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玉 王慶



作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4年年會重要的系列活動之一,貴州貴安新區承辦的“綠色新區創新發展論壇”成為一大亮點。不僅首次以論壇的形式將九大國家級新區的領導聚集進行互動,同時還發起成立了“國家級新區綠色發展聯盟”,共同簽署了《國家級新區綠色發展聯盟倡議》。
國家級新區是中國政府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規劃,承擔著探索改革開放新路子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肩負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中引領和示范的使命。
截至2014年6月底,我國已有九大國家級新區,包括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甘肅蘭州新區、廣州南沙新區、陜西西咸新區、貴州貴安新區和青島西海岸新區。
雖然九大國家級新區在承擔探索改革開放新路子和促進區域發展的任務上,都有不同的發展戰略定位,但堅決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切實轉變以創新驅動為主的綠色經濟增長方式,卻成為九大新區共同的選擇。
在“綠色新區創新發展”論壇上,九大國家級新區從實踐到理論再到行動,對新區需要通過“綠色創新”加快發展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并達成三大共識:國家級新區可持續快速成長,需要綠色創新;國家級新區真正做到作表率,需要綠色創新;國家級新區加強合作、共同探索發展新方向,需要綠色創新。
對于國家級新區未來的發展,九大國家級新區的官員不約而同地將“綠色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一致認為要將綠色轉型、綠色增長作為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要把發展綠色科技作為引導綠色產業的源動力;要用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保障綠色產業發展的持續性;要深度培育符合綠色發展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模式;要深入開展區域間綠色發展交流與合作。
說起此次聯盟的成立,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說,希望通過充分發揮國際組織的資源優勢,把更好的國際國內資源注入到新區綠色發展聯盟這樣一些平臺,同時,通過推動新區與國際社會更多的溝通和交流,讓國際社會更好地去理解中國在區域綠色創新發展這個領域的思考和實踐,通過增進相互了解尋求雙方的進一步合作,推進全球發展。
貴州省委常委、副省長、貴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秦如培說,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形勢下,國家級高新區需要加強交流,分享發展經驗,來共同展望、探討今后的發展遠景。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綠色發展聯盟的締結,將凝聚起更多國際業界同行、研究機構和商界的力量,共同推進區域創新,實現生態文明引領綠色發展和區域轉型升級。(責任編輯/晏 青)
【鏈 接】
在“綠色新區創新發展”論壇上,九大國家級新區負責人分享了在推動綠色發展過程中的思路和經驗,共同探索新區綠色發展之道。
馬長青(貴州省貴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三生融合”
打造世界生態文明樣板城市
每個新區資源不一樣,在承擔國家戰略使命和發展路徑上也不一樣。就我們來說,國家賦予三大使命:一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二是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高地;三是生態文明示范區。如何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我們全面采用低沖擊開發模式最新理念和最新技術,構建最可靠的生態屏障,建立最安全的生態制度,嚴格保護自然山水環境和開放綠色空間。堅持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構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城市空間,努力打造世界生態文明樣板城市。立足生態優先,貴安新區在產業的選擇上小心慎重,盯住環境友好型產業,以信息化引領“四化”提質提速發展,打造產城融合示范區;重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服務業和現代農業,打造現代產業聚集區;全面發展健康產業,打造“科技綠谷”。
希望借助此次論壇,在探索新區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以及路徑上,在形成合作共享的機制上,能夠凝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丁 磊(上海市浦東新區副區長)
科學規劃
平衡生態與經濟發展
浦東取得今天的成績,我想有幾個原因:
一是堅持高標準規劃,注重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平衡。浦東最初的規劃定位是外向型的現代新城區,后來轉為國際化城市。現在我們國際化的程度非常高,國際社區占到上海全市一半,是一個具有多功能的新城區,融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為一體。
二是產業與功能的科學合理布局。浦東有國家級金融區、外高橋的航運區,這幾個區功能相對比較好,我們的招商和項目引進也是圍繞這些功能展開,避免區域之間的無序競爭。
三是超前與與時俱進并舉。超前是指城市規劃理念要超前。十幾年前我們就充分考慮到區域間的集中互補。與時俱進是體現在產業轉型上。浦東現在轉型的第一出發點就是人口壓力大。一些電子裝備產業,產值很高,一年有近千億,但它是勞動密集型,這種產業我們不考慮。
四是堅持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積極探索,理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
周江勇(浙江省舟山群島新區黨工委副書記、舟山市市長)
海陸統籌
建設海島生態新區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有兩個很大的特點,一是建設面積覆蓋了整個舟山市。二是國家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舟山群島新區的金質名片,也是我們最大的優勢,所以我們堅持把新區開發建設成為一個美麗的海島生態新區,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強化規劃引領管控。我們以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為基礎,通過明晰島群功能定位,科學優化空間布局,使新區開發建設與海洋海島環境保護更好地統籌起來。
嚴格環保標準倒逼發展轉型。我們以“創模”為抓手,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專項整治,抓好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污染防治,以環保倒逼產業轉型。
推動海陸統籌構建藍色生態屏障。實施“碧海麗島”工程,加強海洋生態修復,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嚴格陸海環境監管,實施陸海聯動執法,建立環保、海洋與漁業、海事、農業等多部門聯動的海洋生態環境綜合協調和管理機制。
李 睿(甘肅省蘭州新區管委會主任)
打造絲綢之路上的
綠色增長極
蘭州新區與其他國家級新區相比,生態綠色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相對較多。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先,構建生態綠色屏障。新區先后投入6億多元,啟動建設了一批生態景觀精品工程,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人居環境,推動要素和產業集聚。
以發展循環經濟為重,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新區嚴把項目準入關、環境保護關,以建設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生態農業四大循環經濟園區為平臺,著力構建企業小循環、產業中循環、區域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格局。
以開放開發為主,著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新區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著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并從多個層面加強與中西亞國家的交流合作。
以科技創新為本,突出高新技術的引領和支撐。新區爭取甘肅省制定出臺了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高科技人才來新區工作,并對入區高新技術企業給予優惠,打造科技創新城、科技孵化園等基地。
以文化引領為魂,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新區充分發揮多元文化交匯的獨特資源優勢,把文化元素與旅游資源有效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文化產業。
張志辰(天津市濱海新區商務委員會副主任)
創新發展是動力
綠色發展是底線
上世紀90年代政府提出濱海新區的概念,2006年,濱海新區上升為國家級戰略,2010年濱海新區正式成立。過去的4年里,新區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第一是發展速度快,GDP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13年接近8100億。第二個是創新力度大,亮點不斷。我們實施的行政審批改革,包括社會管理體系創新等亮點,得到了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的充分認可。第三是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生態與經濟發展和諧共生。
未來新區的發展重點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優勢產業的不斷孵化,新興產業的做大做強。
其次是創新發展。創新發展是動力,綠色發展是底線,沒有創新就沒有后勁。新區成立后一直堅持創新為主,特別是在產業和社會管理方面,我們有云計算中心,包括生物醫藥這些平臺,為新區的發展提供了后勁。
第三是綠色發展。任何發展都要處理好環境、資源、人、土地這些方面的關系,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共贏。
湯宗偉(重慶市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樹立智能+自然的
開發理念
兩江新區成立于2010年,4年來,我們的發展可以概括為“快字當頭,好在其中”。快是4年我們GDP增長20%以上,工業增長30%以上,投資增長30%以上。好是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
兩江新區的兩江是指長江和嘉陵江,因為我們地處長江上游,又是三峽庫區的核心,自身環境保護不好就會殃及長江下游和庫區。因此,怎么走生態循環經濟的發展路子,對兩江新區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任務。我們首先注重先天保護,保護好現有生態資源,不大挖開山,不毀林;其次做好后天保護,包括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及規劃編制的方案。同時明確了智能+自然的開發理念,所謂自然就是充分尊重順應自然,保護好自然,充分體現重慶作為山城、江城的自身特色。智能就是盡可能采用低碳、環保、高效節能等技術和產品進行城市建設,明確了先謀劃后規劃,先規劃后開發,先環境后建筑,先地下后地上,先工建后住宅,先保障后投產的秩序。此外,我們還明確了一心四帶的布局,明確了以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療和新材料等產業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的體系,以及以金融、物流、會展、保稅貿易、商務五大產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陸 原(廣東省廣州南沙新區管委會副主任)
堅守產業和環保并存
廣州南沙新區區域很特殊,在珠江的入海口。如果用字母A來表示珠江入海口的話,“A”兩邊分別是產業非常發達的珠江東岸和西岸,而我們正好是中間的一橫。身處中間的我們的后發優勢在哪里?就是生態。南沙新區803平方公里,水系非常發達,這是上天給我們的一個平臺。這幾年,我們把生態保護作為核心內容融入了新區的土地利用規劃和產業規劃,并在編制生態、林地、包括水系保護里面都制定了一系列指導性的文件和政策。
第一,堅守產業和環保并存。在我們的規劃里,提出了南沙開發與濕地保護的關系,明確了不開發建設用地,這個做法得到同行的認可,也獲得了聯合國頒布的宜居金獎。
第二,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盡量結合國家節能環保產業園區的建設同步開展,以點帶面,抓好環境保護的內部和外部的關系。啟動了環境風險的預警體系建設試點,先把自己“預警”起來,然后努力嘗試通過與周邊地區開展區域性的合作,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第三,跟周邊的發達城市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區域性的合作,對周邊的高端產業發展提出限制。因為大氣、水系是大家的,是不可分割的體系。
張 琳(陜西省西咸新區管委會副總規劃師)
“田園城市”引領
特色新型城鎮化范例
西咸新區作為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誕生的時候就提出了“田園城市”的理念,在國家批復的新區承擔的任務里也提到了“創造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范例”,因此,我們把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作為新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把城市資本引入農村,發展田園生態農業。
西咸新區是歷史文化文明的核心,中國歷史文化周、秦、漢都在西咸新區,如何做到歷史文明的傳承發展也是我們考慮的一個方面。在保護歷史文化上,我們提出了大遺址保護特區的概念,這也是我們將來的一個特色。
因為身處內陸,在先天的經濟稟賦和資源上來講,比其他新區都要弱一些,因此,我們也需要抓住轉型的機會,選擇新興產業。我們現在的方向是抓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業和大數據的產業。同時也抓好綜合交通樞紐、航空港的建設,這也是我們承載絲綢之路空中起點的一個重要支撐。
再就是我們要與其他新區形成錯位發展,尤其是與相鄰的新區,比如與蘭州新區在產業上形成互補,加強互動和交流。
萬建忠(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
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青島西海岸新區于今年6月3日正式獲批設立。圍繞承接落實好國家戰略,推動新區綠色轉型發展,在工作實踐中,我們重點思考和探索解決了三個方面的課題。
第一個課題:如何落實新區戰略定位,突出海洋經濟主題,在發展藍色產業上實現新突破。我們以藍、高、新為發展方向,加快轉、調、創步伐,著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目前,新區在港航物流、海洋生物、海工裝備等領域已培育形成了一批優勢產業。
第二個課題:如何擺脫傳統發展路徑依賴,在實現綠色增長上取得新成效。我們研究制定了一攬子方案,比如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打造第四代綠色生態科技園區等。
第三個課題:如何堅持生態基底、陸海統籌、城鄉一體,走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我們始終堅持生態立區不動搖,大力實施造林綠化、污染治理、生態修復,持續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特別在推進新型城鎮建設中,注重保持自然風貌,彰顯田園牧歌特色。堅持陸海統籌,著力建設國家海洋生態保護區和離岸綜合開發示范帶,打造陸海相融、生態宜居的美麗海洋新城區。(錄音整理/本刊記者 付 松 彭美玉 圖/唐 敏 責任編輯/晏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