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

發展經濟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說到底就是強國、富民,而這兩者是緊密聯系的。近些年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快,但是如何讓經濟發展真正惠及民生,是應該探討的重要問題。一方面,當前中央越來越重視民生問題,采取了多種措施改善民生。盡管不同利益群體對這些措施的意見不盡相同,但總體上對改善民生的期望值都比較高。另一方面,我們的國力有限,只能量力而行,不可能超過國力的承受能力改善民生,否則將出現新的社會問題。例如這次歐債危機中,希臘的問題就是如此。同為福利國家,希臘的社會保障水平和德國基本相當,但人均創造的社會財富只是德國的一半。也就是說,希臘創造的社會財富不足以滿足政府的高開支、社會的高福利和人民的高消費,怎么辦呢?只能借債。但希臘又不能創造足夠的財富還債,只能借新債還老債。一旦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歐洲,希臘借不到錢后,馬上就出問題了。因此,改善民生要量力而行,不能把人民群眾的“胃口”吊高了,最后卻實現不了。
如何讓經濟發展惠及民生,涉及多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要能夠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提高人民群眾的購買力。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要由過去的依靠投資、外貿轉為依靠消費拉動。實現這一轉變,首先要提高人民群眾的購買力,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否則依靠消費拉動就無從談起。
讓人民群眾的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
2006年,我在浦東干部學院作《如何讓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報告時就提出,“好”的首要標準就是讓人民群眾的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在經濟存量較難調整的情況下,對增量部分的分配要保持合理比例。
一般而言,增量分配主要是三個主體:政府、企業、個人。以前由于個人在分配上占的比例較低,導致人民群眾的收入增長低于經濟增長速度,進而造成在存量比例上,人民群眾得到的“蛋糕”相對“縮小”。因此,在增量分配上,我們要調整比例使人民群眾保持或超過原有的收入水平。
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增加職工的收入
希臘的例子,體現的就是這一道理。那么中國的情況怎么樣呢?我們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很低的。我們做過十大農業生產國勞動生產率的分析,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大致可分為三檔:第一檔是美國、日本、法國,人均每年創造的增加值是三萬到五萬美元。第二檔是巴西、土耳其、俄羅斯,人均每年創造的增加值是三千到五千美元。第三檔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人均每年創造的增加值不到一千美元,只有第一檔美國、日本、法國的五十分之一到一百分之一。為什么中國的農村富不起來,那么多農民外出打工,就是因為農業本身的勞動生產率太低。
我們也分析過十大工業生產國的勞動生產率,中國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約兩億人,創造的增加值大概是22萬億元左右,人均11萬元,大概是德國的五分之一、美國的八分之一。根據最近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這一增量的分配除政府、企業所得后,人均收入(2億職工)五萬元左右。大家可以想一想,勞動生產率不提高,不把“蛋糕”做大,哪怕政府不收稅,企業不留錢,個人所得也就十一萬元,不到兩萬美元。所以,不提高勞動生產率,拿什么來增加職工收入?
根據CPI來調節職工收入
根據CPI(通貨膨脹率)來調節職工收入,目前國外都建立了這一條規定,我國也已經規定最低工資按通貨膨脹率來調整了,但整體工資暫未實行這一規定。
對怎樣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節職工收入,社會上也有不同的呼聲。有些人希望工資漲,通貨膨脹率不漲。明顯這是不大可能的。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大概有四種類型:高增長高通脹;低增長低通脹;高增長低通脹;低增長高通脹。正常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快的時候,通脹率通常也會高。因為經濟增長快,也就是就業率升高,工資收入增多,但物質產品供應趕不上,物價必然上漲,導致通脹率提高。我國上一個經濟周期通貨膨脹率最高曾經達到5.4%,因為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十。但這個經濟周期,由于前兩年經濟增長率為7.6%,通貨膨脹率相對也就低下來了。
顯然,高增長低通脹是最理想的。但這一定是在通過創新推動,迅速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情況下才能出現的。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由于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曾經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態勢,到克林頓時期從一個赤字國家成為了“黑字”國家(即政府收支從虧損轉為盈余)。要達到這種情況,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低增長高通脹是最壞的情況,也就是“滯脹”,這在拉美國家曾經發生過。
我國現在基本處在正常的情況。根據通貨膨脹理論,通貨膨脹率百分之三以下,一般是可以承受的。我國今年定的經濟增長目標7.5%左右,通貨膨脹率3.5%以下,這應該是在合理范圍之內。當然,通貨膨脹率不是越低越好,通貨膨脹率低于零的話,就會產生通貨緊縮。通貨緊縮的時候,物價總水平是下降的,經濟的發展更是緩慢的。日本就曾經陷入二十年通貨緊縮,導致與通貨緊縮率掛鉤的工資水平下降。
增加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
對于增加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目前還缺乏必要的渠道。股市不樂觀,房市增長變緩,一般人民群眾也投不起大額資金購房。所以近期支付寶,理財通等產品會這么“旺”。
如何增加人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顯得至關重要。中國最大的不平等,應該說是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不平等。城市居民的收入大概是農村居民的三倍,購買力是農村的四倍,城市居民享有的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都比農村多得多。農村居民的勞動生產率為什么低?是因為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從經濟理論上來說,目前有兩類農村剩余勞動力要通過向城市轉移,才能夠逐步解決農村居民收入低的問題:一是絕對剩余勞動力,這個群體的邊際產出為零;二是相對剩余勞動力,這個群體的邊際消費為零,只能自給自足。這兩類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后,余下的農村勞動力可以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以提高收入。但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市以后,必須解決這個群體的就業、社保、住房、子女上學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如果我們能使進城的農民,或者留在農村的農民有一定的財產性收入,對解決此類問題是有幫助的。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有人稱之為第二次土改),是非常有意義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改革后,農村的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城市的土地一樣,通過市場進行流轉,而得到的收益要在政府、集體、個人之間合理分配。解放初期,我國搞過分田到戶,讓耕者有其田。但是1955年、1956年又把土地收歸集體所有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歸“集體”,但是土地的買賣收益在農民個人的財產上并沒有體現。這次的改革在一些條款上就體現了農民在土地上的財產收益。
第一條,農村的土地是集體的,那么農村的經營性建設用地通過市場招、拍、掛而售出后,農民個人應有一定的財產收益。
第二條,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可以流轉。農民到城市后,他所承包的農村土地可以通過出租或者與大的企業聯合入股等方式流轉,取得一定的收入。我到浙江做過調查,那里不少地方采取的辦法就是土地出租,租金大約為土地平均收益的一半。這樣農民即使到了城市,也有一定的財產性收入。
第三條,農民的宅基地流轉。農民對宅基地享有用益物權,可以通過使用流轉取得全部效益。
第四條,農村興辦的集體企業,農民也可以獲得收益。坦率的說,僅靠這幾項措施,還不能完全消除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的財富差距,但可以較大幅度地促使農民提高財產性收入。
另外,由于農村的勞動生產率低,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后,進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他們所創造的勞動生產率就比單純的種地高得多,這對國民經濟發展也有好處。所以中央把城鎮化作為未來十年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過城鎮化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農村勞動生產率低,農民收入過低等問題。另一方面,通過不斷轉移農村勞動力到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促使經濟發展。(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