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通過依托教材、適度傳授,營造情境、感受異同,反復練習、形成習慣可有效地開展跨文化交際教學。
關鍵詞: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時代,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分子,已逐步與國際接軌,進入“地球村”時代。這樣一個時代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量不容小覷,在質量上也會有更高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學英語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要為開放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打下一定的英語基礎。在一些人的傳統觀念中,中學英語教學僅僅需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他們認為只要掌握了這四種能力,學生自然就能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了。事實上,“四會”能力固然重要,畢竟它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但它們遠不是英語教學的全部內容。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它是文化的產物。人們利用語言進行交際,不僅需要語法基礎,更需要文化基礎。當母語不同的人群進行跨文化交流,如何做到言語得體,如何清楚地表述個人思想讓對方欣然接受,都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因此,如果僅僅能夠運用語法無誤的英語,并不足以與外國人打好交道。
那么,究竟該如何把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用以培養中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學模式:依托教材、適度傳授→營造情境、感受異同→反復練習、形成習慣。
一、依托教材,適度傳授
在國內,由于語言環境較為單一,學生與外國人接觸的機會不多,對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而且任何一種語言所承載的民族文化,我們是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里一一傳授給學生的,最多只能選擇一些常識性的內容讓學生有初步了解。在這種情況下,現行的中學英語教材就成了教學所必須依托的材料。現行的英語教材不僅具有知識性、趣味性,而且內容貼近現實生活,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學習中了解他國文化。為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樹立克服文化障礙的意識,尊重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保證學生通過學習文化語境,既能夠掌握他國文化,又學會正確的跨文化交際方式。另外,學習英語不但要了解他國文化,更要認識到本民族的語言文化與他國語言文化之間的異同,不能簡單地站在某一方的文化立場去否定另一方的文化,而要在學習中正確選擇符合對方文化準則的表達方法,以達到學習目的,因為學英語是為了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營造情境,感受異同
語言是客觀情境的反映。學習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完成發現、探究、理解和表達。要讓學生意識到中英文化的差異,獲得良好的交際方式,最佳的方法莫過于創設情境。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樹立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能夠對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以及它所包含的異國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有清晰的了解。那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對教師來說,可以營造逼真的語言學習環境,將英美文化貫穿于各個教學階段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他國的文化內容。另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趣味活動,比如,“角色扮演”“創設真實或半真實的情景”等,從而更好地營造學習英語的交際氛圍。
例如,在教材中, 有很多打招呼的表達方式。如,“Nice to meet you!”“Nice to see you!”“How do you do?”等等。教師應讓學生懂得它們的使用對象和情境。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如下情景: 在路上偶然遇見一位老朋友,向他打招呼。“Hi! Nice to see you here! What a surprise!”如果學生憑借慣性思維,用“Nice to meet you!”來打招呼,教師就要指出這句話為什么用得不夠得體,因為它只能是用在與他人的初次見面打招呼,不能作為跟老朋友之間的交流語。
三、反復練習,形成習慣
任何一種語言能力的習得,都離不開大量的練習。只有練習量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熟能生巧,脫口而出,順利地將文化知識內化為語言習慣、語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把自己置于英語語言交際情境和英美文化背景之中,反復進行練習,努力做到一用英語進行口語交流,就能自然而然地運用英美國家的文化思維。
除了用上述的方法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電視、錄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邀請外籍教師到校演講, 鼓勵學生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面對面交談, 讓外籍教師談一談自己在中國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中所遇到的文化差異,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又有了多樣的學習形式, 使學生更順利地掌握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的訓練,筆者相信學生在了解了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之后,能夠更準確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我們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這四種基本功,更要培養學生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讓他們能夠用得準確、得體、恰當,真正符合外國人的語言習慣,同時也能夠讓說話者個人的思想通過恰當的語言讓異文化者欣然接受,因為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若不能進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導致交際失敗。正如托馬斯(Thomas)所言“語法錯誤從表層上就能看出,受話者很容易發現這種錯誤。這種錯誤一旦發現,受話者便會認為說話者缺乏足夠的語言知識,因此可以諒解。語用失誤卻不會被像語法失誤一樣看待。如果一個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人出現語用失誤,他很可能會被認為缺乏禮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際中的失誤便不會被歸咎于語言能力的缺乏,而會被歸咎于他的粗魯或敵意。”
參考文獻:
李暢宇.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策略[J].世紀橋,2006(02).
作者簡介:劉秋建,女,1975年1月出生,大專,研究方向:農村學生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