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事物都存在不足之處。通過組織學生實驗,教師教學實驗,查閱各種資料,提出了一些看法,希望對教材的編寫和同仁的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鈉;燃燒;對應的;紅磷的結構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筆者從事高中化學一線教學多年,針對現行的高中化學教科書化學1、化學2中的部分內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不當之處請同仁批評指正。
探討知識點一
化學1專題二第二單元鈉、鎂及其化合物(49頁)觀察和思考“實驗2將一小塊金屬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現象”。
筆者多次做過此實驗,現將主要實驗現象記錄如下:
1.鈉融化成一個發亮的小球。
2.鈉在空氣中燃燒呈現黃色火焰,并產生大量白色濃煙。
3.在石棉網上做實驗,固體剩余物的顏色受到石棉網的潔凈程度影響,在舊石棉網上殘留的主要是棕黃色甚至棕黑色固體,少量淡黃色固體,在新的石棉網上淡黃色固體會明顯增加,部分棕黃色固體,部分棕黑色固體。
4.將石棉網改成潔凈的白鐵片或者坩堝做此實驗,剩余物質主要是淡黃色固體,少量棕黃色固體和少量棕黑色固體。
教科書49頁“表2-3鈉的性質實驗”實驗2所留表格太小,不利于學生記錄實驗現象。而課本50頁第4行敘述“鈉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淡黃色的過氧化鈉”,雖然這句話沒有錯,但是過于簡單,容易讓學生誤會。
針對上述不足,我的建議如下:
1.增加課本49頁的表格寬度,讓學生有足夠的空間填寫所觀察到的主要現象。
2.教師演示時將石棉網改成白鐵片,減少干擾,便于學生觀察。
3.從實驗安全角度考慮,根據中學實驗室已有的實驗儀器,學生做分組實驗時可以不用比較鋒利的白鐵片而使用坩堝。而且改用坩堝也更容易產生淡黃色固體。
4.教科書50頁第四行的敘述“鈉在空氣中燃燒,生成淡黃色的過氧化鈉”改為“鈉在純氧中燃燒,生成淡黃色的過氧化鈉”,或者改為“鈉在空氣中燃燒,生成的固體主要是淡黃色的過氧化鈉”。這樣就顧及到鈉在空氣中燃燒產生白煙的問題了,也在解說反應現象方面更科學、更嚴謹。
探討知識點二
化學2專題1第一單元原子核外電子排布與(5頁)“信息提示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強弱”中有這樣一段話:“通常情況下,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它的單質越容易從水中或酸中置換出氫,該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堿性越強;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它的單質越容易與氫氣反應形成氣態氫化物,氣態氫化物越穩定,該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強。”
深入探討之前,首先明確在中學階段水化物的含義。水化物簡單點說就是與水反應(一般指化合反應)得到的產物。例如,鎂的最高價氧化物為氧化鎂,硅的最高價氧化物為二氧化硅,氧化鎂和二氧化硅與水就很難反應。教科書上說了兩次該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雖然也沒有明顯不對的地方,但是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學生讀后很容易產生誤解,會錯誤地認為所有的元素最高價氧化物都能和水直接反應生成酸或者堿。
針對以上問題,我提出如下建議:
1.在“該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中加上“對應的”三個字,改為“該元素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
2.在第5頁書的下面用小字標明“對應的”指與水直接化合或者間接反應,這樣就可以避免部分學生在閱讀教材時產生誤會。
探討知識點三
化學2專題1第三單元從微觀結構看物質的多樣性(20頁)“拓展視野、白磷和紅磷”,教科書對白磷和紅磷的介紹分了三節,第一節介紹了磷常見的單質有白磷和紅磷,又介紹了白磷的性質。第二節介紹了紅磷的性質。第三節介紹了白磷和紅磷的部分共性。教科書此處的文字表述部分并沒有什么科學性錯誤,只是有點段落劃分不當。教科書所配白磷的插圖沒有問題,但紅磷的插圖要再斟酌。
首先明確磷的常見同素異性體的結構。純的白磷是無色透明晶體,遇光會變為黃色,故又稱黃磷。白磷或者黃磷都以正四面體P4分子形式存在。
教科書上所配紅磷插圖應該是四面體結構的P4分子斷裂開1個鍵之后連接起來形成的長鏈狀巨大分子,但是這種結構并不被公認,只是部分科學家的猜測。至今紅磷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分子式,只有一個化學式,用元素符號P表示。
針對此種情況,我的建議如下:
1.將教科書拓展視野文字介紹部分的第一節再分為兩節,一
節介紹磷常見的單質有白磷和紅磷,另一節介紹白磷的部分性質,
這樣段落就更加清楚了。
2.紅磷的結構所配插圖直接刪掉或者說明此種結構只是可能性很大的一種猜測。
科學源于嚴謹,嚴謹方顯科學。璞玉雕琢方成大器,與同行諸教共勉之。
作者簡介:張勇,男,1979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徐州市王杰中學,研究方向:化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