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紅
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統計,2013年,全國共輸出出版物版權8444種,較2012年增長7.8%;引進出版物版權17613種,增長2.4%;版權輸出與引進品種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3年的1∶1.7,版權引進與輸出的比例進一步縮小。
總體看來,我國的版權輸出工作在比例結構、區域結構、內容結構、語種結構、型態結構等方面不斷優化,版權輸出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通過中國出版界、文化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走出去工作呈現一片繁榮熱鬧的景象,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需要業內人士警醒思考。
一是多數走出去圖書印數和實際銷量有限,從而導致市場影響力不足。走出去圖書應該不僅要走向世界,賺到眼球,還要轉換為真金白銀,方能賺到影響力,轉換為生產力。
二是走出去圖書內容較多集中于中國傳統文化、旅游、中醫等方面,內容上有所突破但還需加強,科技類、醫學類等學術出版物原創精品的輸出力度還需加強。
三是推介活動反映了我國走出去水平參差不齊,總體規模有限。走出去工作業績突出、圖書品種豐富、國際影響力較大的主要是那些大社、強社、專業社,而為數不少的中小出版社則相形見絀、勢單力薄。
出版走出去是我們的既定戰略,是基本戰略,又是一項長期的戰略。各級新聞出版管理機關和出版單位,應該明確方向、理清思路,制定長期目標和階段性任務,一本書一本書地抓,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走,一個出版社一個出版社的談,如此去做,我國的版權輸出工作一定會取得更好更大的成就。
當前,做好出版走出去工作,應該厘清三個問題:
一是,不僅要看走出去的份額多少,還要看走出去的內容板塊是什么?走出去的份額多少和走出去的內容板塊是什么,就是走出去工作的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出版走出去需要有一定的數量,更需要有過硬的內容、夠好的產品。不要只追求走出去的數量,更要在質量上下功夫。不能準確反映中國科技文化發展水平,不能準確闡述中國核心價值觀,不能準確論述中國社會發展現狀,不能真正進入國外讀者視野的圖書,走出去的再多,也不會有很大的價值。這樣的走出去能否持久,也值得懷疑。
二是,不能盲目地走出去,而要盡可能精準地走出去。中華文化要走出國門,走向哪里,產生怎樣的價值和作用,這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出版社不能閉門造車、憑空想像,不能想當然。而要通過各種途徑,貼近國外市場,增加溝通交流,把握本土需求,策劃好有價值的外向型圖書選題。策劃走出去的圖書,眼睛要盯著海外的市場和海外的讀者,不了解海外需求的走出去與盲人走路差別不大,如果再沒有盲杖和導盲犬,碰壁在所難免。
三是不能走彎路,而是要走捷徑。彎路也好,捷徑也罷,都是在講走出去工作的方式方法。方法是否得當,決定著效果與影響是否最大化。如何用最合理的資源,輸出更多的好書,樹立更多的圖書品牌,創造更高的效益,這個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要想走捷徑,一是要多借鑒,多學習,多參考。“三人行必有我師”便是此意。我們可以借鑒國內少兒出版社的做法,多家出版社成立聯合體,組團出國考察、參展、與外方進行版權貿易的合作,不僅能少走彎路,還能在壯大自身實力的同時,實現規模效益。二是要多主動,多宣傳,多展示。既要跟多個版代機構保持密切合作,主動宣傳推介自己的產品,還要充分利用好新媒體新技術,利用多種手段展示自己,與時俱進,與世界出版同步、對接,用全球視野審視我們的出版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