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釗
摘 要:城市交通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一部分,同城市布局形式、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土地利用、城市道路系統等密切關聯。如何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是城市交通規劃問題的關鍵,特別是在大中城市,由交通擁擠堵塞及由此導致的行駛速度低、時間浪費、運營成本上升、交通事故不斷增加、停車場不足、空氣和噪聲污染公害加劇等諸多問題,給人民的生活、工作帶來不便,增加了巨大的社會成本,嚴重阻礙了城市的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文章綜述了我國城市交通規劃現狀、導致原因和問題對策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對解決問題有所幫助。
關鍵詞:城市規劃;交通規劃設計;交通擁堵
1 我國城市交通規劃現狀
古代的城市交通,是步行或騎乘,在沿河和濱海城市則用船舶作為重要交通工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車輛的國家,古代的道路寬度則以車輛的軌距為基本尺度。歐洲產業革命以后,出現了汽車,特別是20世紀初,汽車產量激增,引起城市交通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催生了交通上的巨大變革,城市交通向現代化和高速化發展。城市交通問題成為許多國家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城市規劃問題。
我國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重視交通規劃工作,可以說城市交通規劃在我國是一個十分年輕的行業。長期以來,我國城市道路設施增長較為緩慢,人均擁有道路水平處于較低的水平。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近十幾年城市交通設施開始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積達到6~10m2。隨著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交通擁堵、環境污染、交通事故的問題日益嚴重,這些情況的頻繁出現嚴重困擾著我國的各大城市和地區。交通規劃越來越被我國政府部門重視,城市交通規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和重要保證,其在促進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保障城市各項功能正常運轉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城市交通規劃中存在的問題
2.1 忽視城市交通發展戰略的規劃
交通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協調,致力于長遠目標的實現。但當前,許多中小城市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加強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開發規劃及建設上,大多數城市在建成快速交通系統,完善城市交通網絡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城市交通發展戰略規劃,缺乏必要的交通調查、預測、編制等嚴謹流程,缺乏長遠目標性的交通規劃戰略眼光,從而嚴重導致我國眾多中小城市道路功能混雜。
2.2 忽視道路環境功能的規劃
路網布置、線型設計、車道數確定、路面結構形式等交通功能布局是傳統意義上的交通規劃設計,而環境功能往往是被忽略了的。恰恰相反,在現代城市道路規劃設計中,應該把城市道路的環境功能放在重要的地位。因為城市在不斷擴張不斷發展,所以道路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都應從城市環境的整體出發,根據不同區域的要求,就空間組合、景觀風貌、特色建筑、道路橫斷面組成等進行綜合規劃設計,使各構筑物組成的空間輪廓、尺寸比例、色彩線條等相互協調、和諧美觀,以達到提高城市環境的整體水平、改進市民生活質量,給人以舒適、安逸和美的享受,同時也使城市道路景觀風貌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以滿足人們對交通和環境的整體需求。
2.3 忽視道路網絡彈性的規劃
交通預測是交通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根據城市人口增速、經濟發展水平、城市擴張速度等進行推算。但往往會出現對未來種種不確定因素估計不足,更重要的是路網規劃中對系統的應變能力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少數中等城市用地擴展快,系統穩定性相對較差,城市發展方向受到區域環境和區域基礎設施的牽動影響明顯。一些先前處于城市邊緣的地區,由于這些牽動因素的綜合作用會逐步發展為銜接老城區核心的發展方向的重要地區。對這些區域發展環境因素、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和人口的發展論證不足,往往會造成城市用地布局不當、設計標準采用不當、路網規劃彈性不夠,形成新的交通集束。因此,在充分預測論證的基礎上,城市道路網系統應為未來的發展規劃留有余地,做好路網彈性規劃,以滿足城市發展和人民的生活需要。
2.4 忽視道路人性化規劃
城市中的交通流有人流和車流。人流就是行人交通。車流分為客流和貨流,客流是居民出行利用交通工具而形成的交通流;貨流是交通工具運輸貨物而形成的交通流。這在交通規劃中都是需要考慮進去的因素。很多的城市道路環境是“重車不重人”或者說“重人不重車”。在道路設計中,往往存在忽視行人交通權利的現象,比如交通繁忙路段沒有人行天橋和斑馬線;擠占人行道拓寬機動車道;行車道與人行道之間缺乏應有的隔離設施等等。特別是有的城市在道路交通規劃時一味注重車輛的速度和馬路的寬度,道路設計時與環境脫節,造成城市原有的商業區走向衰落、副中心郊區化等城市問題。
3 對于交通規劃問題的解決對策
隨著科技與信息的更新發展,城市交通規劃必須與信息時代的社會經濟環境相匹配,信息時代的城市需要一個高效、有序、安全的交通環境,通過信息智能系統調節城市交通流向,均衡交通分布,從而提高城市交通系統的服務水平和運行效率,促進城市整體發展。
3.1 要轉變交通規劃觀念
長期以來,人們把提高城市交通的機動性、加大道路設施供給、擴大運輸能力,作為城市交通發展的核心目標,為改造現有城市布局結構形式,提出許多種規劃對策,如疏散人口和工業區、建設衛星城、設置副中心、建設步行街等,實際上,這些只是實現生產、生活和其他目的的手段,城市中的人及其活動場所才是交通政策中的核心。應通過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統的統籌規劃,減少交通需求和資源消耗,提高交通系統的總體效率,實現城市與交通的均衡、協調發展。根據這一理念,城市的發展應當保持緊湊的形態和較高的人口密度,保持城市土地特別是中心區土地功能的多樣性,減少居民出行次數和出行距離;通過發展遠距離通訊辦公和通訊購物,降低人流和物流的需求;建立有競爭力和吸引力、線網覆蓋率高的公共交通系統;利用各種手段減少個人機動化交通需求,提高已有設施的使用效率。
3.2 要完善交通規劃體系
城市交通規劃體系是立體的、綜合的、多層次的。應包括市域交通規劃、市區總體交通規劃、地段的交通規劃、線路的交通規劃、點的交通規劃五個層次。不同層次的交通規劃應在加強上下銜接的同時,與不同層次的城市規劃相銜接,必須建立起統籌、協調、互動的關系。
3.3 重視城市交通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城市交通規劃要重視經濟發展、環境評價和社會評價等綜合體系,合理的交通規劃應該是建立高目標、低需求的交通系統發展模式。應當以公共交通網絡和道路功能網絡作為城市布局骨架,土地利用與開發以公共交通為導向,以全社會總成本下降和資源節約為目標,實現人與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
4 結束語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百姓衣食住行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的道路建設里程也是成倍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以上論述,對城市交通規劃做出了較好的歸納總結,通過合理交通規劃,徹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行駛速度慢、交通事故、空氣噪聲污染公害等問題,給人民的生活、工作帶來便利,從而,推進城市總體發展步入良性軌道。
參考文獻
[1]任福田,劉小明.道路交通系統安全分析.論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