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高軍 實習記者 許方霄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是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四項政府機構改革之首,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食品藥品安全的高度重視。時隔一年,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進展如何?食品安全狀況有哪些進步?食品安全還存在哪些隱患?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劉佩智就此進行了介紹并談了自己的看法。
劉佩智委員首先介紹了一年來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的機構改革情況。他說,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各省、市、自治區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食品藥品監管機構改革走在了全國的前列。2013年5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組建完畢,包括職能、機構設置、人員調整全部完成;到2013年底,29個省、市、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已改革、調整到位,食品藥品監管四合一架構已完全建立。劉佩智委員進一步介紹說,所謂四合一架構就是原來的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分管的食品監管部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分管的食品監管部門,再加上原來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這四個部門組成了一個統一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這也就是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強調的“要重組食品藥品的監督管理機構”。
對于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職能及監管環節的改革調整,劉佩智委員認為,經過近一年的改革調整,食品藥品監督管理五變二模式已基本形成。他說,所謂五變二,就是在食品的監管環節上,由原來的五個部門變成了兩個部門。即原來由農業部門管理的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管理的食品生產、加工環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理的食品流通環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管理的餐飲、消費環節;商務部門管理的畜禽、生豬定點屠宰環節變成了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和農業部兩個部門管理,這其中除種植養殖、家禽、生豬定點屠宰由農業部門管理外,其他環節均劃入了新組建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

▲劉佩智委員 本刊記者 高軍/攝
而對于機構改革存在的不足,劉佩智委員直言不諱地說,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改革中央和省一級比較快,但到市、縣一級確實慢了一些。他建議,針對我國人口多、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在機構改革的設計層面,應更多地考慮機構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搞好整體方案,不然到了縣、鄉一級可能有些改革任務就要留到下屆政府了。
對于一年來我國食品藥品的質量安全發展形勢,劉佩智委員說,經過全社會各方面一年的共同努力,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形勢在不斷好轉,各類食品的質量及安全水平也在逐步得到提高,尤其是農產品的質量更是有顯著提高,特別是2013年,全年沒有發生區域性的、系統性的食品安全事故,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基本上得到了保障。但是,雖然我國食品安全的形勢總體在不斷好轉,但食品安全整體的形勢還是不容樂觀。食品安全問題還時有發生。食品安全狀況與當前社會發展、社會進步的要求相比,和老百姓的期待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劉佩智委員強調,相關部門一定要認清當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緊迫性,決不能放松,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一定要抓好食品、藥品的安全,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對于食品安全,要深入開展食品藥品的安全專項整治,特別是包括嬰幼兒奶粉在內的食品的質量,要按照藥品管理的辦法來嚴格監管,讓人民吃的放心,用的安心”的要求,建立從生產、加工到流通、消費全過程的監管機制,健全從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層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嚴守法規和標準,用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堅決治理餐桌上的污染,保障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
而對于當前食品安全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制約食品安全形勢根本好轉的瓶頸有哪些,劉佩智委員說,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食品安全形勢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之所以說形勢不容樂觀,主要還有幾個原因:第一,從發展的階段來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同時,我國人口基數較大,食品消費量巨大的基本國情決定了食品安全往往有一個高發的時間段,食品生產和安全管理的水平也還有待提高;第二,從產業的基礎來看,我國食品生產經營的主體規模普遍不是很大,其標準化程度也有待提高。據統計,我國注冊登記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上千萬家,但10人以下的小企業占到80%以上,不在注冊登記范圍之內的小商小販就更難以計數了,而且我國食品從業人員的素質也確實亟待提高;第三,從制度規范來看,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體系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劉佩智委員坦言,嚴懲重度食品違法犯罪需要強有力的法律來作為支撐。除此之外,從市場的環境來看,我國的市場經濟發育還不太成熟,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公平競爭的秩序還有待建立和完善,比如:道德問題、誠信缺失的問題也還比較突出,同時,政府特別是基層的監管在技術裝備和工作經費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困難,呈現出“小馬拉大車”的現象等等。總之,這些問題也都是制約食品安全形勢根本好轉的瓶頸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