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萍
摘 要:班主任作為一個班集體形式的引導者、領路人、集體最初的核心,他的情感的教育是其發揮所有作用的基礎。如果一個班主任沒有處理好他和學生的關系,二者之間培養不起融洽親密的感情,那么以他為導索的班集體也不會成為一個團結的整體,達不到班級教育的目的。一個成功的班主任,首要任務就是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關鍵詞:情感關系的尺度 “冷與熱” “粗與細”“寬與嚴” “疏與密”
中圖分類號:G4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a)-0234-01
班主任作為一個班集體形式的引導者、領路人、集體最初的核心,他的情感的教育是其發揮所有作用的基礎。如果一個班主任沒有處理好他和班里學生的關系,二者之間培養不起融洽親密的感情,那么以他為導索的班集體也不會成為一個團結的整體,達不到班集體教育的目的。因此要想做一個成功的班主任,首要任務就是與學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只有由“嚴管教育”變為“情感教育”,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我認為師生感情培養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關系的尺度。
1 “冷與熱”的關系
擔任班主任的教師,往往都是滿懷熱情、一腔心血傾注在學生的身上。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孩子,他們自理能力較差,班主任更應噓寒問暖、關心備至,感化了很多孩子的心。但也有一些教師發出這樣的感嘆:怎么這孩子這樣呢?我多關心他呀,他怎么一點變化也沒有呢?
我覺得這時就是老師冷與熱的尺度有所調整的時候了。對于某些一直是在“熱情”關注之下的學生,“冷”他一下也無妨,“熱”的太多往往會不被學生珍惜。
當然,老師的冷是應該適時適量的,長時間的冷是師生感情的最大“殺手”。尤其是對于一些習慣較差,長時間改進較小的后進生,對于師愛非常敏感,每當他們缺少關愛時必然會表現出焦慮不安、厭煩、疏遠,班主任對“冷與熱”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運用中一定要處理好。
2 “粗與細”的關系
有一些班主任,工作極其認真負責,具體的表現就是班里學生的任何事情,一律親管親問,細致了又細致,生怕有所疏忽而造成不良后果。這種教師是“保姆”型的,細字當家,帶出來的學生往往依賴性較強,對自己約束力較低。
初中階段的孩子普遍有一種與成人“捉迷藏”的心理,不是那種故意與人作對,而是他們既渴望成熟,并要求周圍人承認他們是成人,反對別人把他們歸于兒童。但實際上他們又沒有感到自己是真正、夠格的成年人。這時自主意識的發展又使他們不斷的產生這類思考,形成了渴望獨立自主與受到成人的管教的矛盾。愿望暫時不能達成和生怕成人知道的心理,表現在行為上就是有自己的秘密,不愿與成人溝通而顯得躲躲藏藏。這對于在工作上事無巨細,包抓包攬的那類班主任是非常不利的,老師的行為只會讓孩子對你隱藏更深,距離更遠。
當然,我這里談到的“粗”并非簡單的放手,而是“粗與細”的巧妙結合:粗的外觀使學生心生親近,不去特意設防;細的觀察讓老師“成竹在胸,運籌帷幄”。工作中有粗有細,相輔相成,自然游刃有余。
3 “寬與嚴”的關系
大家公認的一種觀點是“嚴師出高徒”。嚴格,體現著老師的責任心與愛心,也是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和睦大家庭的必要手段。而學生也大都明白嚴格是愛的道理。但是我國還有一句老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就會有缺點,更何況是還未成人的孩子!初中階段的孩子犯的錯,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的班主任是無論大小輕重,一律從嚴處理。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起到了震懾作用,但這種威懾并不能“一勞永逸”。當威懾因孩子無意間地一個又一個錯誤沖刷得越來越淡時,“嚴”可能也就因此喪失了它存在的土壤而不起作用了。與之相對的是孩子,也就是教育的客體,會因此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同時,從最初的畏懼心理,害怕和疏遠班主任,發展到后來對班主任的不信服,甚至通過故意給老師出難題表現自己的特殊,即產生逆反心理。雖然這只是一種盲目的、自發的心理現象,但思想決定行動,直接結果就是學生不會與老師產生感情。因此,在相當多的時候,班主任更應該讓孩子感到寬容,感到在老師那里會有理解和原諒,從而產生一種遇事向老師傾訴的愿望,充分利用人們交往最容易產生感情依賴的手段—— 語言交流,使學生從主觀上產生傾向,愿意接近老師,為師生感情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當然,無論是寬還是嚴都應有理有度,分時分人。特別是在某些時候,單純的嚴和寬都不能解決問題時,就需要實施“寬與嚴”的尺度。選擇時機將二者相互轉換,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
4 “疏與密”的關系
人是感情動物,班主任同樣擺脫不了感情用事的現象。對于一個四、五十個學生的班集體,班主任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感情,把學生分成幾類:與自己性格接近而又聽話的自然就喜歡,愿意接近;由近及“密”,在主觀上形成寵愛這些孩子的傾向,在習慣上則有先表揚、后批評好孩子的行為。而班里經常會有另一些與班主任性格大相徑庭、行為習慣又較差的學生,在老師的苦口婆心面前仍改變不大。久而久之,令人想起就頭疼、看見就生厭,因“厭”而疏,在主觀上產生疏遠的傾向,在習慣上則有或者不聞不問,或者抓住所有時機對其批評。學生是非常敏感的,對于老師的“疏與密”,感觸尤為深刻。從學生的角度看,老師的這種做法,不公正的因素有很多:前者會恃寵而驕,甚至驕氣日盛;后者會自動躲避老師距離愈遠。一近一遠,與教師的感情也是相對成比例的。從班主任的角度看,則會因為主觀上的看法采取不同的態度,不自覺地有了“疏與密”的差別,而不能公正地處理好班級事物,產生不了與班集體大家庭的融洽感情。
班主任和學生感情培養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做為一個合格的有心的班主任,在工作中抓住培養與學生感情的契機,能為自己形象的樹立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孫學策.教育教學中師德修養[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