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新課標的先進理念,對有效改善高中信息技術教育不利處境的方法進行了總結與歸納。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任務型教學模式;分層次教學
新課標背景下,“有效教學”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教學目標。以下,筆者僅結合新課標的部分先進理念,嘗試就有效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效率及質量的方式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一、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
課堂情景一:(教師)“常用”工具欄—“插入表格”按鈕—插入6行6列表格—輸入文字—“表格和邊框”按鈕—“繪制表格”按鈕—左上角第一個單元格內繪制一條自左上到右下的斜線—適當調整表格—適當修飾表格。這是制作調查表的具體操作步驟,大家在制作調查表時必須嚴格遵循各自的步驟。
傳統教學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多“以教師為中心”,即教師牢牢控制著學生的思維,我個人認為,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嚴重的弊端:(1)“灌輸式”的教育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限制了學生創新精神以及實踐運用意識的覺醒。
鑒于此情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合理運用,通過問題解決進行學習是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應當積極創設密切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驅動下親身經歷處理信
息、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
例如,教師可以將一些稍具難度的“課外”實際問題拋給學生,像如何建設安全、綠色的校園網,如何更好地對學生計算機機房進行科學管理;還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一些認知沖突,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自己發現其中潛在的問題并設計、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這些有實際意義的“任務”都可以在激發學生產生強烈學習動機的同時,促使他們自身創新思維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實踐運用能力得到極大的發展與鍛煉。
二、提倡“分層次”教學理念的科學運用,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與進步
課堂情景二:(教師)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掌握and、or、not、+、-等邏輯命令在搜索中的運用”,每個學生都必須列舉一個關于此的實例。
受到家庭經濟條件、求學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制約,不同的學生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逐漸具備了不同學習基礎與水平。面對這一狀況,我個人認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嚴格遵循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習水平,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
例如,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差異等將全班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并針對這些小組學生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制訂契合他們這一層次實際情況的教學方式、教學標準與教學任務。
如,針對學習基礎扎實、信息技術能力拔尖的學生,可以在保證他們吃飽吃好的基礎上,適當提高對他們的標準與要求;針對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則可以在課后給予他們單獨補習的機會。除此之外,教師可以采取“一幫一”結對子活動,這也不失為優化學生資源、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切實得到鍛煉與發展的有效辦法。
參考文獻:
吳春花.高中信息技術如何走向有效教學高效課堂[J].特色教育探索,2012(07).
作者簡介:鄭健,男,1986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會理縣實驗中學,研究方向: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