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
轉眼間,距寫《四川民間工藝百家》后記已5年,該書于2008年出版,獲第六屆四川省巴蜀文藝獎。幾年來,國家對民間文化在法規和公益的層面給予了高度的確認和維護,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傳承人名錄已通過普查、申報,獲得相應的扶持和保護;但與此同時,我們書中的陳興才等好幾位民間藝術家已相繼過世,帶走了像綿竹年畫南派刻版、根須畫、干草畫、金銅鑲寶畫等的獨門絕技。高爾基曾說:“一個民間藝人的逝世,相當于一座小型博物館的毀滅。”這也就是為什么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在《中國民間文化搶救工程普查手冊》中疾呼:“我們文化工作者還是先離開你們的書案吧!到田野、到山坳、到民間去!那里的危亡于旦夕的珍貴文化遺產在向你們呼救。”這其中傳遞的是一種良知,是人文主義精神的呼喚。
民間文化被譽為中華文化另一半的“母親文化”,更多地承載著歷史的血脈、群體的記憶、生活的理念、情感的歸屬。當我們的腳步急迫地邁向工業時代乃至后工業時代時,漫長的農耕文明留下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也在以我們猝不及防的方式急劇消亡。搶救、保護這份昭示著我們從何處來的珍貴遺產,使得每一次關乎我省民間手工藝術家們及作品的評選、展示乃至包括這次制作流程的全方位記錄,都被賦予了一份責任和使命,也都一如既往地得到相關黨政領導,特別是省文聯黨組的重視和支持;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師生也積極參與,將實地記錄拍攝、考察調研的第一手資料匯集成本書的成果;著名書法家劉云泉先生欣然題寫書名。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敬意和謝意。
夏陶、商銅、周漆、宋瓷、明木、清畫,這些手工技藝物化的直觀形象,已凝煉成背景,代言著朝代,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個文化符號。而文化又是活態的、發展的,在傳承中創新將使其注入生生不息的活力。
本書以小搏大,力求通過呈現我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手工藝術的制作流程,挖掘“集體記憶”下的歷史文化信息。留住手藝,既是以另一種方式保護四川文化的民間瑰寶,又為未來創新發展夯實基礎;同時,也會進一步延續、豐富“四川民間工藝百家”品牌。
本書選取的民間工藝項目不分大小先后,第一層次按類別劃分,第二層次以品種相同的集中在一起排序。書后所附的光碟,最初想做成本書的電子檔,那樣的確簡便易行又不失華麗。但后來還是迎難而上,從已采錄的87個民間手工藝術中,選取更為典型的9個項目,高清攝制,專業制作,利用現代科技的手段,讓人民“用雙手和心靈創造的”民間藝術制作流程得以動態的、立體的呈現。這樣,就極大地增添了《四川民間工藝百家制作流程》一書的厚重感和實用性,是對保護的有益探索和貢獻。然而,由于本書系四川省首部集中、系統地介紹分散于民間的手工藝術技藝的著作,在輯錄的全面性、準確性等等方面難免疏漏,敬請指正。
在國家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真抓實干、少留遺憾是我們做本書的愿望;在踐行中國夢的背景下,我們愿意通過不懈的努力,讓民間藝術之花綻放得更加燦爛。