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挺新
摘 要:垃圾快速轉運已成為現今的主流,如何快速的收運成為現今迫切解決的問題,設計一種新型垃圾提斗機構,該機構結構簡單,工作穩定,安全衛生,在實際應用中有效解決提斗機構的損壞致使整套垃圾轉運站設備癱瘓而影響快速轉運的問題。
關鍵詞:提斗機構;垃圾處理;快速轉運
前言
隨著國內城鎮化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自己所居住的生活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生活垃圾快速轉運必將是一種趨勢。那么,如何提高單個垃圾轉運站的垃圾裝載和裝運的工作效率,延長單個垃圾轉運站設備的使用壽命,已經成為環衛協會、生產企業以及各環衛監督部門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1 提斗機構技術背景
目前,國內使用的垃圾提斗機構,其安裝方法一般是兩種方式:一是把支撐對接斗傾翻的液壓油缸的缸頭座安裝在地面上,通過控制液壓油缸的伸縮,使對接斗繞著壓縮機上的鉸鏈旋轉并向上傾翻垃圾。然而,該種機構在傾卸垃圾過程中,由于垃圾在對接斗內重量分布不均,液壓油缸舉升過程中左右受力不均而發生油缸不同步現象,導致對接斗產生抖動現象;二是將垃圾提斗機構的液壓油缸安裝在壓縮機上,其油缸雖然能使對接斗起到向上舉升的作用,卻未能消除對接斗向上舉升過程中產生抖動現象。對接斗上升過程中長期發生抖動現象后,會對油缸內部零部件產生損壞,導致油缸容易發生內泄漏,嚴重影響油缸的使用壽命,致使整套垃圾轉運站設備癱瘓。因此,以上缺陷成為了本行業的技術難題。
2新型提斗機構的研制
針對以上問題研制了新型提斗機構,該機構能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結構簡單,延長使用壽命,可解決垃圾快速裝運的難題。
圖1
2.1 提斗機構的構成
新型提斗機構結構組成包括對接斗1、油缸座2、液壓油缸3、爬桿4、防塵套5。
2.2 提斗機構安裝要求
新型提斗機構結構安裝由對接斗1通過銷軸安裝在壓縮機7上,對接斗1能繞著該鉸接點旋轉,垃圾車箱8與壓縮機4對接,壓縮機7上還設有左右兩個爬桿4,以便在傾卸垃圾時,把附著在對接斗1內底板表面的垃圾刮入壓縮機7內;液壓油缸3為兩組,各組分別倒置安裝在壓縮機7左右的兩側板,即液壓油缸3的缸頭端鉸接在對接斗1上的油缸座2上,液壓油缸3的活塞桿端鉸接在壓縮機7的油缸座6上,液壓油缸3的活塞桿端鉸接在壓縮機7上,液壓油缸3倒置安裝的作用是:將原來安裝在地基平面上的液壓油缸3對對接斗1的舉升操作過程改成拉伸操作過程,使得液壓油缸3的受力更均勻,更合理,有效減少傾倒垃圾時對接斗1在上升過程中的抖動現象;在液壓油缸3的活塞桿表面套有可伸縮的防塵套5。
2.3 提斗機構的工作原理
液壓油缸3采用倒置的方式安裝在壓縮機7上,與過去的安裝在地基平面上的對接斗相比,在對接斗舉升傾倒垃圾過程中,液壓油缸3的受力均勻,有效減少對接斗1傾倒垃圾時,對接斗1在上升過程中的抖動現象;液壓油缸3與原來相比,減小了油缸的內徑、增長了活塞桿,使得拉伸對接斗1傾倒垃圾的速度更快,提高了整個機構運行的效率;爬桿4在對接斗1舉升后下行,可使垃圾快速進入壓縮機7,提高垃圾進入率達到快速轉運。
2.4 提斗機構的具體工作流程
新型提斗機構在運行過和中分為上升和下降兩個過程:
2.4.1 上升過程:在對接斗1開始裝載垃圾之前,垃圾車箱8先與壓縮機7完成對接,打開液壓系統,在油壓的作用下,液壓油進入液壓油缸3的下腔,活塞桿逐步收回缸筒內,由于整個液壓系統提供給液壓油缸3的拉力大于對接斗自重,所以對接斗1可以繞著安裝在壓縮機7上鉸接點的銷軸旋轉上升;當液壓油缸3收縮完畢,液壓油缸3把對接斗1拉伸旋轉到最高點后,操作爬桿4,爬桿4在爬桿油缸反復推或拉的作用下,把附著在對接斗1內底板表面的垃圾刮入壓縮機7內。
2.4.2 下降過程:當對接斗1的垃圾全部傾倒入壓縮機7的內腔后,操作液壓油缸3,在油壓的作用下,液壓油進入液壓油缸3的上腔,活塞桿由缸筒逐步向外拉伸,對接斗1繞著壓縮機7上鉸接點的銷軸旋轉下降;當活塞桿走完在缸筒內的行程,對接斗1的整體則平行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等待下次裝載垃圾,如此反復循環,完成整個上升和下降的過程。
3 結束語
同現有技術相比,該新型的提斗機構有益效果如下:
3.1 結構簡單,工作穩定。本實用新型結構緊湊,設計合理,生產制造容易,生產成本低,由于提斗機構的液壓油缸與對接斗和壓縮機采用倒置的對接方式,完全消除了對接斗在舉升過程中發生抖動現象,工作穩定,減少了油缸等零部件的損耗,提高了整個垃圾轉運站的垃圾裝載和裝運的工作效率,延長垃圾轉運站設備的使用壽命。
3.2 安全衛生。在液壓油缸的活塞桿表面套有可伸縮的防塵套,以防止對接斗傾斜垃圾時,垃圾粉塵附著在光滑的活塞桿表面上而滲透到油缸內部,導致液壓油渾濁,并對油缸與活塞產生不必要的摩擦,增加了液壓油缸的耐用度。
3.3 滿足快速轉運。在爬桿的作用下,可以快速的填料,滿足壓縮機最大處理量而使裝運可以快速的完成。
參考文獻
[1]王春華.機械設計基礎[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白新理.結構優化設計[M].河南: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
[3]周樹鈴.國外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動態[J].環境導報,2005(5):22-24.
[4]陳樹勛,李威龍.一種實用的機械結構優化設計方法[J].機械設計,2003,Vol.20(1):41-43.
[5]吳鴻鈞.城市垃圾處理技術及應用前景[J].環境保護,2000(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