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齊
應收賬款融資作為一項新興的業務模式,在使中小企業資產價值在融資時得以充分利用的同時,也為銀行業務的開拓帶來了更多的風險。該文將以供應鏈金融為背景,在分析應收賬款融資的業務模式、授信策略的基礎上,利用主成成分等對應收賬款融資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等進行預估,旨在為應收賬款融資業務的創新與風險預防提供可行的思路。
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發生變化,中小型企業日益發展,供應鏈的概念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企業也逐漸將實現產業鏈的“多方共贏”作為經營的目標。而然,在此背景下,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仍面臨著嚴峻的融資難問題。在許多供應鏈中,物流已成為耗費時間和費用最多的環節。因此,要想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管理水平,首先應物流效率低的問題。資金的支持是提高物流效率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企業應注重供應鏈上所從事的商品交易關系和相應擔保。同時,供應鏈金融也為中小企業融資的理念和技術瓶頸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法。
1. 供應鏈金融研究現狀
鑒于供應鏈金融尚屬于新興概念,因此國內外對于這一概念并未有統一的定義。但總體來說,供應鏈金融可概括為將資金流整合到全球供應鏈管理中,既為供應鏈各個環節的企業提供商業、貿易等服務,又為供應鏈的弱勢企業提供新型信貸融資的服務。
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學者們已從不同的方面、視角解釋了供應鏈金融管理的價值和意義。早在2001年,就有專家指出資金流管理已無法跟上物流技術快速發展的腳步,特別是在電子商務領域,資金的轉移已經嚴重抑制了物流技術的發展。到了2004年,已有學者初步提出了供應鏈金融的概念。隨后,通過總結部分公司的成功經驗和對已有統計數據的分析、研究,專家學者逐步完善了這一概念,并具體說明了如何在企業中實行供應鏈金融管理,使物流與資金協調統一等問題。供應鏈金融管理的價值和意義也逐步得到了歸納、整理。其中,主要有提高資金流利用的效率,促進流動資本融資模式的創新,促進企業資金融通等作用。
國內研究現狀。在國外學者的帶動、啟發下,我國國內學者也逐漸意識到供應鏈中資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許多相應的概念。例如,通過通融倉模式解決供應鏈中的融資問題;運用供應鏈金融的思想對中小企業融資模式進行探討;運用供應鏈金融的核心理念,系統地分析供應鏈的相關理論和三種基本的融資模式等。另外,還有專家詳細闡述了應收賬款融資的原理和融資優勢,說明了通融倉的含義和功能,并提出了對我國中小企業開展融通倉的建議。這些概念的提出,都充分說明了我國專家學者對供應鏈金融的重視,促進了這一理念在我國的發展及應用。
2. 供應鏈金融概述
供應鏈金融概念。20世紀80年代,一些大型企業為了追求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礎上實現全球性業務外包,從而衍生出了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但對這一概念突破性的發展,是在全球性外包活動導致供應鏈整體融資成本過高、部分節點資金流遇到瓶頸時,供應鏈核心企業為提高自身競爭力和規避風險的能力,開始了對財務供應鏈管理價值的探索。由此,供應鏈金融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重視。
供應鏈金融不僅是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一個專業層面,同時也是中小企業的重要融資方式。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由于其強大的競爭力和較大的規模,往往會在交貨、價格等各個方面占有強勢有利地位,從而給中小型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導致整個供應鏈資金緊張甚至失衡的現象發生。供應鏈金融的作用就是在供應鏈中發現核心企業,并以此為基礎,為供應鏈提供資金支持。這樣一來,既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等問題,同時也促進了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供應鏈金融的優勢。與傳統信貸業務相比,供應鏈金融有著明顯的優勢。首先,傳統信貸更重視包括生產、經營、市場情況等在內的受信企業自身經營狀況。而供應鏈金融在此基礎上,著重強調供應鏈上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與交流。與在傳統信貸模式下,銀行通過了解企業商品交易中的存貨、預付款等資產狀況對企業進行信貸支持不同,在供應鏈金融中,銀行更注重整個供應鏈的貿易穩定。在企業與核心企業業務往來穩定的前提下,即使企業達不到銀行的風險控制標準,銀行也會對企業進行授信。這種授信方式不僅解決了中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同時也拓寬了銀行的信貸模式。
3. 供應鏈金融風險定義
供應鏈金融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由于各種原因,在對供應鏈企業進行融資時,使供應鏈產品的實際收益與預期值發生偏差或資產不能回收,由此便造成風險和損失的情況。引起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為了從根本上避免這些風險,商業銀行必須深入了解并認識產生這些風險的因素。
供應鏈金融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財務風險、操作風險等。只有做到有效地了解并規避這些風險,供應鏈金融才能獲得成功。
4. 應收賬款融資風險識別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主要可分為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應收賬款保理融資、應收賬款證券化等模式。相對應的,應收賬款融資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道德風險、利率風險等。
信用風險識別。信用風險也稱之為違約風險,是指受信人未能履行約定契約中的還本付息的業務,進而使授信人的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不符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情況。在應收賬款融資當中,信用風險存在于供應鏈的各個階段。例如,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經營、財務狀況等限制,無法按期償還銀行的借款。甚至大型企業也會因為其財務狀況、競爭壓力等因素,無法履行其商務合同,最終造成信貸風險的情況。
操作風險識別。操作風險是指由于不完善的操作過程、系統、人員等因素影響,直接或間接導致風險的問題。應收賬款融資業務區別于其他傳統融資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操作流程復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極大的損失。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質押登記無效或不及時、出質權質押展期操作不規范等。這些違規行為導致的應收賬款融資風險主要有財務報表欺詐、應收賬款擔保欺詐、管理不善風險等。
5. 信用風險影響因素分析
對中小企業而言,信用風險控制對企業融資具有重要意義。銀行在授信前必須對企業的風險進予以評估,而銀行進行風險評價的主體往往是單個企業,因而著重關注企業的靜態財務數據。而中小企業往往由于其財務透明度低等缺陷,無法達到銀行的標準,因而很難獲得銀行融資。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應收賬款融資模式中,銀行更多地關注整個供應鏈的交易風險,而整個供應鏈的交易風險主要取決于核心企業的資信和實力。因此,只要核心企業能保證其經營穩定性,而中小型企業能保持與核心企業的密切業務往來,那么中小型企業也能更多地得到銀行的業務支持。
6. 風險控制的建議
完善貸前準入機制。準入機制包括中小企業、供應鏈、應收賬款三個方面。對這三個方面的準入,可從信用狀況、核心企業信用和實力、供應鏈網絡結構等方面進行評估。
受信企業貸中監控。貸中監控指銀行在對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的過程中,注意對其信用額度的控制。
完善貸后預警機制。加強貸后風險監控可以防范應收賬款融資。只有在銀行與客戶發生信貸業務往來后,銀行才能更深入、全面的了解客戶的實際情況。
總而言之,我們應當以供應鏈金融為切入點,對商業銀行開展應收賬款融資業務的風險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識別和降低信用、操作風險的方法及措施。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