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晶晶
繼02年袁純清將“企業共生”理論引入金融領域之后,05年,周小川又提出了“和諧金融”概念。我國金融企業等的健康快速發展也必定依賴于金融共生理論的提出和“和諧金融”的實踐。該文通過對金融企業共生理論的研究以及對共生現狀、產生動因和效應的分析,來研究企業共生的能力,并基于分析評價結果對各種類型和規模的金融企業提出發展建議。
1金融企業共生理論綜述及共生效應分析
企業共生理論。在經濟學中,“共生”即是指兩個或多個經濟主體之間存在的物質聯系。共生現象不單單出現在生物界,更廣泛地存在于社會經濟界中。共生是指共生單元在一定共生環境下按照某種共生模式形成的關系。而共生單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環境則是共生的三要素,其中的共生模式又包括共生組織模式和共生行為模式兩種。在經濟社會里,我們可以通過識別其共生模式來判斷共生關系是否合理,從而共生單元達到最佳共生態。共生單元之外的所有因素組合起來就形成了共生的環境。共生環境越穩定,共生狀態也就越好。
由共生的內涵概念可以得出:對稱性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統發展的總趨勢和總方向,是自然界進化和發展的根本法則。
金融企業的共生現狀。由于外界因素或市場演化力量的影響,金融企業之間也會形成各種不同的集群,并在一定的價值利益鏈下協作共生,以期共同繁榮。
許多金融機構及其相關企業等以一種特殊的聯合方式根據較固定的分工合作去獲得更廣闊發展空間,并在一定的行業之中形成競爭優勢的共生模式,這就是金融企業集群共生。在集群共生的競爭格局下,金融企業之間的關系由簡單的競爭或競合關系轉變成了集群內企業之間以及集群企業與其外界環境之間的共生協作的關系。
在大國經濟體系的空間分布中,我們可以看到,其資源分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集群內企業的社會分工都與地域范圍有很大關聯,這就導致經濟的發展和運行呈現出了較強的區域性。因此,以區域金融作為研究視角,這對金融企業的空間格局變化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
金融企業共生動因。我國當前金融市場上像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擔保公司等相互競爭的主體較多,整個金融業的競爭都在加劇,為了生存和進一步發展,各個金融企業之間的聯盟不可缺少,這就促進了金融企業的共生存在。另外,我國金融業的同質化導致了其獲得利潤的空間減少,最終同業競爭加劇,這也是金融企業共生的一大動因。
當然,金融業的高風險性、地理社會和行業的接近性、金融資源的有限性、金融體系構建的緊迫性也在不同程度上造就了金融企業的共生。
金融企業共生效應。金融共生大大化簡了各金融企業之間的合作途徑,增強了其合作的深度,這有利于金融產品的衍生和創新,比如金融行業之間清算和結算等的聯合服務等。同時,金融企業之間可以頻繁地進行跨行業的業務合作,從而開拓出新的市場,并帶動金融輔助性行業的發展。
金融企業的共生還能節約周轉資金余額,提供融資和投資便利,并能促進高質量金融人才的創新與創造能力。
2金融企業共生能力及評價
共生能力評價標準。金融企業共生能力評價指標建立的內容必須能夠體現金融企業間共生能力的各個方面,并要做到簡明、實用、概括。
銀行之間共生能力分析與評價。我國現階段銀行與競爭銀行之間有公平互惠共生、非公平互惠共生和公平互惠共生下的一體化共生三種。從共生組織模式來看,銀行與競爭銀行之間只存在業務、管理方面進行共生,表現為共生關系不穩定,共生專一性水平非常低。商業銀行和競爭者之間屬于非公平互惠性共生,一方獲得的共生利益大于另外一方。
大型金融企業與小型金融企業共生能力分析。中小型銀行自行組織了基于共生營銷思想的銀行共生渠道模式,一部分中小商業銀行結成聯盟,實現業務互補和拓展。當前中小商業銀行的營業網點的數量與國家級銀行有著很大懸殊,這就成為了制約中小商業銀行銷售業務拓展的瓶頸。共生渠道模式是當前中小商業銀行尋求零售金融業務突破的最佳途徑,也反映了互為競爭者的中小商業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尋求合作共生的中心思想。
各大銀行間也都存在著正向的共生關系,沒有偏利共生和寄生的現象,但是其相互影響的程度有著較大的變化。
銀行與非銀行金融企業間共生關系探究。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存在著多元化的業務關系,也必然會具有多組相互兼容的質參量,許多經營管理和經濟信息都是在保險和銀行的經營活動中不斷積累得到的。
從共生組織的模式來看,我國現階段銀行和保險企業的合作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其共生模式的產生并不是隨機的,而是必然的,它仍然具有連續共生模式的基本特點。
從共生行為模式方面來看,銀行和保險公司在各自的服務范圍中存在較大差異,本質上還不能完全融合發展。
從共生能量特征的角度來說,保險公司和銀行的合作屬于非對稱互惠共生模式,其必將產生新的正能量。
綜上來說,現階段我國的銀保共生的模式世界語偏利共生和非對稱互惠共生之間的共生模式。
3基于共生理論的金融企業發展建議
樹立共生理念、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在各個金融企業之間部應該是純粹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金融企業之間必須合作共生。不管是金融業的管理者還是一般員工,都必須認識到共生理念的重要性,所以,進行業務知識方面的培養乃是至關重要的。只有認識到共生理念,才能推進競爭方式的轉變,更好的在未來工作中實現合作共贏。同時,樹立良好的共生理念,也有助于改變經營機制、完善金融經濟體系,使服務人性化、專業化,促進多方的規模化經營。
優化發展環境,促進共生。在我國,金融共生的能力很瘦制度的影響。落后的共生環境制約了金融業的發展。我們必須從法律法規、公司管理、銀行業調控體系等方面進行改革,為我國金融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共生環境。也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各個成員之間共生合作和信息共享,并促進其共同發展、合作雙贏。
整合共生單元,吸取外資,完善金融體系。我國的金融體系在規模結構、地域分布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這就導致了金融業務的低效率低收益和較少的金融創新。因此,各種規模的銀行等金融企業應該形成平衡的共生發展機制,打破四大國有銀行的壟斷格局,達成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和諧共生。
此外,在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之間既要遵循良性的互動循環,又要多方引進外資金融企業,創建國內外金融企業共生的框架。
改善和調整共生模式,建立和諧共生關系。各金融企業之間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共生模式,以適用于各類金融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對于我國金融企業共生模式來說,應當以共生行為模式為主,共生組織模式為輔。
重視人才培養,擴大共生理論效應。在金融企業共生發展的過程當中,應當充分發揮金融企業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等,制定出培養優秀工作人員的方案和機制,充實和完善金融復合型人才。并以高標準高要求認真做好培養、吸引和用好金融人才的各種環節,為高級金融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以此去建立一支高層次、高水準專業金融員工隊伍。
金融企業的共生關系仍處於一種可塑造的狀態,在我國金融企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我們也應該積極改善自身制度體系,優化企業共生環境,擴大金融企業共生能力。就我國經濟的實際情況來看,金融企業無論規模大小、體質如何,只要在業務上互動結合、優勢互補、減少正面沖突,在合作中競爭,就能實現合作共贏和諧共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