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鴻偉
在菲律賓的諸多安全亂象根源中,該國南部的反政府武裝是最大的禍源之一。其中不少反政府武裝籌措資金的一個重要渠道就是綁架,尤其以綁架外國人索要高額贖金臭名遠揚。
自1946年菲律賓獨立建國以來,歷屆菲律賓政府都試圖平息南部分裂叛亂勢力,時而通過和平談判,時而訴諸武力,但一直難以如愿。阿基諾三世希望能在2016年六年總統任期屆滿前,在南部建立一個被稱作“邦薩摩洛”的自治區域,從而維持菲律賓的統一。
層出不窮的反政府武裝
2014年8月20日,菲律賓最大的叛軍組織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簡稱摩伊解)向政府正式提交了《邦薩摩洛基本法》草案(Bangsamoro Basic Law)的最終版本。按照阿基諾總統此前的承諾,他將把該草案提交給菲律賓國會討論,計劃在2014年底通過,2015年1月之前開始創建工作。
此前2014年3月,雙方已經簽署過協議,摩伊解將解散現有的1.2萬名成員,在未來該自治區可以擁有獨立的警察隊伍、議會以及征稅權,總之摩伊解承諾不再渴求建立獨立國家。
“摩洛”是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對菲律賓馬來穆斯林的統稱,摩洛穆斯林人口439萬,約占菲律賓全國人口的5%,主要集中在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島等地。即使是在被殖民時期,棉蘭老島也一直是穆斯林聚居區,沒有完全被西班牙人征服。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獨立后,執政當局依然無法解決南部的復雜問題,當地的穆斯林力量一直抗拒菲律賓政府的同化統治政策。
目前,雖然菲律賓南部有大大小小、不計其數的反政府武裝,但力量較大主要是摩洛民族解放陣線(簡稱摩洛解)、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簡稱摩伊解)和阿布沙耶夫組織三支,其余的大小武裝派別幾乎都依附于此三家或與他們關系密切。自20世紀60年代末以來,以摩洛解為主的反政府武裝與政府軍一直打個不停。
摩洛解于1971年在三寶顏成立,領導人米蘇阿里在成立綱領中宣布要把菲南穆斯林地區從菲律賓分離出去,成立一個獨立的“摩洛民族國”,其率領的摩洛民族軍規模最大時曾經達到1.5萬人。
1978年,觀點更為激進的摩伊解從摩洛解中獨立出來,同樣宣稱要在棉蘭老島建立一個獨立的伊斯蘭國家,繼續與菲律賓政府軍打打停停。1989年11月6日,“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成立,包括巴西蘭、馬京達瑙、南拉瑙、蘇祿和塔威塔威五省,但并沒能真正解決菲南的沖突問題。
1996年,菲律賓政府總算同摩洛解簽署了棉蘭老地區問題的和平協議,摩洛解逐漸融入主流的政治生活中,但力量壯大的摩伊解不承認該和平協議,并繼續同政府軍間發生武裝沖突,逐步取代摩洛解成為最大的反政府武裝,且派別又不斷分裂。2010年,摩伊解中的強硬派人物卡托率領近千名追隨者又在馬京達瑙省另起爐灶,建立了“摩洛伊斯蘭自由運動”獨立武裝,并持續與政府軍發生沖突。
2008年,時任菲律賓總統阿羅約曾與摩伊解經過9年談判達成一項協定,但由于該協定被菲律賓最高法院裁定為違憲而無效,隨后雙方武裝沖突又起。
2012年10月,阿基諾三世政府又宣布與摩伊解達成一項框架協議,將在南部創立一個范圍更大的新政治實體“邦薩摩洛”,取代現有的“棉蘭老穆斯林自治區”,以換取后者放下武器并放棄建立一個獨立國家的要求。不過,雖然一直在持續談判,但因在自治區分界等問題上存有嚴重分歧,摩伊解同菲政府間的協議一直難有實質性進展。
“邦薩摩洛”的名稱源自馬來語,意思為“摩洛家園”,因此有人也將邦薩摩洛叫做“摩洛國”,還有國際輿論認為邦薩摩洛可能會是一個高度自治的“國中國”。由于菲律賓憲法中只有允許設立自治區的條款,而無“國中國”的規定,同時設立自治區也須經全民公決通過,因此邦薩摩洛究竟會以哪種形式出現,以及如何修改憲法等問題還會耗費很長時間。
另外,菲律賓政府與摩伊解的高調談判,又激起了仍然保留武器的摩洛解的不滿,不斷揚言重新開展武裝斗爭。2013年9月,自認為被冷落的摩洛解曾經派出200多名戰士試圖進攻三寶顏市政廳,但被當地駐軍和警察擊潰。
“想錢想瘋了的暴徒”
菲律賓輿論認為,政府先后急于同摩洛解和摩伊解達成和解,其實是為了便于集中力量打擊更為殘忍的阿布沙耶夫武裝。“阿布沙耶夫”的意思是“帶劍者”,由上個世紀80年代參加過阿富汗戰爭的阿卜杜拉賈克·詹賈蘭尼于1991年創建。詹賈蘭尼同樣要求在菲律賓南部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并因參與制造一系列恐怖襲擊和綁架活動而聞名。被阿布沙耶夫綁架的人員涵蓋各個國家各種身份,有時一次就綁架幾十人,其中甚至包括綁架了一名澳大利亞士兵15年,拿到贖金后才將其釋放。
1998年,阿卜杜拉賈克·詹賈蘭尼被菲政府軍打死后,該組織不再強調獨立的政治主張,而是改以勒索贖金為主要目的。菲律賓前總統阿羅約夫人曾稱,阿布沙耶夫武裝是一伙沒有人性的,“想錢想瘋了的暴徒”。
2000年4月23日夜里,阿布沙耶夫成員潛入鄰近的馬來西亞西巴丹島,綁架了二十多名不同國籍的游客和服務生,勒索到巨額贖金。2001年5月27日,阿布沙耶夫武裝在菲律賓西部巴拉望省的一個小島上綁架了包括3名美國人在內的20名游客和服務生,引來近萬名政府軍和上千名美軍士兵的圍剿。
菲律賓媒體披露,阿布沙耶夫內部分為幾個派別,主要分布在巴西蘭、蘇祿、塔威塔威三省,基本上每個派別都有兩名領導人協調指揮。就是這樣一個頻頻綁架勒索的團伙,在當地一些民眾的眼中,卻是對抗菲律賓政府的英雄和劫富濟貧的綠林好漢。
菲律賓政府軍一直在美國的支持下打擊阿布沙耶夫武裝,目前其組織勢力已從4000人減少到不超過400人,外圍成員約有2000人。且美國和菲律賓政府都已將阿布薩耶夫列入恐怖組織名單。
由于許多阿布沙耶夫成員和他們的父兄都參加過摩洛解或摩伊解,因此這三支武裝力量之間始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另外,阿布沙耶夫一直從外界,包括“基地”組織獲得支持。但“9·11”之后,恐怖活動在全世界遭到打擊,來自中東組織的資金鏈斷了,迫使阿布沙耶夫使用綁架手段籌集資金,目標不分西方人質還是本地人質,通常“只要錢、不要命”。endprint
菲律賓南部多年的沖突已經導致10多萬人喪生,并且助長了東南亞的伊斯蘭極端主義。
“伊斯蘭國”(ISIS)在中東地區突然崛起之后,成為菲律賓南部武裝積極依附的對象。2014年8月,阿布沙耶夫組織和摩洛伊斯蘭自由運動先后公開表示支持、效忠ISIS武裝及其頭目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甚至宣稱與ISIS“武裝結盟”。
馬來西亞的池魚之災
菲律賓南部地區長期槍械泛濫,武裝團伙林立,社會動蕩不安,經濟無法正常發展,不僅造成該地區長期經濟低迷,民眾流離失所,還使得鄰近的馬來西亞也深受其害。畢竟,馬來西亞沙巴仙本那和菲律賓南部的個別小島,最近只需幾分鐘船程。
在2013年2月菲律賓蘇祿武裝分子入侵馬來西亞沙巴“索回土地”事件發生后,馬政府耗資數億令吉設立了沙巴東部特別安全指揮區及沙巴保安區,但此后,當地又連續發生多宗游客遭菲律賓綁匪擄走的案件,在馬來西亞國內引發震驚,更對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的外交關系造成巨大影響。
2013年11月15日,阿布沙耶夫組織在仙本那邦邦島殺害一名臺灣男游客徐立民,并綁架了他的妻子張安薇,一個多月后張安薇才通過繳納贖金獲救。2014年4月2日晚,中國女游客高華赟又在仙本那被綁架,5月30日方獲救;5月6日,在沙巴一家海產養殖場的中國籍經理楊再林又被綁架,7月10日方獲救。
2014年7月12日晚,大約8名菲律賓南部武裝分子又闖入沙巴的一個度假村,開槍掃射值勤的兩名馬來西亞水警,造成一人死亡,另一人失蹤。菲律賓媒體事后認為,以上這些案件均為是阿布沙耶夫組織所為。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發生在菲律賓本土的綁架案,多針對當地相對富裕的華裔商人,綁架的訴求主要是要贖金;而發生在鄰國馬來西亞的綁架案,馬菲兩國的大多數輿論認為,案件多為阿布沙耶夫武裝組織所為,別的武裝組織不太愿意這樣做。
和平不會突然降臨
2014年3月27日,菲律賓政府與摩伊解在首都馬尼拉正式簽署了此前談判的和平協議,菲律賓總統阿基諾、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見證了簽字儀式。
雖然外界認為此舉標志著菲南地區長達40多年造成10多萬人死亡、200萬人流亡的暴力沖突宣告結束,但國際輿論也不是普遍樂觀,認為菲律賓南部的暴力現狀不可能因《邦薩摩洛基本法》的通過而馬上結束,關鍵還取決于摩伊解是否有能力約束其他叛亂組織在邦薩摩洛的暴力活動,或者是否接受政府軍進入當地圍剿其他叛亂組織。
對于《邦薩摩洛基本法》草案,目前阿布沙耶夫組織、摩洛解及摩洛伊斯蘭自由運動等南部反政府組織的態度還不明確。尤其在摩伊解與政府重啟和談后,主要盤踞在菲南部馬銀蘭佬省的摩洛伊斯蘭自由運動領導人卡托便公開指責摩伊解,認為后者不能表達摩洛族人的真實意愿。
菲律賓軍方在2014年9月11日通報稱,政府軍與反政府武裝摩洛伊斯蘭自由運動連續兩日在南部棉蘭佬地區發生武裝沖突,造成至少12人死亡、6人受傷。而為躲避雙方槍戰,當地約300戶家庭還緊急撤離到設在附近幾所學校的臨時避難所。所有這些跡象都顯示,南部的和平不會突然降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