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宗旨都是讓學生能力得到提高,為了實現這個宗旨,將從三點進行試論。
關鍵詞:高中歷史;掌握三度;探討研究
一、歷史教學要達到一定廣度
首先,要整體把握教材的知識結構。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對歷史特征和規律的闡釋,一個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要說清楚,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其次,要指導學生分析歷史事實、現象和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如講“三民主義”時,先向學生回憶這個時期的經濟史“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文化史的“啟蒙運動”,政治史的“辛亥革命”,這就能使學生從宏觀上掌握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能使學生從整體上掌握“三民主義”的歷史概念。第三,要加強知識的橫向聯系。如:對“二戰”影響的講解,要注意給人們帶來的災難和平民思想的深入人心,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第四,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閱讀方法。掌握歷史的前后聯系,使學生的知識達到一定的廣度。具體方法是出示閱讀提綱、或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注意找出并劃上內容的重點句、詞。如講“二戰”的影響,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點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內容。第五,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了解家鄉的名人、名勝,并能夠闡述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發現隱藏在事物后邊的問題,保持對知識的一定深度。總結不出來難的問題時,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如:現在的農村生產是不是小農經濟?為什么?小農經濟該具備哪些特征等,不斷的設疑,不斷的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二、歷史教學要達到一定熱度
要想使歷史教學讓學生產生興趣,就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時可以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手段,這樣做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直觀形象畫面,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鳴,使教學效果更佳。第二,運用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材料。如,教學時,教師運用一些趣味性較強的歷史故事、古詩,使學生很受感動。這些豐富多彩的歷史材料會豐富知識面,增加學習興趣。第三,討論是交流的最好形式。如在講“二戰”中“敦克爾克大撤退”時,教師出示問題“如何看待交戰雙方的勝負?”展開討論,有學生認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當然是英法聯軍的失敗。有學生認為逃跑也是一種戰術,是一種策略。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加上教師點撥,使他們對此戰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這次戰役,對于雙方來說各有勝負,但這次戰役的最大作用是使德法西斯企圖將英法聯軍主力消滅在法國的陰謀破產。英法兩國通過此次戰役,保存了實力,為以后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打下基礎。在討論過程中,學生學會從多層次多角度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三、歷史教學要重視深度
歷史教育的實用性、社會性都非常重要。教師在教學時,要使教學達到一定的深度。第一,歷史是前人一切成功和失敗的經歷,是人類經驗和教訓的匯總。學習歷史要以史為鑒,古為今用,這也是歷史社會功能的具體表現。因此整個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力求做到把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盡可能選擇一些與教材有關,具有代表性、又是學生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這樣就會覺得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第二,歷史教學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歷史材料,同時教師要教給學生解題方法。第一步,要先讀懂材料;第二步,要聯想教材中的內容;第三步,要弄清問題是什么。通過對材料題的分析和解答,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訓練思維,把習題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結合起來。注重教給學生解題技巧和解題能力。如注重練習的針對性和目標性。要注重一題多練,一個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可當成四道題來做,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能使他們某一種思維得到訓練的題型,如像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準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綜上所述,教無常法,教無定法,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會學和學會,這是我在教學中的總結的經驗,也是對自己教學方式方法的自我提升過程。
作者簡介:許永奎,男,就職學校:吉林省松原市教育裝備與教材管理站,研究方向: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