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隆 李建軍
摘 要 林業產業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建設森林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及改善荒漠生態系統等多方面的職能,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針對當前林業發展的現狀,對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探討加強林業的規劃管理及實現林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 林業;規劃管理;生態林業;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4)24-0-02
新疆地區豐富的林業資源,不僅有利于該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在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該地區的林業產業面臨的形勢比較嚴峻,發生森林火災的頻率較高,非法貿易及采伐、毀林開荒等問題較為突出,對該地區的林業規劃及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林業產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直接關系著生態環境的建設。林業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保證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等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當前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林權結構模式較為單一
權指的是以森林資源的所有權作為基礎,以使用特定的森林資源并獲取收益作為目的的他物權。大部分的森林資源都屬于集體所有或國有,這種林業產權結構嚴重阻礙了林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1.2 生態補償機制不夠健全
生態補償機制是有償使用自然資源的一種機制。在合法的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的過程中,應該支付資源所有人一定的費用,或者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付出過代價、做出過努力的人員,給予一定程度的經濟補償的一種法律制度。目前,這一機制還不夠健全,仍然存在著法律上的空白。
1.3 采育嚴重失衡
目前,新疆的森林覆蓋率及積蓄量都有所增加,但是人均占有的比率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在某些地區甚至還存在著銳減的現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由于森林的年采伐量遠遠超過了其生長量,并且沒有在采伐之后及時的進行更新。另外,采伐的木材不能夠得到全面的使用,并且在經過加工之后,其出材率較低。
1.4 缺乏林業保護的監管力度
新疆地區在對林業產業的保護和管理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還在不斷使森林資源的監督管理得到加強。針對地方政府存在的毀林墾地、違法征地等行為,相關部門派駐森林資源監督機構對森林資源進行管理,這一措施在恢復森林植被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對于地區性的監督管理部門而言,其監管的力度不夠,還不能夠嚴格的將各項管理及監督措施落實到位。
2 加強林業規劃管理的對策
2.1 加強組織領導,開展宣傳教育
要想做好林業的保護與管理,要首先建立一個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并做好年初的計劃與目標,年中的檢查以及年底的總結工作。還要加強組織與領導,督促林業管理的相關工作,并將其落實到位。一旦出現問題要進行全面的檢查,一定不能夠有所怠慢。另外,還要進一步的開展與保護森林資源相關的宣傳教育工作。各林業企業需要先針對工作人員開展與林業的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相關的宣傳教育,使工作人員增強林業資源的保護意識,使其充分認識到保護森林資源及林業發展的重要性,從而為做好林業管理打好堅定的思想基礎。
2.2 強化林業管護與資源培育
要使林業的管理工作得到加強,就必須進一步的加強林業的管護及資源的培育。對林業進行管護通常包括管理木材的流通、森林防火、防治有害生物、管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及自然保護區等工作。首先要加強培訓運輸木材的管理人員,進一步的對運輸監督檢查行為進行規范;其次,要加強防治減災、檢測預警及檢疫御災等工作,強化監測預警機制,對林業災害開展季節性的普查,嚴格的按照植物檢疫證對運輸進行控制,以有效的避免外來有害生物對林業造成危害;還要認真貫徹《森林防火條例》,并使森林防火的建設與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森林火災帶來的損失。除此之外,還要加強管護野生動植物及建立的自然保護區。
2.3 加強監督管理,完善管護制度
只有不斷加強對林業的監督與管理,進一步的對林業管護制度進行完善,才能做好其管理工作。林業管理通常包括林業保護和林政資源管理兩大部分,林政資源管理由林木資源、林業的林權、法規、林地資源、木材經營及采伐等多種管理組成。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管護機制,不僅能夠明確管護人員的權利與責任,還能夠充分調動職工管護林業產業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林業管護的最終目的。監管森林資源還要對伐區的管理責任制度進行全面落實,采取采伐限額管理的方式,對毀林開發、非法占用林地及超額采伐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避免亂砍濫伐現象的發生,實現林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完善的管護制度能夠保證林業管理工作的順利、有效實施,通過這一制度能夠明確并落實林業管護人員的工作職責。另外,林業管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及質量與林業管理的成敗息息相關,因此,現代林業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管護機制對管理人員的職責進行明確,從而達到監督和管理林區的目的。
3 實現林業產業發展的對策
3.1 優化林業產業結構,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林業和其他產業一樣主要包括三個產業結構:對于第一產業而言,應該盡量加大培育短輪伐期的工業原料林的力度,加大名特優新經濟林、竹林及速生豐產用材林的建設。對于第二產業而言,要加大開發新產品的力度,加快低層次原料加工轉變為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的步伐。第三產業要加快發展花卉業及森林旅游業。通過對林業產業的布局進行調整,促進林業產業之間的重組,及時解決林業產業結構中出現的不合理現象,使其產業結構達到合理的優化,從而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3.2 依法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
相關的規章制度對林業產業的經營與管理作出了嚴格的規定,為林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撐,體現了現代林業發展的重要性。主要包括健全森林采伐監督制度、森林認證制度、林木、林地流轉及評估制度、林權變更登記公示制度等多項制度。這些措施不僅能夠為林業產業指明發展方向,還能夠與該地區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加快該地區的生態建設,從而使林業產業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3.3 發展生態林業
生態林業能夠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效益之間的有機結合,在林業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追求改善生態環境,而忽略了經濟的增長,要將林業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在生態環境系統良性循環的約束條件下,使林業的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方式:①規模造林。大規模的發展經濟果林、苗木基地及速生豐產林等商品林,不僅能夠增加景觀效果,提高生態效應,還能夠增加經濟效益。②林農結合式。使用科學、合理的生產管理辦法,并結合先進的技術和成果,發展以林業產業為主,林農結合的多種經營方式,從而逐步形成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林業發展模式。不僅能夠使林業結構得到有效的調整,還能夠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結合。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