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杰芳
醫學生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后備力量,其就業情況對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及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醫學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因此,如何對醫學生進行職業指導成為醫學院校教育工作值得思考的課題。本文通過分析醫學生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在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視野下探討醫學生職業教育的理論基礎,從學校教育、社會實踐、社會扶持等多維層面提出醫學生職業教育的對策,以此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使他們保持平衡的良好心態,積極學習,為實現自己的價值而奮斗。
1.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的成效可以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和諧社會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諧的社會。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前提是人自身和諧,人自身和諧發展的必然前提是一個人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能夠合理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很好地融入社會。而醫學生職業教育首先強調的是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它有利于醫學生正確地去看待職業和社會的關系,特別在現今醫學人才分布不合理、醫患關系異常緊張的環境下,職業教育引導有助于醫學生正確認識和看待社會問題,端正職業定位,更好地融入社會,從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2.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有利于醫學生自身發展。從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視野探討職業教育引導對策,體現出醫學生個性的特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醫學生自身更全面發展。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是醫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通過職業教育引導有助于醫學生全面認識自我,促進醫學生自身發展,從而達到職業教育引導的目的和要求,符合社會需求。因此,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有利于醫學生自身發展。
3.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有利于促進社會醫療體制的發展。醫學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后備力量,他們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對社會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職業教育有助于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醫學生對社會醫療體制改革的正確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讓他們能主動積極深入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工作,這對社會醫療體制發展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1.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體現了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的“價值特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它的基本內涵體現在人的需要和素質的全面發展、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充分體現醫學生職業教育的價值和本質,如果醫學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有技能而沒有職業素養,只談利益而缺乏高尚的醫德,那么我們的高等醫學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因此,在職業教育引導過程中應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個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豐富和發展社會關系,培養高尚的人文情懷,讓學生在實踐中發掘自己的優點,更好地適應社會,滿足多變的社會需求。所以,醫學院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根據每個醫學生的特點進行適合他們自身全面發展的職業教育引導。
2.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主體性理論,有利于我們理解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對象的本質屬性,增強職業教育的實效性。馬克思指出:“人始終是主體。”人的主體性是人作為主體的本質屬性。毛澤東在《矛盾論》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由此可見,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只是外部條件,只有通過受教育者“接收—反映—內化—行動”的自我教育過程才能體現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在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過程中,要了解醫學生自身需要,尊重他們的意見和想法,激發學生的自覺能動性,有利于醫學生對職業有更全面的認識,從而達到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的根本目的。
3.人的本質理論揭示的內容有助于我們科學地分析和看待醫學生自身特點發展與職業教育引導關系,便于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工作的實施。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和“‘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從這種意義上說,醫學生自身特點的發展與職業教育引導關系應體現社會性。醫學生自身特點發展脫離了社會,就不能體現價值,更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發展。人的本質就是人的社會性,不同的社會輿論、社會政策、社會導向對醫學生價值觀、就業方向的選擇、是非判斷的標準都會產生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重視社會輿論、社會政策和社會導向對醫學生職業觀和職業發展的影響。在醫學生職業教育和引導中,教育者必須結合社會發展形勢,針對醫學生特點,使醫學生職業教育具有更深刻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
1.加強醫學生的職業指導和服務工作,促進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強調人的全面發展,醫學院校應該把重視人的全面發展體現于整個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過程中。在醫學生職業教育引導中,向不同年級的醫學生提供個性化、專業化、全程化的就業指導,緩解醫學生各種各樣的就業壓力,促進醫學生全面發展。如對低年級學生,在就業指導方面應根據當前的形勢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對二、三年級,學校舉辦就業規劃討論會,邀請成功校友和企業家與在校生面對面交流,讓醫學生對當前社會需求的情況更清楚更全面了解;對高年級的學生,幫助他們了解求職就業的程序和技巧,定期開展就業咨詢服務和就業形勢與政策的宣講教育,為他們創造就業實踐機會和見習機會,并重點指導他們處理擇業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掌握應聘技巧等實用性知識,讓他們找到正確的職業定位、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幫助學生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同時,醫學院校應注重醫學生的專業基礎、實踐操作、醫學職業素養,以及人際交往、語言表達和團隊合作能力等能力培養,醫學院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的社團和社會實踐的活動,如臨床技能大賽、模擬面試大賽、簡歷設計大賽、創業大賽等,以幫助醫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求職能力。
2.發揮醫學生自主能動性,提升職業能力。在職業教育引導過程中,首先,我們要注意引導醫學生要辯證地看待當前的就業形勢,對自己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長短不足等方面有著充分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拓寬自己職業選擇的范圍和領域,適當考慮農村、中小衛生醫療機構、非公有制衛生醫療機構就業、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等。其次,我們要尊重個人特點,提升醫學生的自身素質。中國工程院鐘南山院士曾經指出,醫學生除了擁有高尚的醫德外,還必須要擁有良好的專業技能才可以治病救人。在教育中,我們可以發揮醫學生的專業特點,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學校開展“三下鄉”服務活動和志愿者活動,鼓勵學生定期到社會福利院、社區進行按摩、義診服務;深入農村為群眾服務、開展常見病預防和治療的宣傳活動,為貧困地區的小朋友義教。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發揮專長的平臺,有助于他們提高基礎性能力、專業性能力以及差異性能力;有助于他們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掌握了基本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以及適應能力等。最后,現今社會越來越關注醫德問題,職業教育應強調專業知識和人文關懷相結合,特別是責任感和關懷意識的培養。而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除了依靠兩課教育外,還應延伸到專業教育,讓學生了解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問題與醫德、醫學專業水平,醫學資源分布不均,醫學生就業觀念偏差存在一定的關系,在職業教育引導中鼓勵他們去基層醫療服務機構中工作,深入了解群眾對醫療方面的真正需求,自覺培養良好的人文素質。
3.加大基本醫療衛生建設的投入,為醫學生的職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根據筆者對廣東省5所醫學院校(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藥學院和廣州醫學院)的1100名在校醫學生進行隨機問卷調查顯示(詳見文末表),各專業學生在求職準備過程中,就業壓力主要來源于社會壓力,其次才是父母及親人的期望。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基層醫療單位的硬件建設,對愿意到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工作的醫學生給予優厚的人事待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完善落實“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各項優惠政策,為醫學生到基層、西部就業創造合適渠道和良好環境。同時,政府可以采取出臺一系列幫助醫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大力倡導醫學生把握就業機會,適應艱苦環境,磨煉意志,樹立奉獻精神,從而鼓勵他們深入基層;聯系企事業單位,建立醫學生實習基地和就業見習崗位,幫助醫學生提升就業技能,采取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為醫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和公益性的崗位幫助,這樣才能為醫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氛圍。

各專業學生在求職準備過程中,就業壓力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