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瑪措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課堂在愉快中充滿生長的氣息。
關鍵詞:課堂;愉悅;氣氛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我常常啟發學生把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變為數學的對象,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數學書本知識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認識到平時學習的數學知識可以解決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下,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教學體會。
一、有效地預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有個好的開頭,往往能使學生興趣倍增,印象深刻,教師也能很快找到講課的感覺。反之,則讓學生不知所云,精力分散,教師的發揮也會大打折扣。
如,在講授蘇教版小學一年級數學《統計》時,我在課堂教學導入時將書本上的例題直接統計圖形改編為一個為小白兔過生日散發各種圖形餅干的故事,然后讓學生統計哪種形狀的餅干多,哪種形狀的餅干少,這樣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意識對餅干形狀的認識比單純的平面圖形的認識更能激發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由于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后,課堂上我將抽象的故事變為形象的,充分發揮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快樂的數學課堂氣氛中積極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學習活動。
二、有效拓展時空,課堂鼓勵質疑,提供自主研究平臺
數學是愉快教育的源泉。我常常發現:在我的數學課堂上,經常有學生積極舉手提問“問題”,“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變“問題”為“答案”,完成知識上的“轉化”,則必須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和通過孩子們自己的探索來完成。
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三年級《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時,學生在掌握了長方形及正方形的特征后,有個學生提出疑問:“長方形有4個直角、4條邊,對邊相等。然而正方形也有這幾個特征,那么正方形能不能也叫長方形呢?”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先沒有做解答,給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展開討論,由學生自己來解答,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可以,這時雙方不同意見的學生站起來說出自己的理由和根據;最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歸納總結出的答案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
由于這節課的知識是在第八冊《平行四邊形》一節里才學到的知識,因此,我當場對提出這個問題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我認為:這樣的課堂學習交流能讓學生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讓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滿足的愉快、成功、喜悅感。而這種情感將會激發學生更高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不斷地去追求新的成功。
三、巧設練習,讓學生感受練習之樂
每一節課后,我發現:只要是孩子們經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快速獲取新知識,心理上就能得到滿足,產生了愉快的情感。如果這時,教師仍然用機械的重復的課后練習去鞏固學生已經獲得的新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將會感到數學學習的枯燥、乏味。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使之在歡快興奮的氣氛中繼續學習。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第五冊“分數的大小比較”一課后,我是這樣設計練習的,課件播放:
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孫悟空讓豬八戒到附近的西瓜地找個西瓜解渴,一會兒,西瓜抱回來了,可是怎樣分呢?悟空說:“我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我們師徒四人每人一份。”八戒一聽跳起來說:“不行,不行,我抱回來的西瓜我要多吃,我要西瓜的八分之一?!焙锔缫宦犝f道:“傻瓜,你聰明反比聰明誤呀!”立刻切了八分之一給八戒。
這時,我向學生追問:同學們,你們也同意西瓜的八分之一比四分之一多嗎?這時同學們興趣高漲,立刻各抒己見,相互爭論。大家都積極地用自己的方法來驗證四分之一大于八分之一,有的學生還在桌子上劃了一個圓(類比西瓜),通過對圓(西瓜)的劃分來認識分數大小的道理,及分數中份數越多得到的哪一份就越少的數學知識。
恰當的風趣幽默,能活躍課堂氣氛,能有效組織課堂教學。許多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時常會出現師生開懷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課堂教學場景,這都得益于教師的風趣與幽默。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愉快教學,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不斷地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在沖突中產生興趣,掌握知識。學生在學習中一旦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品嘗到甘甜的學習成果,便會獲得心理上的極大滿足,讓學生沉浸在歡樂和喜悅之中。這樣,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就會真正成為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樂園。小幼苗才能在我們的課堂中自由、舒暢地生長。
參考文獻:
周曉禮.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