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飛+趙彥云
摘要:文章根據IMD國際競爭力理論,從旅游業競爭力內涵四要素出發,采用對稱性指標體系設計原理,建立包括4項二級指標、12項三級指標、48項明細指標的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結合IMD數據,對世界范圍內41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分析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水平,中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及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比較,客觀全面反映中國旅游業實際發展水平與現狀,為提升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指標體系;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一、 前言
旅游業是一個涉及食、住、行、游、娛、購等眾多部門的綜合性產業,其發展是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同時又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中,旅游產業已成為發展勢頭最猛、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2012年,中國全年國內旅游人數達到30億人次,同比增長13.6%;國內旅游收入2.3萬億元,同比增長19.1%;中國實現旅游(外匯)收入500.3億美元,同比增長3.2%;中國旅游業總收入占GDP的比重高達4.8%,同比增長0.3%,旅游業對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強勁的拉動作用。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各個國家的普遍重視。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開發各自國內和國際旅游資源,發展本國旅游產業。然而,隨著一些國家國內旅游投資市場的飽和,許多經營主體和投資機構開始逐步把投資重點轉移到國際旅游市場上,使得旅游產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加劇。中國作為重要的旅游經濟消費市場之一,即要面臨國際投資機構搶占中國市場的投資競爭,又要面臨其它國家吸引和分散國內客流的壓力,國際競爭環境十分險峻。因此,中國首先要認清自身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然后才能彌補不足全面提升,實現由旅游大國向旅游強國的本質性轉變。
二、 旅游業競爭力
旅游業競爭力是經濟環境競爭力、旅游核心競爭力、旅游企業運行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的綜合反映。從研究對象來看,對于旅游業競爭力的研究可以分為企業層面、景區層面、城市層面、地區層面和國家層面。例如,邵金萍(2006)對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影響因素開展進行過研究。梅虎、朱金福和汪俠(2005)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從顧客滿意度角度對桂林等5個4A級景區的競爭力進行了測評,并分析了5個景區的優勢與不足。王琪延和王湛春(2012)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對293個地級以上城市旅游競爭力進行分析,通過綜合比較,找出各類城市旅游發展的地位和策略。馬曉龍和曹杏娟(2013)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旅游競爭力水平進行定量評價,認為需要均衡協調各項要素才能提高區域旅游競爭力。黃秀娟(2008)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比較靜態分析方法研究了旅游資源對國際旅游競爭力的影響機理,并對北京和上海進行了實證分析。
但對于旅游業競爭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地區層面,而在國家層面對旅游業競爭力的定量測評分析的研究文獻卻較少,而且這些研究都只是對某一時間截面數據的旅游業競爭力靜態測量和評價,雖然取得了較好研究結果,但缺乏動態規律分析和區域市場研究。放眼整個世界,在交通便捷、經濟一體化趨勢加速的今天,旅游業的國際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進行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比較分析,發現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的優勢與劣勢,進而提升中國旅游業綜合競爭力,促進中國旅游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 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和代表性的原則,根據IMD國際競爭力理論,從旅游業競爭力內涵的四方面出發,采用對稱性指標體系設計原理,確定了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包括4個二級指標, 12個三級指標,以及48項明細指標,前三級指標結構如圖1所示。在明細指標選擇過程中,為了減少區域人口和土地面積不等所帶來的比較失真,本文在絕對數量對比的基礎上兼顧相對數量對比,采用了很多人均、地均指標。
四、 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對比分析
1. 計算方法與數據處理。首先,利用公式(1)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使單個指標在(0~100)范圍內變化。對于逆向指標,即數值越小代表水平越高的指標,采用公式(2)進行處理。
rij=100×?椎(■)(1)
rij=100-100×?椎(■)(2)
然后,利用公式(3)進行三級等權匯總得到綜合評價指數R的值。最后,按照綜合評價指數R的數值大小對世界范圍內41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排名比較分析。
R=■?撞4i=1?撞nii=1rij(3)
其中,i=1,…,4,表示二級指標;j=1,…,4,表示明細指標;ni為三級指標下明細指標個數;k=1,…,41,表示世界范圍內41個國家和地區。
基礎數據來源于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2013年《世界競爭力年鑒》,它將世界銀行等國家組織的數據和自身組織的全球企業調查數據進行了歸類匯總和整理,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數據可比性問題。
2. 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水平。1995年~2012年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綜合得分呈現波動形態。1995年~1998年得分逐漸上升,1998年受到暴雨自然災害影響,1999開始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呈下降趨勢,2001年時略有起色,但緊接著由于“非典”影響,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繼續維持低迷態勢,2006年起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開始穩步提升,2008年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影響使得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產生劇烈波動,2012年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得分達到歷史最大值46.30。從排名來看,在41個研究對象中,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排名一直處于中等偏后位置,1998年排名最高為23位,1995年排名最低為36位。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在全球41個研究對象中不具備絕對優勢。
從1995年~2012年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四個二級指標得分情況可以看出,經濟環境競爭力得分是逐漸上升的,2009年達到最大值64.66,排名變化范圍為3~24,在41個研究對象中近幾年排名都比較靠前,2012年排名第6。旅游產業競爭力得分呈現逐漸上升趨勢,2006年達到最大值49.88,排名變化范圍在18~32,排名在41個研究對象中處于中后等水平,2012年排名第25。旅游企業競爭力得分變化劇烈,得分變化范圍為13.68~52.96,排名變化范圍為20~38,在41個研究對象中處于中后等水平,2012年排名第27位。基礎設施競爭力得分一直較低,得分變化范圍為21.29~33.18,2012年得分為26.92,在41個研究對象中排名一直靠后,變化范圍為30~37,2012年排名34位。總體而言,在4個二級指標中,中國在經濟環境競爭力上相對具有優勢,旅游產業競爭力上處于中后等水平,旅游企業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上處于劣勢。
3. 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與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對比。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發布的《2010年人文發展報告》,本文所研究的41個國家和地區中,發達國家和地區有27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有14個。
從1995年~2012年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水平可以看出,發達國家和地區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平均得分變動平穩,一直處于50~60之間,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平均得分變動也比較平穩,一直處于30~40之間,發達國家和地區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水平顯著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水平。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其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水平在1995年、2005年、2008年三個年份低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平均水平外,其余時期均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平均水平,但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地區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平均水平差異顯著,一直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平均水平。
從1995年~2012年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4個二級指標得分情況可以看出,1995年~2012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環境競爭力平均水平沒有太大波動,變化平穩,呈現略微降低趨勢。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環境競爭力平均水平,在1995年~2008年間沒有太大變化,但2009年顯著加快增長,并在2011年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持平,2012年超過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整體明顯呈現上升發展趨勢。中國經濟環境競爭力水平,除1995年和1996年外,一直高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可見經濟環境競爭力不是造成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三者之間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存在顯著差異的關鍵影響因素。1995年~2012年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旅游產業競爭力平均水平變動都很平穩,并且發達國家和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力平均水平顯著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中國的旅游產業競爭力水平則是逐漸提升,從1995年處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力平均水平逐漸發展到2006年接近發達國家和地區旅游產業競爭力平均水平,并一直保持至今。1995年~2012年發達國家和地區旅游企業競爭力平均得分穩定,沒有大幅波動變化,一直處于50~60之間。1995年~1999年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旅游企業競爭力平均得分是不斷下降的,2000年之后開始穩步上升,但始終顯著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中國旅游企業競爭力總體波動變化劇烈,除1997年~2001年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外,其他年份均大幅度低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在41個研究對象中,中國旅游企業競爭力長期處于劣勢地位。1995年~2012年發達國家和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競爭力平均水平變動都很平穩,且兩者差異顯著。中國基礎設施競爭力一直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競爭力平均水平上下震動,沒有較大區別。
近期數據對于當今發展更具借鑒價值,并且2009年~2012年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中的48項明細指標數據齊備。通過計算可以看到,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近四年平均值為44,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55,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40。
從2009年~2012年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4個二級指標的均值情況可以看出,在經濟環境競爭力方面,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平均得分為49、49、61,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很重視自身經濟建設,中國在經濟環境競爭力方面具有優勢,領先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在旅游產業競爭力方面,中國平均水平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且三者差距不大。在旅游企業競爭力方面,中國平均得分36,低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得分45,更遠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平均得分54,中國旅游企業競爭力低下,競爭劣勢明顯。在基礎設施競爭力方面,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得分63,遠遠高于中國的31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27,發達國家和地區在基礎設施競爭力優勢顯著。
五、 結論
運用所建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結合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出版的2013年《世界競爭力年鑒》數據,對1995年~2012年世界范圍內41個國家和地區的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水平進行評價,得到如下結論:
(1)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排名一直處于中后等位置,中國旅游業競爭力在全球41個研究對象中不具備優勢。在二級指標中,經濟環境競爭力較有優勢,旅游產業競爭力處于中后等水平,旅游企業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處于劣勢。
(2)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一直顯著低于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除個別年份外一直高于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平均水平。在旅游業國際競爭力二級指標中,發達國家和地區、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三者差異最大最顯著的是旅游企業競爭力和基礎設施競爭力,而其它兩項雖然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均值都是最高的,但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的差異較小,不是影響旅游業競爭力的最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邵金萍.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生產力研究,2006,(12):235-237.
2. 梅虎,朱金福,汪俠.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旅游景區顧客滿意度測評研究.旅游科學,2005,19(5):27-32.
3. 王琪延,王湛春.中國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統計研究,2012,29(7):49-53.
4. 馬曉龍,曹杏娟.省域旅游競爭力的空間格局與形成機理研究.旅游科學,2013,27(2):14-23.
5. 黃秀娟.旅游資源影響國際旅游競爭力的經濟分析.資源科學,2008,30(11):1768-1775.
6. 劉名儉,鄒麗君.基于TTCI的中國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經濟地理,2011,31(3):518-522.
7. 吳翌琳.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和分析研究——基于IMD的數據分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119-136,142.
8. 史春云,張捷,朱傳耿,周章,楊旸.基于WTTC數據庫的旅游競爭力測度與分析.經濟地理,2006,26(2):326-330.
9. 孫潔.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初探——上海與發達地區的比較.社會科學家,2005,115(5):133-135.
10. 朱應皋,萬緒才.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人文地理,2005,20(1):57-61.
11.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質公園核心競爭力及其評價.陜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0.
12. 徐光瑞.我國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研究.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1.
13. 耿建明.中國房地產業市場結構、競爭機制及企業競爭策略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0.
14. 陳德金.中國傳媒集團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位論文,2011.
15. 林士奇.領導力、經營戰略與組織績效關系之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位論文,2011.
16. 張安富.合并型多校區大學融合過程中的管理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4.
17. 徐姝.企業業務外包戰略運作體系與方法研究.中南大學學位論文,2004.
18. 侯仁勇.中部區域發展戰略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5.
19. 左繼宏.區域競爭力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5.
20. 黃秀娟,黃福才.競爭力評價與福建省國際旅行社業競爭力.商業研究,2007,(7).
21. 薄湘平,易銀飛.國內外企業競爭力研究綜述.商業研究,2007,(12).
22. 南劍飛,李蔚.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評價研究,商業研究,2008,(12).
23. 梅燕.發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商業研究,2010,(9).
24. 付檢新,彭學強.論業務外包對我國飯店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濟社會公共數據的空間統計樣本數據開發及應用研究”(項目號:11&ZD157),項目負責人:趙彥云。
作者簡介:趙彥云,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汝飛,石家莊經濟學院經貿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9-08。
參考文獻:
1. 邵金萍.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生產力研究,2006,(12):235-237.
2. 梅虎,朱金福,汪俠.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旅游景區顧客滿意度測評研究.旅游科學,2005,19(5):27-32.
3. 王琪延,王湛春.中國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統計研究,2012,29(7):49-53.
4. 馬曉龍,曹杏娟.省域旅游競爭力的空間格局與形成機理研究.旅游科學,2013,27(2):14-23.
5. 黃秀娟.旅游資源影響國際旅游競爭力的經濟分析.資源科學,2008,30(11):1768-1775.
6. 劉名儉,鄒麗君.基于TTCI的中國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經濟地理,2011,31(3):518-522.
7. 吳翌琳.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和分析研究——基于IMD的數據分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119-136,142.
8. 史春云,張捷,朱傳耿,周章,楊旸.基于WTTC數據庫的旅游競爭力測度與分析.經濟地理,2006,26(2):326-330.
9. 孫潔.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初探——上海與發達地區的比較.社會科學家,2005,115(5):133-135.
10. 朱應皋,萬緒才.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人文地理,2005,20(1):57-61.
11.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質公園核心競爭力及其評價.陜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0.
12. 徐光瑞.我國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研究.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1.
13. 耿建明.中國房地產業市場結構、競爭機制及企業競爭策略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0.
14. 陳德金.中國傳媒集團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位論文,2011.
15. 林士奇.領導力、經營戰略與組織績效關系之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位論文,2011.
16. 張安富.合并型多校區大學融合過程中的管理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4.
17. 徐姝.企業業務外包戰略運作體系與方法研究.中南大學學位論文,2004.
18. 侯仁勇.中部區域發展戰略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5.
19. 左繼宏.區域競爭力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5.
20. 黃秀娟,黃福才.競爭力評價與福建省國際旅行社業競爭力.商業研究,2007,(7).
21. 薄湘平,易銀飛.國內外企業競爭力研究綜述.商業研究,2007,(12).
22. 南劍飛,李蔚.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評價研究,商業研究,2008,(12).
23. 梅燕.發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商業研究,2010,(9).
24. 付檢新,彭學強.論業務外包對我國飯店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濟社會公共數據的空間統計樣本數據開發及應用研究”(項目號:11&ZD157),項目負責人:趙彥云。
作者簡介:趙彥云,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汝飛,石家莊經濟學院經貿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9-08。
參考文獻:
1. 邵金萍.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生產力研究,2006,(12):235-237.
2. 梅虎,朱金福,汪俠.基于灰色關聯分析的旅游景區顧客滿意度測評研究.旅游科學,2005,19(5):27-32.
3. 王琪延,王湛春.中國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統計研究,2012,29(7):49-53.
4. 馬曉龍,曹杏娟.省域旅游競爭力的空間格局與形成機理研究.旅游科學,2013,27(2):14-23.
5. 黃秀娟.旅游資源影響國際旅游競爭力的經濟分析.資源科學,2008,30(11):1768-1775.
6. 劉名儉,鄒麗君.基于TTCI的中國旅游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經濟地理,2011,31(3):518-522.
7. 吳翌琳.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和分析研究——基于IMD的數據分析.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119-136,142.
8. 史春云,張捷,朱傳耿,周章,楊旸.基于WTTC數據庫的旅游競爭力測度與分析.經濟地理,2006,26(2):326-330.
9. 孫潔.旅游業國際競爭力初探——上海與發達地區的比較.社會科學家,2005,115(5):133-135.
10. 朱應皋,萬緒才.中國旅游業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人文地理,2005,20(1):57-61.
11.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質公園核心競爭力及其評價.陜西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10.
12. 徐光瑞.我國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研究.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11.
13. 耿建明.中國房地產業市場結構、競爭機制及企業競爭策略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0.
14. 陳德金.中國傳媒集團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學位論文,2011.
15. 林士奇.領導力、經營戰略與組織績效關系之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位論文,2011.
16. 張安富.合并型多校區大學融合過程中的管理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4.
17. 徐姝.企業業務外包戰略運作體系與方法研究.中南大學學位論文,2004.
18. 侯仁勇.中部區域發展戰略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5.
19. 左繼宏.區域競爭力的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05.
20. 黃秀娟,黃福才.競爭力評價與福建省國際旅行社業競爭力.商業研究,2007,(7).
21. 薄湘平,易銀飛.國內外企業競爭力研究綜述.商業研究,2007,(12).
22. 南劍飛,李蔚.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評價研究,商業研究,2008,(12).
23. 梅燕.發展低碳旅游五大措施.商業研究,2010,(9).
24. 付檢新,彭學強.論業務外包對我國飯店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濟社會公共數據的空間統計樣本數據開發及應用研究”(項目號:11&ZD157),項目負責人:趙彥云。
作者簡介:趙彥云,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汝飛,石家莊經濟學院經貿學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