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革新
1.蘇北農村縣域仍未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普職“規模大體相當”。2010年頒布的《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總體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2013年7月,教育部《關于做好2013年高中階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2013招生通知》)再次要求:“各地切實落實高中階段教育普職招生大體相當要求,要繼續穩定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原則上要按50%的比例引導應屆初中畢業生向中等職業學校分流”,這里進一步強調了所謂“大體相當”即“原則上要按50%的比例”??梢?,高中階段“普職比”是衡量職教發展的重要指標,堅持高中階段“普職比例大體相當”這一政策舉措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關乎中職教育實現健康發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礎和重要保障。江蘇省早在2005年就已宣布“基本實現普職招生大體相當的目標”。筆者以為,這或許是從整體而言,但職教的發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和地區差異,一些地區與“大體相當的目標”還存在相當的距離,我們還沒有理由高枕無憂。換一個角度來看“普職招生大體相當”,不能只看各地制定的高中階段教育招生計劃是否完美,而要看實際結果是否體現了“規模大體相當”。筆者近期選取了蘇北地區11個具有代表性的縣域(包括縣、縣級市和以農村經濟體制為主體的區)為樣本,考量普職比,其結果如下表所示。

蘇北地區部分縣域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規模普職比統計表
高中階段教育普職比達到多少才能稱為“大體相當”?據《2013招生通知》要求:“原則上要按50%的比例引導應屆初中畢業生向中等職業學校分流……每個學校擇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本校當年招生計劃的20%(不含擇校生)?!笨梢姡?0%分流是目標,高中擇校生允許范圍是20%以內,這樣即知普職比的允許范圍下限是1.20∶1。上表雖只列取了蘇北地區11個縣域截至2012年年底的普職比狀況,但由此我們可以窺見蘇北農村地區普職比狀況。上表顯示,這11個縣域的普職比均超過1.50∶1,即相差40%以上,超過了允許的范圍“20%以內”,說明在蘇北農村地區能夠達到高中階段教育普職比“大體相當”的縣域為數甚少。
2.蘇北農村中職教育的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質量明顯落后。一所學校的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質量直接反映了這所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近年來每年例行的全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信息化教學大賽”和“示范課”“研究課”兩課(以下簡稱“優質課”)評比競賽(以下簡稱“三項重要競賽”)這三項重要競賽,可以從一個側面較好地反映出一所學校的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質量,也是目前對一所學校的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質量的一種較為客觀和有效的橫向考察與評估。筆者2011~2013年連續三年對蘇北地區、蘇北農村地區職業學校與全省職業學校進行了對比調查,發現蘇北地區、蘇北農村地區職教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質量明顯落后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截至2013年年底,優質中等職校(三星級以上,下同)的布局是,在全省199所優質中等職校中,蘇北地區擁有優質中等職校113所,占56.78%;蘇北農村地區擁有優質中等職校64所,占32.16%。而2011~2013年所進行的總計1663個全省職業教育三項重要競賽的一等獎中,蘇北地區和蘇北農村地區的中等職校分別獲得573個和153個,獲獎面僅占全省的34.45%和9.20%,均與其優質中等職校布局占全省的份額有大幅度差距,相對誤差均>20%,已達到統計學中“大幅度”的顯著程度。這說明在蘇北農村地區優質中等職校布局顯著偏少的情況下,其現有的64所蘇北農村地區優質中等職校整體上還與全省的優質中等職校在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質量上存在顯著差距。二是蘇北農村職校在全省職業學校技能大賽、信息化教學大賽和優質課評比中所獲得的一等獎占全省份額,2011年分別為10.05%、18.75%和15.38%,2012年分別為6.99%、4.35%和13.99%,2013年分別為5.48%、4.35%和13.47%??梢姡K北農村地區職校在全省職業學校的三項重要競賽中,其成績不僅低而且呈逐年下降態勢,這在技能大賽和信息化教學大賽中尤為明顯,因為這兩項競賽不僅需要展示教師個人過硬的教學能力,還需要有所在學校的過硬教學硬件和教學團隊的支持,而這正是蘇北農村職校的軟肋。由于制約農村職教發展的瓶頸沒有解除,這種辦學規模與獲獎份額之間的差距會更加明顯。三是蘇北農村地區優質中等職校有64所,占蘇北地區優質中等職校113所的56.6%,說明蘇北農村職校占蘇北職校的一半以上。正是由于蘇北農村職教的發展落后,在職業教育的三項重要競賽中處于劣勢,直接影響了蘇北地區職業學校在全省職業教育三項重要競賽中的成績,導致蘇北地區職教的教學實施能力和教學質量落后。
1.當前社會的急劇轉型導致農村職教所面對的兩個市場正在發生變化。和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走的是一條高增長、高代價的發展之路,這也帶來了社會的急劇轉型。由于歷史的、地理的和存在已久的二元經濟結構的原因,我國農村特別是自然條件受限的偏遠農村,經濟發展長期滯后,對社會轉型最為敏感,“不良反應”最為強烈。
我國社會轉型的過程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當前社會急劇轉型所帶來的劇烈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致使農村職教的市場環境已發生或正在持續發生變化。農村職教不僅要切實認識到其所面對的市場需求與城市職教的不同,同時也要認識到這種市場需求也是在不斷發生急劇變化的。這種急劇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出口”方面,隨著社會急劇轉型,縣域地方經濟和農村企業對職教人才培養的需求發生了變化。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所帶來的世界性產業調整與經濟轉型,與我國的社會轉型期相疊加,形成疊加效應,致使我國快速進入社會急劇轉型階段,對縣域農村經濟結構的影響愈加深刻,客觀上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由原先兩頭在外的外源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在產業結構上由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知識密集型產業升級??h域農村企業靠吃人口紅利、勞動力紅利的路已經走到了盡頭,原先靠低廉勞動力支撐發展的農村企業越來越渴求科技和人才的支撐。農村職教所輸送的就業型勞動力和操作型技能人才,已不再適應地方政府和農村企業的需求。二是“入口”方面,隨著社會的急劇轉型,農村社會公眾、求學者家庭的就業觀和就業需求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社會公眾更少盲從,更趨理性,比父輩更了解職教,明白一般農村職校培養的學生文化底子薄,僅能適應固定崗位的技能要求,崗位轉換的適應能力不強,今后的發展空間、上升渠道受限。從家族的未來著想,這些家長不愿意讓孩子重復自己的生存方式。這種農村社會公眾的就業觀和就業需求的變化,直接導致農村家庭的求學需求也隨之發生很大的變化。社會公眾和家長對孩子求學的期望值更高,寧愿多花錢讓孩子上普通高中,也不愿他們上免費的農村職校。求學需求的變化,從表面上看是對職教的輕視;從深層次看,說明社會轉型帶來了社會進步,包括農村社會在內的社會公眾對文化、科技、教育越加重視,他們寄希望于通過教育來改變孩子的命運,對農村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公眾雖然不是教育理論家,甚至絕大多數也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們的選擇行為卻詮釋了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應“為完滿生活做準備”,這對促進農村職業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經濟轉型都是有益的。近年來,雖然農村中職免費教育等各項重大優惠、扶持政策相繼出臺,但農村職教仍未走出瓶頸,且發展越來越困難,這主要是“出口”與“入口”兩個市場的變化導致的。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相繼從國家戰略層面,明確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隨著這一發展戰略的實施,農村職教所面對的“出口”與“入口”兩個市場的變化還將持續。
2.農村職教轉型發展是踐行國家教育方針、適應和服務縣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1995年頒布的《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2010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重申了新時期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眹医逃结橌w現國家的意志,是國家對教育的規定,同時又是我國市場經濟背景下教育的本質屬性使然。社會轉型的根本目標是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當前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進程中踐行國家教育方針,既是教育的社會需要,又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2011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九部門意見》)中針對農村職業教育進一步提出:農村職業教育要“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要以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這無疑為農村職業教育踐行國家教育方針和實現自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農村職教應毫不動搖地踐行國家教育方針,服務于縣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在當前社會急劇轉型背景下,要適應和服務于縣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就必須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不能繼續墨守成規或靠簡單的行政指令,要以轉型適應轉型、以發展服務發展。當前社會急劇轉型正進一步倒逼農村職教實現自身的轉型發展。
3.針對當前社會急劇轉型形勢下的新任務,重新確定農村職教的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農村職教要實現轉型發展,首先要在發展理念上進行修正與調整,摒棄原有的不能滿足當前急劇轉型要求的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確定適應當前社會急劇轉型的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原有的“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于2005年被正式提出來,統稱為職業教育辦學方針。鑒于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尚處在依靠勞動力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供給優勢階段,實行的是經濟粗放式發展模式,勞動力供給充裕、就業困難,因此,當時的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主要圍繞如何解決就業問題展開,對農村職教而言,則主要圍繞如何解決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展開。在此背景下,“以服務為宗旨”的“服務”也被簡單詮釋為“為就業服務”,直至喊出流行的口號“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這也成為“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的約定俗成,一直這么理解和實施。但是,隨著2008年以來曠日持久的世界性金融危機與我國社會轉型期疊加,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速度越來越快,終結了依靠高消耗自然資源、低成本勞動力的粗放式發展模式。研究表明,“人口紅利”即將耗盡,勞動力數量供給的優勢將被勞動力質量的劣勢所取代,經濟發展將面臨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問題。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在經濟社會轉型速度加快、程度深入的今天,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當前經濟轉型發展的三個引擎,并且在這三個引擎中,科技進步越來越成為最主要的引擎。事實上,在社會急劇轉型的今天,科技進步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以江蘇省為例,2010年、2011年、2012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這三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54.0%、55.2%、56.5%。
隨著我國社會急劇轉型以及隨著而來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縣域農村經濟發展對科技的渴求越來越迫切,縣域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和關鍵并不是缺乏一般的勞動力或“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①,相對于城市而言,他們更缺乏掌握科技和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人才。技術創新型人才在農村縣域的稀缺程度遠超過“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究其原因,主要由于縣域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而縣域第二產業的主體是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既規模小又遠離城市,很難吸引高層次的科技人才,也很難獲得位于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撐與輻射。教育就是服務,農村職教要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就要在不斷提升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上下功夫。提升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是農村職教走出發展瓶頸的唯一選擇。近年來,農村職教為了爭奪農村生源和擴大招生規模,一直在降低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結果事與愿違,距市場需求越來越遠,離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和求學家庭的愿望越來越遠,其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縣域農村職教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同時,應肩負起地方應用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功能,加大對技術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和應用型科技孵化與輻射的力度,滿足縣域地方政府和農村企業對科技創新型人才的渴求。這應是農村職教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為“三農”服務的應然選擇,也應是農村職教踐行為受教育者的“完滿生活做準備”的原則,從而有效增強其吸引力的應然選擇。
綜上分析,隨著依靠“人口紅利”發展模式的終結,當初基于這一經濟發展模式背景提出的職業教育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對當前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教的發展缺乏針對性和適切性。依據《九部門意見》的要求,我們認為,在當前社會急劇轉型背景下,農村職教的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應確定為“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有效增強吸引力”。與2005年提出的“以服務為宗旨”的辦學宗旨相比,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這一辦學宗旨對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適切性。有效增強吸引力這一發展目標,一方面,體現了教育的終極目標——“為完滿生活做準備”;另一方面,它也體現了農村職教的特點或努力方向。
1.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調動社會力量辦職教。在社會急劇轉型和隨之而來的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今天,農村職教在辦學中要踐行“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辦學宗旨和“有效增強吸引力”的發展目標,就必須多一些“市場”成分,少一些計劃指令和壟斷成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廣政府購買服務,凡屬事務性管理服務,原則上都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會購買”“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②。因此,對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政府不能包辦過多,而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走市場化道路,引入市場力量的“活水”,培育農村職教自身的造血功能。要向社會購買服務,調動社會力量辦職教,在明確縣級人民政府是農村職教辦學責任主體的同時,走辦學主體多元化的道路。鼓勵和支持不同性質、規模、行業的經營主體、社會法人進入農村職教辦學領域,徹底改變傳統的國家統包統管的教育體制,使職教投資主體多元化。學校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按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辦事,真正成為自主管理、自主辦學的法人實體,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資)—“生產”(教育教學)—“銷售及售后服務”(推薦就業及業后培訓)一條龍自主運行機制③。吸引民資,促進農村民辦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是推進農村職教辦學主體多元化的關鍵。為此,要按照2014年2月2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所提出的:“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闭{動社會力量辦職教,實行辦學主體多元化的意義在于:一是有利于打破縣域教育行政部門獨家主辦農村中職教育的慣例,打破獨家壟斷、自辦自管的模式,進而逐步實現管辦分離;二是有利于通過市場機制的力量,推動農村職教辦學體制的深刻變革,從而有利于推動農村職教與產業結合、與企業合作,“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
2.對現有公辦農村職教實行漸進式辦學模式變革。要實施辦學模式變革,就要給市場機制保留空間,清除阻礙辦學模式變革的體制藩籬,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在當前經濟社會背景下,需要對現有地方政府部門舉辦的農村職教機構實行漸進式辦學模式變革。筆者以為,我們可以參照國家對國有企業改革的辦法,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④,允許和鼓勵、支持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農村職業學校的發展。即在不改變農村公辦職教的辦學性質和辦學主體的前提下,按照市場機制,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引入校外職教機構(包括行業企業、民營私立職教機構或城市的高等、中等職校等),委托承辦或承包一個或幾個專業的辦學運作。委托承辦或承包一個或幾個專業的辦學運作,屬合作辦學性質,不改變公辦學校的政府所有權,對外仍是一個學校、一個法人,對內則是承包關系,實行二級管理、獨立核算。
3.瞄準社會急劇轉型背景下農村職教的辦學宗旨和發展目標,調整辦學功能定位和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辦學宗旨,確定農村職教的辦學功能定位。農村職教應體現和彰顯面向縣域農村的產學研一體的功能,除履行基礎職業教育功能、職業培訓功能外,還應緊密聯系縣域農村產業企業,成為縣域農村的科技橋梁和紐帶,履行科技研究、孵化與輻射的功能,不僅輸送各類就業型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還應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推廣輻射能力。其一,這一功能的履行僅憑農村職教的單打獨斗難以實現,需通過廣泛的社會合作得以實現,不僅要對內開展與縣域內企業的深層次緊密合作,還要對外開展與城市高校、科研機構和大中型企業的合作,從而成為縣域企業離不開的科技橋梁和紐帶。其二,這一功能的履行還需要有一支優秀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需要一批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生產實施能力,除完成教學任務之外,還能夠緊密聯系產業,扎根于企業,解決企業生產中有關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實際問題,在生產實際中進行科研和創新,成為深受企業歡迎的科技專家。
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農村職教要適應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民眾對人才培養的多樣化需求,不僅培養低端就業型的勞動者和技能人才,還要成規模地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管理、經營和創業等各型人才;不僅要培養縣域經濟社會各行各業的普通就業者,還要為其成批量輸送骨干和精英;不僅輸送藍領,還要輸送白領。為此,需要農村職教從兩個方面變革人才培養模式:一是實行合作式、開門式模式,充分實施校企合作。對高年級學生,可以由老師帶到企業研發一線,實行在研發中教學、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培養的原則,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既為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持,又能培養一批適合縣域企業、根植于縣域企業的創新型技術人才。二是實行分層式、現代學徒制模式,在教學中不搞一個模子、“一刀切”。對高年級學生,可以安排專門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做導師,實行一對一教學,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潛能都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讓每個學生都能成才。這樣不僅讓企業滿意,也讓每個學生家庭滿意,從而實現農村職教的社會效益最大化,有效增強職教的吸引力。
[注釋]
①教育部關于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教職成[2009]2號)[Z].2009-01-06.
②④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③周明星.現代職業教育本質屬性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