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威
摘 要:近年來,我國電網不斷引入先進的新技術,逐步實現了智能化發展。智能電網的實現以將先進的傳感量測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分析決策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的結合為基礎,并與電網基礎設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現代化電網。智能化變電站采用先進的、集成的智能設備,實現一次設備智能化,二次設備網絡化,并實現了主要設備的在線監測,有利于資源共享,有效地控制力設計成本,并減少了后期的維護工作任務,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文章以智能化變電站的建設作為出發點,針對智能化變電站電氣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做出討論。
關鍵詞:變電站;智能化;安裝與調試
1 確保智能化變電站電氣設備安裝質量的重要性
現階段,變電站所使用的智能化電氣設備主要由電氣主接線、變壓器、廠用電、智能化元器件等設備所組成。變電站之所以會確立智能化的發展方向,主要是由于變電站在操作運行中輸出的電壓較高、電流也比較大,而傳統的電氣設備不具備承受強電壓與強電流沖擊的能力,因此只有選擇智能化發展,并保證智能化電氣設備的安裝質量,才能保證變電站電氣設備正常運行,否則智能化電氣設備在變電站運行中將難以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
2 智能化變電站電氣設備的安裝
2.1 主變壓器的安裝
作為變電站系統設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變壓器安裝質量好壞將對整個變電站能否安全運行有著直接作用,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在安裝主變壓器時必須嚴格地以相關的安裝規范作為操作依據,而且在安裝之前,必須通讀主變壓器設備安裝說明書,從而確保編制的主變壓器設備安裝技術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并以此為基礎完成主變壓器的安裝。
2.2 室外高壓隔離開關的安裝
在安裝室外高壓隔離開關設備前,相關的工作人員應首先全面檢查設備內部的組件,以保證絕緣子的固定及瓷件完好,同時確定兩個開關之間的距離誤差保持在10mm以內,并確保安裝高壓隔離開關時保持桿位在同一水平線上,并將誤差控制在2mm之內。其次,需要將絕緣子固定在支柱上,并保證三相V型夾角具有一致性,位于同一側的瓷柱在安裝時應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另外,開關的三相觸頭與主觸頭應該同時與其他設備進行接觸,并將兩者的相位差控制在5mm之內,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證開關觸頭表面的平整度,以及開關兩側的壓力也要保持一致。完成導電部分的安裝后,利用10mm×0.05mm塞尺可能會出現難以塞進去的情況,此時需要對其作出相應的調試,完成調試后將其進行固定。
2.3 無功補償裝置的安裝
在無功補償裝置的安裝中應選擇具有較強的功能性與自動化功能的DWZT變電無功自動調節裝置設備,由于其內部功能性較多,因此對其安裝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WZT變電無功自動調節裝置設備在安裝時所應用的電容器重量應保持在4.3噸左右,并將設備組高控制在3.2m以下,并在設備運輸過程中合理控制設備的傾斜程度,一般來說不能超過15度,但由于電容器的門框高度在2.5m,因而給電容器進入室內造成了一定的困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相關工作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解決辦法。
3 智能化變電站中變壓器調試要點分析
3.1 變壓器送電調試要點
在變壓器進行送電操作前,需要質監部門仔細檢查設備的試運行條件,以確認其符合使用要求。在試驗過程中,當在變壓器中投入全壓沖擊合閘,符合使用要求,不存在質量問題的變壓器應在第一次受電時,保持無異常狀態達10分鐘以上。并在該過程中通過試驗操作中所發出的聲音變化對其做出判斷。
3.2 變壓器在半負荷狀態下的調試要點
在變壓器空載無異常運行24小時-28小時后,可進入帶半負荷狀態運行,此時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對變電器中保護設備及各測量投入的運行狀態予以準確的掌握,并定時檢查變壓器,檢查的主要內容包括冷卻器的運行狀況,比如說滲油、溫升等實際狀況,間隔時間應控制在兩個小時左右,并詳細記錄檢查結果,以為后期的檢查維修或者調試提供可靠的依據。
3.3 變壓器在滿負荷狀態下的調試要點
如果變壓器在半負荷運行中能夠保持穩定的狀態,就可以將其投入到滿負荷狀態下進行調試,需要仔細觀察變壓器的溫升、滲油以及設備運行的實際情況。變壓器在滿負荷狀態下調試兩天后,從第三天開始應對其進行間隔時間為兩個小時的定時記錄,并進行二次測電壓及電流指示情況,詳細記錄整個運行狀況。若變壓器滿負荷運行狀態符合祥光要求,就可以辦理移交手續并進行投產使用。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化已經成為變電站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正因此對相關電氣設備的安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每一步都嚴格按照相關的規范進行安裝,以保證變電站能夠整體穩定運行,從而達到在不影響電網原有的安全、穩定和可靠運行的前提下,實現智能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國偉.變電所中電氣設備安裝及調試維護探索[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l(9).
[2]林明遣.對變電站工程中電氣設備安裝技術的探討[J].技術與市場,201l(8).
[3]莫曉宇.芻議變電站電氣設備安裝措施及方法[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