放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高校趨同化現象,形成了一定程度上專業設置監管的缺失。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幅員遼闊,各地的生產形態等情況差異較大,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表現出不同的類別和層次。國家應鼓勵少數民族高等學校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本地區的需要自主設置特色專業,做到既有國家統一布局,有省(自治區、市)、國家民族事務部門的配套建立,又有學校自主設置的合理結構[12]。教育主管部門還應適當控制條件不夠成熟的非醫學院校醫學類專業和醫學院校非醫學類的專業設置和招生人數,以確保醫學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從而在宏觀上合理布局本科專業結構。在微觀上,少數民族地區高等醫學院校必須建立健全專業設置與調整的評估機制和監控體系,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發展戰略等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本科專業結構。
[注釋]
①龍先瓊.民族地區地方高校特色專業建設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09(2):16.
②肖娟.和諧發展和改革創新——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J].教書育人,2006(2):5.
③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大全(2009年版)》。
④[11]劉向鋒,杜莉.優化醫學院校專業設置的若干思考——基于醫學專業與非醫學專業良性互動的視角[J].西北醫學教育,2010(3):448-449,448.
⑤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發布的《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10年版)》。
⑥惠泱河,卜曉軍.找準定位,科學規劃,做好人才培養結構調整工作[J].中國高教研究,2003(6):18.
⑦李向紅.民族地區學科專業布局結構調整和優化的路徑選擇——基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學位授權點現狀的分析[J].學術論壇,2010(8):182.
⑧[12]曲木鐵西.試論少數民族高校的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J].民族教育研究,2007(1):32,33.
⑨唐文,劉金波,季曉輝.高等醫藥院校專業建設原則的思考——江蘇省醫學本科專業設置分析與探討[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6(11):70.
⑩李鴻.民族高等院校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及其社會適應性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