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斌



有宋一代,是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最為發達的一個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全國人口已經突破一億人大關(唐朝極盛時的人口約八千萬),經濟、社會、文化得到了大幅度的發展,以漕運和銅錢制造為例,唐時供應京城漕運糧額一年幾十萬石,水運和陸運最多達250萬石,北宋漕運則一般定額600Z石,最多達800Z石。唐玄宗天寶年間,銅錢產量為32,7萬貫,北宋年產量為100萬至300萬貫,最高達506萬貫。雄厚的經濟條件為社會、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兩宋時期發達的經濟基礎條件決定了宋代科學文化所達到的高度,使宋朝在文化上的成就超越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迎來了我國傳統社會文化發展的高峰。宋代在文化發展和科學技術上的進步被一些歷史學家高度贊揚,陳寅恪先生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干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鄧廣銘先生認為:“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對于宋代所獲得的文化成就均給予極高的首肯。如果說唐代在封建政治制度、軍事、疆域等方面達到封建時代高峰的話,兩宋在經濟、科技、文化、藝術領域無疑進入了歷史發展的鼎盛時代,是中國傳統社會輝煌燦爛文化的象征和標志。正是這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所以才有北宋末年張擇端表現繁盛景象的《清明上河圖》的出現。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出現,是兩宋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和反映,是文學藝術繁榮、畫學昌盛的必然結果,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記錄下了宋代經濟文化繁榮的盛世圖景,形象地展示了北宋末年京城地區社會經濟發達、人煙稠密的人文景象,因而此件作品表現出了相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歷史上得到了無數鑒賞家和藝術家的高度重視,輾轉流傳,成為歷代繪畫收藏中的名品和經典。《清明上河圖》的出現,對于專家學者研究我國歷史學、社會學以及古代建筑學,也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評價說:“全卷所繪人物五百余位,牲畜五十多只,各種車船二十余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道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對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作出了高度的評價。
《清明上河圖》主要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開封城飛虹臥波、汴河漕運、店鋪林立、舟旅往來及城市市民生活的狀況,非常形象地再現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筑、交通情形。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東南糧米財貨的漕船緊張通過汴河橋涵、汴河兩岸優美的自然風光,都被畫家在作品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永遠定格出北宋首都所特有的水陸運輸面貌和市面繁榮的社會境象。《清明上河圖》全幅繪制有550個不同身份的人物,表現出了各階層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情貌特點,成為《東京夢華錄》《圣畿賦》《汴都賦》最為鮮明的圖像闡釋。《清明上河圖》以特有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再現了北宋晚期城市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不愧為現實主義繪畫創作的典范之作。
開封的命名源于先秦的春秋時代,因鄭莊公選此地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所以定名為“啟封”,后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和金七個王朝在此建都,成為我國建都歷史最為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作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經九代帝王,人口達100多萬,進一步促使開封發展為中原地區乃至國際上最為繁華的大都會,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于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更成為全國重要的水陸交通中心和商業中心,商業貿易占據全國首位,出現了許多熱鬧的街市、各種店鋪和夜市。北宋末年人口更達到150余萬,當時的英國首都倫敦人口才4萬余人,可見東京社會經濟發展的繁盛程度。張擇端即選取東京城市生活的一個局部進行描繪,創構了《清明上河圖》巨作,展現出此一時期的繁盛景象。張擇端(1085-1145年),北宋末年畫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后失位家居,賣畫為生。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存世。他創作的此件《清明上河圖》,即是曾經被收藏于宣和內府,屢經磨難而遞藏下來的北宋風俗畫巨跡。
《清明上河圖》為絹本手卷,水墨淡設色,全圖縱24,8cm,橫528,7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北宋末期畫家張擇端創作的一件杰出的風俗畫作品。此圖主要選取京城汴梁近郊地區和內城東角子門內外熱鬧的市民生活以及附近汴河兩岸的自然景物來加以展現,描繪各階層民眾的社會生活習俗以及商業貿易活動,全面綜合地表現了北方中原地區特有的節令氣候特點、河川地貌以及社會生活習俗、城市風貌,具有非常豐富的社會現實內容的描繪和自然景物的闡發,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作為一件深具現實主義特色的繪畫作品為人們所激賞。
張擇端選取清明前后早春節候下汴河沿岸的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加以描繪,將早春時節太平盛世、欣欣向榮的升平清明景象繪制出來。如張公藥題跋所說:“通衢車馬正喧闐,只是宣和第幾年。當日翰林呈畫本,升平風物正堪傳。”正是對北宋末年社會生活、風俗的深入觀察和理解,將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詩情畫意的事物、場面及情節載入畫面加以表現,對太平升平景象的無限向往和贊頌,才有這件杰出作品的問世。根據《清明上河圖》畫面的圖像構成特點,可將全卷大致分為前、中、后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描繪汴京郊外春日時節的優美景色、田野風光和村居院落情形,主要以士人及其家眷外出郊外踏青、上墳掃墓以及稀落的陸上行旅的活動為描繪對象。第二部分以運河為主體,描繪汴河碼頭至虹橋附近漕運舟船忙碌運行、停泊的情形以及其岸上沿河街道商旅往來情狀,尤其虹橋附近景致,作為此一部分的高潮點之所在被畫家重點描繪。此部分畫面上出現的人物主要以漕運貨船老板及其家眷、船工、苦力等下層勞動人民為主。當然,在這一部分畫面中,漕運船只也是張擇端所要表現的主要對象,充分發揮了他嫻熟繪制舟車的特長,繪制出各具特色的大小船只。第三部分則繪城內街市上商貿往來情景,以內城十字街口說書人、行腳僧人、行走的士人、騎馬坐轎官員及其家眷、挑夫小販、堆積運卸的貨物、豪華裝飾的密集店鋪、飯店用餐等為重點進行描繪,這一部分畫面中出現的屋字樓舍的繁華程度,極有甚于第二部分所見情形,從中更見汴梁的豪華、繁華景象。
右面第一段起首部分作汴京東南郊野春光明媚、柳枝發青、人們出外踏青、商旅疏落往來情形,點明清明時節已經到來,為全幅畫卷的展開拉開了序幕。一道溪水正緩緩向汴河流來,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在匆匆趕路,趕向右面小橋。疏林薄薄的霧氣中,疏落地掩映著幾家屋舍、草橋、流水、老樹和扁舟,幾棵高樹上筑有鴉雀窩,似乎有老鴉在鳴叫,增添了幽靜平和的氣氛。碼頭近處小店墻外小道上,兩騎驢人和兩擔行李人,正向郊外走去。后面一片柳林中,枝頭剛剛泛出嫩綠,柳林深處的路上一頂轎子內,則坐著一位婦人,正向沿河街道急急趕來。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后跟隨騎馬人、挑擔人,似正從京郊掃墓踏青回來,奔向汴河碼頭。此隊行人左面為阡陌縱橫交錯的平疇原野。城郊外田地、農舍交織以及碼頭店鋪聚集的景象在畫面上自如地出現,成為全卷的序曲部分。雖然這一段為起首段,尚未進入畫面的高潮,但畫家也安排了幾處情節,深深吸引了觀賞者的目光,如匆匆趕路的馱炭的毛驢隊伍、汴河碼頭上正在從船上卸貨的卸貨人、點貨人以及踏青回來的隊伍等,都成為此部分畫面中值得留意的精彩之處。而在碼頭沿河街道的中心,兩人正在一前一后追趕、吆喝一受驚奔跑的牲畜,尤其具有戲劇性的情節變化。對面一站立和俯臥的牛也為這一情形所吸引,不由地向這里張望,屋舍中的婦人也停下活計觀看,店鋪中正在歇息進餐的客人、店外小販和部分路上行人亦一起向街這邊張望,在觀察出現了什么事情。這一意外出現的情景,使這一部分的畫面氛圍進一步活躍起來,增添了一抹亮色,為汴河漕運繁盛、商旅云集場面的出現作了鋪墊。
第二段以汴河河面中的漕運舟船及臨河街道的店鋪為描繪對象,以繁忙的汴河河運情景表現東京的承平繁盛景象。汴河作為北宋國家漕運的重要交通樞紐、商業交通的要道,無疑會成為人口稠密、商船云集的繁盛之地。張擇端選取汴河或停泊、或緩緩行駛的漕船及圍繞河運所發生的各種社會行為來描繪,確實抓住了《清明上河圖》所要表現的繪畫主旨所在。河中船只不斷往來,河岸大小船只依岸停泊,人們或搖櫓或劃槳,或卸運貨物,或纖夫牽拉,或等待漕船起運……,一片繁盛的河上舟船繁忙運行景象。橫跨汴河上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虹橋”附近的一只正待過橋的大船成為此段畫面的高潮所在。由于載物吃水很深的大船要安全地行駛過虹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弄不好要引起船沉橋毀慘狀的發生,因而人們的心情霎時緊張起來,船夫有的在緊張地用力撐蒿,有的在齊心搖櫓,有的在用長竿鉤住橋梁,有的在用麻繩試圖挽住漕船,有的在急忙放下桅桿,以免行船桅桿碰上虹橋,鄰近船上的同行也在指指點點大聲呼喊,似乎要過橋漕船注意過橋避讓的驚險之處。橋上正在觀望的行人也在緊張地關注這一艘行船,不時大聲指點吆喝,為過船的驚險場景捏著一把汗。此大船后方亦有一大船,船夫似乎開始緊張起來,搖櫓人加速搖櫓,在作過橋的準備,亦加劇了虹橋附近過橋的緊張氛圍。虹橋過去,便是呈九十度曲折而遠去的汴河河面,五、六只舟船停泊岸邊,兩只吃水很深的大船正緩緩地向上游行駛,僅露出船尾情形。雖然此段以汴河河面行船、碼頭卸貨為重點繪制對象,但畫家也兼顧了沿河街面各種商貿往來情形的描繪,刀剪攤、飲食攤和各種雜貨攤林立,在茶館休息、在飯鋪進餐的舟子、勞力,緊張卸貨、點貨的各方人員,看相算命、買賣掃墓物品的市民、攤主等,畫家也都加以一一描繪,為汴河繁忙的漕運、舟旅往來景象作出進一步有益的圖像內容補充,一些情景甚至本身就是汴河舟旅漕運的有機組成部分。虹橋附近沿河街道是水陸交通以及城郊之間的會合處,熙熙攘攘的碼頭人群、沿河街道喧囂的商旅往來情形,驅走了早春的料峭寒氣。這一部分畫面中出現的人物以下層勞動階層的人員為主,從這里可集中感受到下層各階層人物的精神狀態和現實生活情境。
第三段為熱鬧的市區街道情景的描繪。轉過虹橋,以遠逝的汴河河面為分界線,便開始進入《清明上河圖》的第三部分畫面,也即是全卷的收尾部分。這一部分既是全卷的又一高潮所在處,也是對汴梁內城門東角子門附近繁華街道景色的專有描繪,進一步突出了汴梁的繁盛景象。這一部分以高大的汴梁內城門東角子門城樓為中心,將茶房、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以及遠來的商旅隊伍等都非常細致地描繪出來,店鋪屋宇鱗次櫛比的密集程度,酒店裝飾、建造的繁華程度,都已經遠遠超過虹橋以外地段上的腳店和攤鋪。商店中的貨物檔次之高,貨色之全,亦虹橋以外地段上的商鋪所不可比擬,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應有盡有,具有批發、釀酒特權的正店,也遠非腳店可比,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修面整容各色行業店鋪的開張,大的商店還扎有“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的構成,亦不同于虹橋以外地段的人員組成,做大生意的商賈行販、身穿袍服的士紳官員、騎馬的吏人、乘坐轎子的大家眷屬、身負行囊的遠來高僧、豪華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公廨附近的聽差兵士、聽說書人講演的閑暇市民……,極盡場面的豪華、市面的繁盛人口的密集,顯然是汴梁更高階層各色人員的真實寫照。進入畫面的尾聲部分,街上各色人員的活動則呈現逐漸稀少、疏落的變化,商貿活動也相對沉寂,繁華的景象似乎到趙太丞家醫院附近便戛然而止,這是張擇端根據構圖的需要所作出的安排,由之收尾,以結束全幅作品的繪制。此一部分畫面中出現的人員以中、上層社會人員居多,通過場面的轉換和畫中人物的安排,移步換景,將汴梁的繁華和承平昌盛景象在筆端更加細致地流露出來。這一部分畫面以街景為表現對象,與前段漕運為主導的景象繪制作出了頗為自如、有效的銜接,前后呼應,從而構筑出前后連續、一氣貫通的繪畫長卷。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密,構圖起伏有序,畫家以長卷的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自然景物納入圖畫之中,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犀利觀察和高超的藝術表達能力。《清明上河圖》全幅作有不同階層的人物550余人,動物13種、植物9種,各種牲畜56匹,不同車轎20余輛、座,大小船只20余艘,房屋樓閣30多棟,創構出了極為宏大壯闊的社會生活場面。涉及人物包括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涉及各種建筑物和社會事物有市肆、橋梁、舟船、車輛、街道、城郭、城樓、酒店、茶館、點心鋪、攤鋪、轎子、官府、宅第、茅棚、村舍等,涉及牲畜有馬、牛、驢、駱駝等,涉及自然景物有樹木、河流、河港、河岸、田疇等,涉及的各種情節、社會場景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極為豐富的社會內容和自然景觀被畫家在畫面中一一描繪出來,深入細致地再現出了社會各階層的不同生活場景,構置出了氣勢宏大的社會風俗畫卷。此件作品結構嚴謹細致,大至原野、河流、城郭,小至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房屋建筑、橋梁、舟船的結構以及船只上的物件結繩系扣等,在畫面中一絲不茍地描繪出來,具體細節交代地清清楚楚,將各種物象和諧地組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取得氣勢磅礴宏大而又細致入微的畫面效果,確乎是大匠運筆,舉干鈞之力而若鴻毛之輕,讓人不由不擊節贊賞。對于畫中人物、景象、細節的安排,也都非常合乎情理,極為妥當地處理好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的關系,亦值得細細地品味。同時,張擇端亦非常善于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物象的塑造和結構安排,通過精細的用筆繪制出對象的質感和外部特征,營建出非常富有詩意的畫面形象,而不僅僅是簡單的物象羅列,具有抒情性的筆意基調和情感表達。如舟船的創制,既有大船、小船的對比,也有空船與載物吃水很深的大船帶來的不同感受;既有側面行船的形象出現,也有集聚停泊的群船情形的描繪;既有僅見尾部舟船航行的境象,也有正面而來的舟船情狀;既有仰視角度下的舟船意象,也有俯視角度下的舟船進入畫面……,不僅舟船如此,密集排列的樓閣店鋪的創制,各種樹木的安排,也都呈現出豐富、微妙的變化,無一雷同,讓人不斷移步換景、目不暇接,從而表現出了驚人的創造能力和精湛的繪畫創作技巧,也使觀賞者通過這些畫面物象來感受畫家特有的內心世界和精神情感的變化。觀物之深,其間無疑有著他內心深邃細密的精神寄托吧。
不能說張擇端是一位全能的畫家,但他在《清明上河圖》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綜合繪畫素養,不能不令人驚嘆不已。《清明上河圖》是一件必須具備多種畫科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創作出來的繪畫作品。創作此件作品,幾乎要涉及青綠山水、界畫、宮室、人物、畜獸、樓臺、鞍馬、舟船等畫科領域的全部知識和學識,對于畫家的繪畫技術、藝術才情、智慧和概括物象的能力等,也提出了全面的挑戰。張擇端不愧為具有如此高水準的全能畫家,他依靠自己掌握的精湛的多畫科繪畫技法和非凡的繪畫才情,創造出了如此規模宏大的藝術經典。可以說,《清明上河圖》的任何一個畫面都可以作為特有的一個繪畫種類來領會、來闡釋、來欣賞、來品味。前段的柳林、樹木、河流,可以作為技法完備、嫻熟的小景青綠山水畫來對待;虹橋附近、汴河碼頭停泊的各種船只形象如此逼真、造型如此優美,完全不下于樓船專業畫家的創作水平,可以作為具有高超繪畫水準的舟車專題的繪畫作品來看待;而后段街道上繁密的樓閣,造型之準確、用線之精細,亦不愧為宋代界畫的經典之作,完全可以和前輩界畫畫家郭忠恕等人的界畫作品來同等看待;而沿河兩岸自然風景的細致描繪,和五代董源、巨然、趙干等山水畫家所描繪的水墨山水,又有著多么驚人的一致……。張擇端將多種綜合繪畫元素融進了畫面之中,終于創造出如此規模宏偉的、杰出的歷史風俗畫作品!
根據金人張著的《清明上河圖》跋文,我們確知張擇端確實具有全面的繪畫素養和造型能力:“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人神品,藏者宜寶之。”倘若不是“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入翰林”的學術生涯,倘若不“習繪事”“工其界畫”“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具有多方面的繪畫藝術素養,創造出如此精美、生動、充滿現實主義的歷史風俗畫杰作,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具備了文人的全面知識素養,具有了職業畫家的扎實繪畫創作基礎,同時具有非凡的全面領悟深邃復雜社會的能力、領略大自然無限優美內涵的天賦才情,也才能駕馭如此的繪畫創作對象,張擇端幾乎都具備了,《清明上河圖》也就呼之欲出了。《清明上河圖》的完成,顯然來自于張擇端長期的文化積累和全面、精湛的藝術素養,如果沒有如此精湛的文化知識素養和繪畫創作方面的長期實踐和卓越才華,確實很難創造出具有如此豐富深邃社會內容、具有如此優美自然景觀的歷史、社會風俗畫作品。《清明上河圖》具有細筆山水、青綠山水的用筆、構圖特色,用筆兼工帶寫,活潑簡練,已經呈現出減筆、寫意的前奏,從此件作品上,也感受到南宋減筆寫意畫時代的即將來臨。
《清明上河圖》進獻宋徽宗以后,流傳至今已經具有近千年的歷史了。宋徽宗接到此件作品,無疑為此件作品所具有的藝術才情所深深吸引,便用瘦金體書法親筆書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字題跋,并由之成為第一位收藏、鑒賞此件繪畫作品的第一位收藏鑒賞家和知音。《清明上河圖》后有金張著、明吳寬等13家題記,鈐收藏鑒賞印96方,曾被《向氏評論書畫記》《文嘉嚴氏書畫記》《石渠寶笈三編》《故宮已佚書畫目》等書著錄,迭經宣和內府、向敏中后裔向宗回家族、元宮廷、陳彥廉、楊準、朱鶴坡、徐溥、李東陽、陸完、顧鼎臣、嚴嵩父子、明內府、馮保、陸費墀、畢沅、清內府、東北銀行保管庫、東北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可見此件作品的珍異和卓越不凡,最終作為我國繪畫收藏史上一件流傳有序的著名藏品存在于人們的文化記憶之中,充滿著傳奇和無數曲折的故事。無論如何,《清明上河圖》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的經歷,也足以使它不朽了,亦從一個側面記錄和折射出我國社會的變遷和文化藝術沿革的歷程。
清明上河圖歷代收藏沿革表:
1101年,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被收入宣和御府。宋徽宗趙佶在卷首題五字“清明上河圖”,并加蓋雙龍小印(已佚)。
1127年,靖康之變后,《清明上河圖》流落民間,卷入金人地區,為宋遺民所收藏。
1186年,(金)張著、張公藥、酈權、王硐、張世積等題跋于圖后。
1271年,元朝建立,《清明上河圖》被收入秘府。為官匠裝池者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中途又被他人偷售杭州陳彥廉。
1351年,楊準從陳彥廉購得,1352年題長跋記述始末。次年,江西劉漢從楊準處獲觀,為之題跋,譽為“精藝絕倫”。
1365年,(元)李祁記圖為靜山周氏家。
1461年前后,(明)吳寬題跋,稱圖在大理寺卿朱鶴坡家。“朱公云:此圖有稿本,在張英公家。”
1491年和1515年,
(明)李東陽在圖后兩次題寫長跋,詳記畫面內容和在明代中朝流傳始末:弘治以后,固歸華蓋殿大學士徐溥所有。徐溥臨終贈李東陽。
1524年,圖歸兵部尚書陸完。陸作題記。陸去世后,其子售予昆山顧鼎臣,不久,歸相國嚴嵩、嚴世蕃父子。嚴嵩敗,家產被籍沒,圖入宮廷。
1578年,(明)司禮監馮保太監跋。圖由內府轉入馮保之手。
1644年,清軍入關后,圖先后為陸費墀、畢沅等人收藏。
1799年,圖被收入清宮,并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
1924年溥儀被逐出皇宮前,以賞賜溥杰為名,將《清明上河圖》等文物偷運出宮,其后存于天津租界張園內。
1932年,溥儀將此圖帶入長春,存偽滿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溥儀攜《清明上河圖》出逃,此圖再次流散出偽滿皇宮,后被截獲為人民解放軍所掌握。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長春,《清明上河圖》被轉交長春東北人民銀行保管。
1949年,《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存放東北博物館。
1953年,撥交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