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業鏈的重組將帶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業鏈上的核心企業能推動產業鏈的變化,從而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以市場機制為主體,以產業鏈上核心企業為主導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調整方式。
關鍵詞:產業鏈;產業鏈重組;產業結構優化
我國現階段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可以對應為產業鏈的問題。本文從產業結構微觀結構的視角構筑理論模型。分析在產業結構以產業體系進行劃分的基礎上,產業結構與產業鏈之間的關聯,從而進一步闡述產業鏈重組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及效果。并就產業鏈重組方式與機制進行分析。
一、 產業結構的微觀結構
1. 以生產體系劃分產業結構。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演變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許多經濟學家對于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內在關聯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庫茲涅茨認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知識存量的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結構方面的變化。他對57個國家作了截面分析后得出,人均產值的高增長率與生產結構的高變動率是相互關系的。羅托斯認為,經濟增長是主導產業經濟部門依次更替的結果。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再向第三產業轉移。
三次產業結構的演變是經濟學家研究產業結構的經典研究方向。我國的經濟學家在研究產業結構時,也多以三次產業分類法來劃分產業結構。
但從微觀角度看,產業結構并不僅僅表現為三次產業的簡單數量比例關系。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劃分產業結構,即圍繞關鍵產品劃分不同的產業體系,把一個個產業體系看作產業結構的微觀結構。宏觀的產業結構是不同微觀結構的疊加。以產品為核心的生產體系構成了產業結構的微觀結構。而微觀結構的變化和調整也會影響到宏觀結構,并最終影響到三次產業體系的調整變化。
由此,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也就不僅僅表現在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上。同時也表現在不同產業體系中,圍繞核心產品的微觀調整。具體而言,就是反映到產業鏈的調整。技術創新帶動產業鏈的重整和優化,微觀的產業體系通過創新實現升級轉換,達到了產業體系內的結構性調整。不同產業體系圍繞不同產品進行調整的疊加,廣泛調整的結果就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從而可以通過產業鏈的重組,推動并達成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2. 產業體系與產業結構。產業體系構成了國民經濟的一個整體、一個系統。作為系統,其組成的要素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相互依賴和相互作用的關系,這種關系形成了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構成產業體系的個產業之間的聯系及聯系方式(芮明杰,2005)。因此,研究產業結構,實際上就要研究產業體系內的各種關系。
將產業結構按照不同關鍵產品劃分為不同產業體系,就可以深入的觀察產業內深層次的聯系及聯系方式:例如,中間產品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到最終產品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整個循環的過程。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消費需求的影響、供給因素的影響、環境政策的影響等。
產業體系是一個一個圍繞最終產品的生產網絡疊加形成的。最終產品是由一個一個企業生產的。產業體系就是一個一個圍繞著最終產品疊加起來的復雜系統。它們之間互相有交叉,互相為自己所在的產業體系和其他體系生產配套。疊加出一個復雜系統,從宏觀上看,這個復雜系統就是產業結構。過去按企業生產的相同性劃分成不同產業。從產業體系關鍵點來看,產業體系的關鍵點是體系中的核心企業。核心企業擁有最終產品的核心技術、制定產業體系的生產標準,集成產業體系中的其他配套企業,并帶動整個產業體系的創新。其余配套其余圍繞核心企業成為一個網絡體系。核心企業的技術、工藝、產品發生變化,會帶動其所處網絡發生變化。無數個小的網絡發生變化,最終會傳導到整個體系發生變化。即產業結構發生變化。
核心企業的創新并傳導到配套的企業其他企業,其動力源于競爭和需求的存在。故核心企業所處網絡發生的變化也是由競爭和需求推動。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市場機制通過需求和競爭,導致技術進步。
3. 微觀體系中反映的我國產業結構的問題。從微觀產業體系的角度看我國產業結構的問題,就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僅僅表現為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的失調,更反映為一個個圍繞關鍵產品的產業體系內部微觀結構的失調。產業結構的問題,均能在微觀體系上得以反映。
從微觀生產體系上看,我國的企業大多是產業鏈的配角,在價值鏈上處于被支配地位。跨國公司因擁有核心技術占據了價值鏈的高端。我國的大多數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上處于加工階段。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也難以成為價值鏈的主導。具體到微觀產業體系上,就可以看出,在圍繞核心產品的產業體系中,作為核心的企業很多都是跨國公司。我國企業,包括一些在規模上較大的企業,也僅是跨國公司的配套廠商。這些大企業在產品設計、技術創新、知識外溢等方面均處于被動的從屬地位。在價值鏈的國際分工中較為被動,處于價值鏈的低端,主要憑借自然稟賦和勞動力要素優勢參與價值鏈的國際分工,而無法成為產業鏈的核心。部分企業雖然在技術、創新上確立了一定的先發優勢,但缺乏產業鏈的集成能力,無法有效整合產業鏈,為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制定標準,并帶動產業鏈企業的協同創新,故而也難以成為產業鏈的核心。
我國尚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強、能夠承擔產業體系核心、具有較強集成能力的核心大企業。這些核心大企業能夠開展自身的創新(包括產品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以及標準的創新等),并通過知識的外溢帶動產業鏈上其他企業的創新。除此之外,核心企業還能制定產業鏈的創新標準,提高產業鏈創新的效率,加速產業鏈的提升。另外,核心企業還能通過引入新的產業鏈上配套企業重組產業鏈。新引入的配套企業一般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從而配合核心企業的各項創新。無論是核心企業帶動產業鏈上原有企業的創新,還是引入更具創新能力的新配套企業,都能提高整個產業鏈的效率。使產業鏈整體向更高價值的上方移動。
這些微觀產業體系的變化,將在宏觀上表現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從低水平的均衡,隨著微觀產業體系的優化,逐漸發展為高水平的均衡。我國只有培育出一批本土的系統集成商,才能夠帶動一個個產業體系的結構調整,以微觀體系的升級轉換帶動宏觀結構的調整,最終實現宏觀產業的優化升級。
二、 產業鏈重組與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鏈是產業結構的微觀結構。微觀變化必然導致宏觀變化。產業鏈重組,是產業鏈構造方式進行了改變,產業鏈上企業數量、產業鏈關聯者及關聯方式的改變。新產品、新技術和新的分工方式使落后企業被淘汰。從宏觀上就表現為淘汰落后,提升產業結構。分工合作的重構,對鏈內企業產生了淘汰、維持和發展的變化,最終在宏觀層面上表現為結構性調整。
1. 產業鏈的重組可以改變地區的產業結構現狀。創新可以推動產業鏈的重組,使產業鏈上企業進行升級和優勝劣汰。不能跟上創新節奏的企業將會被淘汰,同時出現新的企業加入產業鏈。一般情況,在創新過程中被淘汰的企業是產業鏈上缺乏核心技術、價值附加值比較低的低端企業。而新加入產業鏈的企業,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創新能力強、甚至擁有突破性新技術的企業,有些新加入企業甚至通過創新產品成為產業鏈上新的核心和集成者。這類企業占據了價值鏈的高端,可以獲取產業鏈上的最大價值。由于產業鏈上的企業往往集聚在核心企業周邊,在地域分布上呈現為以產業鏈集成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聚。產業鏈的重組,將會通過核心企業的輻射,改變該地區產業集聚狀況,從而改變地區產業結構現狀。
2. 產業鏈的重組是企業創新的一個內生過程。產業鏈重組的原動力來自于企業的創新,尤其是作為產業鏈集成者的核心企業的創新。集成企業的新產品、新技術使產業鏈的標準發生了改變,鏈上企業圍繞集成企業的標準開展更為有效的創新。在創新過程中部分創新能力差的企業被淘汰、部分擁有新技術新知識的企業加入到產業鏈中,從而推動了產業鏈的重組。
產業鏈的重組在價值鏈上表現為價值分布的改變。擁有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占據價值鏈的高端,在價值分配上處于主導地位,分享了價值分配中的較大部分。其余企業只能在價值鏈上處于低端。產業鏈上企業在價值分配上的競爭也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才能在價值鏈上占據更為主動的地位。
三、 產業結構的關聯方式表達為產業鏈
產業結構的連接方式可以表達為產業鏈。在企業的微觀層面,也可以表達為供應鏈和價值鏈。產業結構一是比例關系,一是連接方式。產業鏈是從連接方式的角度刻畫了產業結構。改變產業鏈連接方式,就改變了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從宏觀方面對產業體系的分類。產業鏈可以從微觀上表達產業結構的聯系方式,是產業結構的微觀組織形式,表現了從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到最終產品的投入產出關系和整個過程的分工協作關系。
上圖表述了產業結構與產業鏈的關系。整個產業體系由不同的產業模塊通過分工合作聯系在一起。兩個產業模塊之間的交叉點,從宏觀上看,是投入產品在產業體系中的交集,即可以看作是同一投入產品生產出不同的產出品;從微觀上看,可以看作同一企業為不同產業模塊提供服務。從宏觀角度,這些點在橫向上構成了三次產業結構的劃分;從微觀角度,這些點在縱向上形成了產業鏈。
核心企業通過自身的創新進行產品升級,或者進行產品革新。兩者的區別在于,產品升級是在原有產品基礎上的改良和優化;而產品革新是創造出全新的產品。無論核心企業的升級還是革新,都會通過合作網絡和產業鏈關聯使配套的小企業變化。
與此同時,產業鏈也通過重組和重構兩種方式發生變化。產業鏈重組是指核心企業產品升級帶動產業鏈配套企業的技術進步,不能跟隨核心企業創新步伐的落后企業被淘汰,部分新的企業進入產業鏈;產業鏈重構指核心企業通過革命性的創新開發出全新的產品,產業鏈隨之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甚至部分新產品是由新的核心企業研制開發出來的,核心企業本身也發生了變化。更多新的企業進入到產業鏈中,產業鏈的核心技術、創新標準、價值分布都重新布局。無論產業鏈的重組還是重構,產業鏈變化本身也會通過連接方式的變化而改變產業結構。
綜上,在核心企業和產業鏈兩個層面,均能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化。宏觀上,核心企業通過自身產品升級和產品革新帶動產業鏈配套企業的變化導致產業結構變化。結構上,產業鏈的狀態影響到傳遞效率和連接方式,從而影響產業結構。故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核心企業重整產業鏈的引發和推動的。核心企業重整產業鏈,帶動了了產業鏈上企業的創新能力的提高,提升了產業鏈的創新效率。產業鏈的改變,從宏觀上導致了產業結構的變化,起到了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的作用。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可以通過核心企業帶動產業鏈重組來進行。
參考文獻:
1. Alchian, A.A.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58(3):211-221.
2. 范劍勇,石靈云.地方化經濟與勞動生產率.浙江社會科學,2008,(5):35-45.
3. 高偉凱,徐力行,魏偉.中國產業鏈集聚與產業競爭力.江蘇社會科學,2010,(2):80-88.
4. 郁義鴻.產業鏈類型與產業鏈效率基準.中國工業經濟,2005,(11).
5. 劉明宇,翁瑾.產業鏈的分工結構及其知識整合路徑.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7):92-96.
6. 芮明杰.產業經濟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7. 史衛,張學志,蘇良軍.經驗效應和規模效應.廣東社會科學,2010,(5):44-50.
8. 王云霞,李國平.產業鏈現狀研究綜述.工業技術經濟,2006,25(10).
9. 吳金明,邵昶.產業鏈形成機制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06,(4):36-43.
10. 顏克益,芮明杰,巫景飛.產業集聚視角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12):57-67.
11. 郁義鴻,管錫展.產業鏈縱向控制與經濟規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2. 郁義鴻.產業鏈類型與產業鏈效率基準.中國工業經濟,2005,(11),35-45.
13. 吳勇志,張玲.新國際分工、全球價值鏈整合與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模式——以聯想集團為例.現代經濟探討,2013,(12).
14. 安寧.黑龍江省科技園區發展戰略研究.哈爾濱理工大學學位論文,2010.
15. 張弛.基于產業鏈治理的集群國際競爭力提升研究.浙江大學學位論文,2011.
16. 耿亞新.太陽能光伏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構建研究.西北大學學位論文,2011.
17. 劉廣生.基于價值鏈的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研究.北京交通大學學位論文,2011.
18. 王雅俊.模塊化視角下的服務型工業化研究.暨南大學學位論文,2011.
19. 劉志坦.產業鏈視角下發電集團發展戰略研究.武漢大學學位論文,2011.
20. 盧國懿.資源型產業轉型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位論文,2012.
21. 任勇.礦業城市產業轉型模式研究.西北大學學位論文,2008.
22. 何官燕.現代農業產業鏈組織創新研究.西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8.
23. 劉慧波.產業鏈縱向整合研究.浙江大學學位論文,2009.
24. 蔣國俊,蔣明新.產業鏈理論及其穩定機制研究.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5. 劉貴富,趙英才.產業鏈:內涵、特性及其表現形式.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3).
26. 芮明杰,劉明宇.產業鏈整合理論述評.產業經濟研究,2006,(3).
27. 李心芹,李仕明,蘭永.產業鏈結構類型研究.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4).
28. 周新生.產業鏈與產業鏈打造.廣東社會科學,2006,(4).
基金項目:2010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政府主導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重組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戰略的路徑與自主創新研究”(項目號:10AZD006)。
作者簡介:沈凝,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