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整理
編者按:7月18日,全省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暨全省第二次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召開之后,全省 9市(州)、貴安新區紛紛傳達學習會議精神、召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研究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和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本刊摘登9個市(州)、貴安新區負責人就如何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精準發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相關發言。
構筑民營經濟發展新高地
秦如培(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書記、副省長、貴安新區黨工委書記)
抓住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兩大關鍵”,抓緊綜合保稅區申建批復和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實施“百項工程”,確保以骨干路網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公共服務為重點的功能設施建設、以電子信息(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新醫藥和健康養生為重點的重大產業項目建設、以景觀工程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重點的統籌城鄉發展、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的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構筑民營經濟發展新高地,確保實現“兩年有效果”的目標。
強力推進打造貴陽發展升級版
陳 剛(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
以更堅定信心、更有效舉措、更優良作風,強力推進打造貴陽發展升級版。貴陽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生態文明新時代不僅是政治任務,更是內在要求;不僅是眼前需要,更是長久之計,千方百計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強力推進下半年經濟發展工作,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強化園區建設、提高擴大招商的實效、用心用情做好服務。
全神貫注抓園區 凝神聚氣抓工業
王曉光(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
始終聚焦工業抓發展,全力推進工業轉型升級,著力加快“趕”和“轉”的步伐,奮力打造遵義經濟升級版。要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著力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全神貫注抓園區、凝神聚氣抓工業,著力擴投資、調結構、促轉型、強基礎、增活力、防風險,精準發力,上下發力,重點發力,持續發力,全力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又好又快發展。
高舉循環經濟旗幟
李再勇(六盤水市委書記)
高舉循環經濟旗幟,鎖定“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同步小康、增比進位、經濟強縣建設”的目標不動搖,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飽滿的精神、更加科學的路徑,實干快干。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突出抓好項目支撐、平臺建設、要素保障、政策推動、發展環境、紀律作風、組織領導等重點。堅持一手抓黨的建設、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做到兩不誤、雙促進。
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重中之重
周建琨(安順市委書記)
下半年的經濟工作要把促增長、保總量作為首要任務,緊緊圍繞“做大總量、做強實力、做優特色、后發趕超、同步小康”的總目標,重點抓好“項目投資、招商引資”這兩個關鍵,著力抓好“新型工業化、山地綠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旅游產業化”同步發展。要緊緊抓好項目投資,努力盤活存量,進一步做大增量;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
堅持走山區特色工業化路子
張吉勇(畢節市委書記)
精心謀劃下半年經濟工作,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大力實施開放型后發趕超戰略,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堅持走山區特色工業化路子,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步伐。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讓更多農民走出大山進城就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打破發展瓶頸制約。大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切實增強民營經濟發展活力。要努力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圍繞“興工、建城、保生態” 精準發力
劉奇凡(銅仁市委書記)
深入查找薄弱環節,精準發力,重點發力,確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緊緊圍繞“興工、建城、保生態”的工作,大力實施開放型后發趕超戰略,堅持“穩中求快、快中保好”的總基調不變,緊盯年初目標任務,突出重點抓突破,千方百計促增長、保總量。要著力培育市場主體,落實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環境,推動全市民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力推進抗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 。
發揮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
李飛躍(黔東南州委書記)
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走出一條符合黔東南實際的特色發展之路。對黔東南來講,要在揚長補短、拓寬思路上統一思想、形成共識。揚農業、文化、旅游、生態之長,補齊工業化、城鎮化短板,推進傳統農業生態化、特色產業規模化、新興產業高端化,發揮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
全神貫注致力于工業突破
龍長春(黔南州委書記)
重點突破工業,著力擴投資、調結構、促轉型、抓平臺、強基礎、增活力、防風險,努力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突出抓好五個方面:抓特色、揚優勢,準確把握產業發展方向;抓堆頭、擴總量,全神貫注致力于工業突破;抓項目、擴投資,以投資拉動經濟快速發展;抓城鎮、擴就業,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抓環境、扶主體,再接再厲推進民營經濟發展。
充分挖掘發展空間和潛力
張 政(黔西南州委書記)
保持定力、頂住壓力、深處著力、精準發力,確保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任務,開創黔南跨越發展新局面。充分挖掘發展空間和潛力,緊盯目標,分解任務、落實措施;緊盯工業,盤活存量、做大增量;緊盯農業,調整結構、體現特色;緊盯服務業,推動提質、實現增效;緊盯財稅金融,既抱西瓜,又撿芝麻;緊盯投資,上項目、擴總量;緊盯數據,逐月推進、均衡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