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榮,盧云峰
(1.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浙江金華 321007;2.浙江三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永康 321300)
電錘是一種應用廣泛的電動工具。電錘是在電鉆的基礎上,增加一個由電動機帶動有曲軸連桿的活塞,在一個汽缸內往復壓縮空氣,使汽缸內空氣壓力呈周期性變化,變化的空氣壓力帶動汽缸中的擊錘往復打擊鉆頭的頂部,相對于用錘子敲擊鉆頭。故名電錘。
近年來,電錘的種類不斷增多,產量得到了快速增長。本文通過對電錘專利數據的采集、整理、統計和分析,剖析了該領域專利申請的狀況、發展趨勢,尤其是對授權發明專利進行了深入研究和討論,為企業和公眾更好地利用專利資源、申請專利、保護知識產權等提供了參考性建議。
通過采集和整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網站提供的關于電錘的專利信息,得到電鉆、角向磨光機、切割機和電錘的專利數據如表1。

表1 電錘與幾種主要電動工具品種專利對比表(截止2013-11-23)
從表1可知,電錘專利申請量大大低于電鉆和切割機而與磨光機大體相當。從電錘與電鉆、磨光機和切割機的結構來看,電錘的結構比電鉆、磨光機和切割機都復雜得多,雖然一種產品的專利申請量與其產量、市場潛力、預期利潤等多種因素有關,但通過對上述幾種電動工具的專利情況比較分析可知電錘的專利申請量潛力很大,值得研討。
通過采集和整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網站提供的關于電錘的專利信息,得到電錘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等三種專利按照專利申請日(年份)統計的專利數如表2所示。

表2 電錘三種專利統計表(截止2013-11-23)
據表2,得到電錘三種專利按申請日年份統計的授權專利數量分布情況圖(圖1)。

圖1 電錘三種專利申請年份專利數
從表2和圖1可知,隨著知識產權戰略的逐步深入,關于電錘的我國三種專利的申請量不斷增大,最近幾年更是呈跨越式增長,這說明對電錘技術的專利保護已成為電動工具行業共識,包括國外公司、國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個人在內的各類申請人都希望通過專利權的形式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法律的保護并進一步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或利益最大化。有資料顯示,發明專利對企業利潤產生正向影響作用,大型企業發明專利數每提升1%利潤相應提升0.56%[1]。
通過采集和整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網站提供的關于電錘的專利信息,得到電錘三種專利申請人分類統計如表3、電錘發明專利主要申請人統計如表4、電錘發明專利國外申請人統計如表5。

表3 電錘專利申請人分類統計表(截止2013-11-23)

表4 電錘發明專利主要申請人統計表(截止2013-11-23)
從表3可知,國外企業在華申請的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分別占專利總數的11%、1%和25%。從表4可知,申請量排名靠前的4位主要申請人中來自國外企業有2家。從表4、表5可知,日本、美國、德國三家公司申請的發明專利占授權發明專利總數的18%(其中日本株式會社牧田4件、美國百得電動工具公司3件、德國博世電動工具公司2件),該三家公司加上另外三家國外公司總的發明專利數達到12項,占與電錘關系密切的發明專利總數40項的30%。仔細查看專利文件,可知這些發明專利都保護了核心技術并且申請時間早,這表明國外企業十分重視對發明專利的申請和保護并早早在我國進行了專利布局,同時由于產品外觀對電錘這類手工工具在吸引消費者方面所起的作用,而且外觀專利申請費用低、時間短、專利維護成本低,因此也比較重視外觀專利的申請和保護,而對實用新型專利則關注度不高。上述情況表明發達國家企業在我國的專利布局是有選擇、有側重的,通過申請專利來合法占領技術領域,進而占領相應的市場,這種戰略值得重視和研究。
在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三種專利類型中,以發明專利最為重要。發明專利具有“六最”(試驗研究最難、投入最大、申報材料最復雜、技術含量最高、價值最大、保護期最長)之特點,是知識產權的核心[2]。
一般說來,在進行技術開發、新產品研制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因其技術水平較高,都應申請發明專利。申請發明專利的技術既可以是對某一學科或某一技術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的開拓型或開創型發明,也可以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加以局部的改進和發展的改進型發明。
發明專利授權不僅表明專利權人獲得了其發明技術的排他性產權,也意味著其發明技術轉變為受法律保護的無形資產和競爭優勢[3]。
通過采集、整理和分析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網站提供的關于電錘的專利信息,結合發明專利的概念和特點,在筆者較長時間進行專利申請和分析研究之經驗基礎上得到電錘發明專利分析結果如表6(以截止2013-11-23的有權發明專利為分析對象,并從中選擇40項與電錘關系密切的發明專利)。

表5 電錘發明專利國外申請人統計表(截止2013-11-23)

表6 電錘發明專利分析表
從表6中可知,電錘結構方面的改進性發明和產品附件配件發明占40項與電錘關系密切的發明專利中的一半強,而應用材料方面的改進性發明、產品的使用方法發明等尚為空白,值得有關技術人員研究。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專利制度的不斷完善、隨著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的不斷增強,電錘專利申請量不斷提高,同時也反映出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1)發明專利比例偏低,這一方面說明發明創造數量本身少,另一方面說明我國的企業、科研機構、個人等創新能力不強或基礎研究資金、科技資金投入不足;
(2)國外企業在三種專利的申請中有重點、有戰略,發明專利比例大,申請時間早,布局合理;
(3)原理上的改進性發明、應用材料方面的改進性發明等將成為突破其技術瓶頸的關鍵所在。
總之,筆者希望通過對電錘領域專利情況統計、分析、歸納、總結、研究,能夠為企業和公眾較好掌握行業發展趨勢、明晰行業發展特點、專利申請與保護,促進電動工具產業發展起到積極的參考作用。
[1]李柏洲,蘇屹.發明專利與大型企業利潤的相關性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123-127.
[2]湯亞非,鄒綱明.我國發明專利授權分布與結構特點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147-150.
[3]俞文華.發明專利、比較優勢、授權差距[J].中國軟科學,2009(6):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